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19: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革命
第9课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
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课标要求:




概念解释
1911-10-10
1912年
狭义
1894-11
广义
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全过程。
辛亥革命的概念




人物故事
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他的加盟使洪门领袖和会众大为振奋……还授予孙中山“洪棍”的崇高职务(“洪棍”为主管纪律的高级职务)……辛亥革命前,曾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历次起义中购买枪支弹药、创办报刊等经费,以及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车旅费和生活费,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其成员以及华侨捐赠的。
1911年春,广州起义失败后,“国内的同志曾向孙先生致电急需15万美金。孙先生手足无措、寝食难安。当时我想五块十块的叫洪门兄弟捐,必索革命同志于枯鱼之肆,缓不济急,于是就提议将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三地的四座致公堂大楼典押出去。大家一致赞成,立即把款项筹足了……华侨是渴望祖国富强独立的,也实在帮助了辛亥革命,所以,后来孙先生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句真话。”
司徒美堂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09日 06 版)
孙中山与致公党的渊源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的金主
CONTENTS
目 录
辛亥惊雷
路在何方?
课堂收获
前赴后继
01
——革命志士的奋斗
02
——武昌起义
03
04
——辛亥革命的评价
自主预习
一、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1.________________: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________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的_________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______________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__________________:
(1)概况: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影响: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1.主要力量:__________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概况:_______________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萍浏醴起义
徐锡麟
秋瑾
孙中山、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
湖北新军
1911年10月10日
自主预习
二、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3.结果: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________为都督。
4.发展:___________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路在何方?——辛亥革命的影响
1.名称由来: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______________”。
2.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黎元洪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前赴后继
01
——革命志士的奋斗
01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旧知回顾
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破产
幻灭
破产
中国出路在何方?
诸多的失败,证明了这样一种必然:“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自2021.10.10新华社《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在辛亥革命110周年》
01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知识拓展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光绪年间(1901-1911)由清政府发动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其主要内容之一: 编炼“新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诓为总理,袁世凯会办。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01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群学+对学
孙中山……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在革命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觉醒者们,以生命、青春与热血,“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开启了“亚洲的觉醒”。
——摘自2021.10.10新华社《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在辛亥革命110周年》
结合地图及P44-45“革命志士的奋斗”一目,以小组为单元,设计“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概况表?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群学+对学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概况表
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经过 影响 结果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06年
萍乡、浏阳、醴陵
蔡绍南刘道一
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1907年
安庆、绍兴
徐锡麟秋瑾
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
1907年
镇南关
黄兴
孙中山
袭取镇南关,奋战七昼夜
失败
失败
失败
失败
1911年4月
广州
黄兴
等人
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01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爱国情怀
革命志士前赴后继,革命精神永不断
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等精神
01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地方史志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李雁南(新会人)
劳培(开平人)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五邑人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的十大武装起义,两次发生在惠州:惠州起义和七女湖起义。1900年爆发的惠州起义,打响了孙中山领导的武装革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枪——开启辛亥革命的前奏。
惠州起义和七女湖起义
材料: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皇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页
前赴后继——革命志士的奋斗
合作探究
01




依据材料,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
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单纯军事冒险方式等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失败的原因:
作用:
1.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 D.护国运动
巩固练习

A
B
C
02
辛亥惊雷
——武昌起义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02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前夕,湖北新军直接加入当时的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的军人已达两千多,受到影响的有四千多人。他们普遍接受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进步思想,对满清黑暗统治严重不满。
——网易:《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新军”是一支什么部队》
材料二 适逢四川护路运动爆发,清廷派出大臣端方率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廷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抓住时机在武昌发动起义。
——网易:《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新军”是一支什么部队》
群学
四川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1911年5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西方列强,掀起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同时四川的保路运动牵制了大量清军,为武昌起义的发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1)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力量增强
(2)四川的保路运动牵制了大量清军,为武昌起义的发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起义背景
结合P46-47“武昌起义”一目,以小组为单元,概括“武昌起义”的领导机构、主要力量、过程、时间、结果。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02
群学+展示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02
群学+展示
结合P46-47“武昌起义”一目,以小组为单元,概括“武昌起义”的领导机构、主要力量、过程、时间、结果。
领导机构:
主要力量:
过程和结果:
后续
1911年11月下旬
各省响应,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1911、10、9
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1911、10、10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
经过
经过
经过
1911、10、10
进攻总督衙门,夺取武汉三镇
结果
1911、10、11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02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吴兆麟(临时总指挥)
1911年10月11日
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黎元洪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说明了什么?
“铁血十八星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代表十八个行省。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
02
独学
武昌
武昌起义在中国腹地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独立的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
武昌起义的扩展
清政府失去民心;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说明了什么?
2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这说明
A .武昌起义不具历史进步性
B .革命观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C .革命党人缺乏斗争的智慧
D .清朝腐败统治已经彻底瓦解

巩固练习
路在何方?
03
——辛亥革命的评价
路在何方?——辛亥革命的评价
03
合作探究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2021.10.9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请你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材料二:民初,河煌地区商人激增……马辅臣——省内民族资产阶级先驱,拥有数家工厂……振兴了当地羊毛工业。
——摘自韩世杰《甘肃辛亥革命研究》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
意义
易错点:辛亥革命是推翻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民族革命:反对外来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
民主革命:反对本国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
思想文化:
2)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
3)辛亥革命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从根本上看,辛亥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路在何方?——辛亥革命的评价
03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请你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局限性
4)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
3.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巩固练习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课堂收获
04
04
课堂收获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绍兴起义
(3)广西起义
湖北新军
1911年10月10日
(4)胜利
武昌起义
(2)主力:
(3)时间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5)发展
(4)黄花岗起义
1911年
(1)谋划: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 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小结+背默
04
敢问路在何方?
1911年10月31日,孙中山号召“各省义军代表,同心戮力,率众前驱,“建立共和国”。
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国封建帝制宣告结束。那么,革命后的中国路在何方?……
THANKYOU
课堂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