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玉柄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简刻字
2.科学防疫,化学助力。下列防疫工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
A.制备消毒水
B.用氯化钠和水配制生理盐水
C.生产防护服材料
D.测定病毒序列
3.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酒精灯火焰的焰心对物质加热
B.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3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慎洒出,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扑灭
D.用完酒精灯后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4.化学防晒剂二苯酮被美国接触性皮炎学会选为接触性过敏源。二苯酮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被用于防晒霜中,是防晒霜中能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或屏蔽剂。下列属于二苯酮化学性质的是 ( )
A.不溶于水
B.熔点为48.1 ℃,沸点为305.9 ℃
C.密度为1.146 g/cm3,能升华
D.无毒性,但使用过量对人体有害
5.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物质种类减少 D.体积膨胀
6.新疆棉花享誉世界。下列棉花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织成棉线 B.酿棉籽酒
C.制成口罩 D.制成医用棉球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B.装入铁粉
C.夹持试管 D.取液时挤入空气
8.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旧物质”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旧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9.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点燃酒精灯 B.滴管的放置
C.实验后试管的放置 D.处理废弃药品
10.初中化学里有美丽的化学现象和丰富的化学变化,下列有关现象与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气泡产生的变化不可能是物理变化
B.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化学变化
C.一种固体与一种液体混合,固体完全消失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白馒头发霉一定是化学变化
11.下列实验操作:①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应用水清洗再放回滴瓶中;②药品用量没有说明,液体取1~2 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盐,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④没有容器,在量筒中配制食盐水。其中 ( )
A.只有②正确 B.②③正确
C.①②③④正确 D.①②③正确
12.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词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3.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不适宜用其物理性质区分的是 ( )
A.汞和铁
B.白酒和白醋
C.氧气和二氧化碳
D.铝和铜
14.小亮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0 mL,你认为小亮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
A.大于5.0 mL
B.小于5.0 mL
C.等于5.0 mL
D.可能大于5.0 mL,也可能小于5.0 mL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32分)
15.(10分)实验室中要熟悉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才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1)如图A,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 ,瓶塞 放在桌面上。
(2)如图B,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后要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下次取下灯帽
b.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最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实验室里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 。
16.(10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取用固体药品 加热液体药品 镁条燃烧
实验操 作图
编号 A B C
(1)写出上表实验操作图中的仪器名称:a. ,b. 。
(2)上表的实验操作图中有两项明显错误,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①图A中的错误是 ,若按此图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②将图B中的错误改正为 。
③如图C所示,在做镁条燃烧的实验时,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7.(12分)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根据其化学成分,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根据含碳量不同,碳素钢可分为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其性能和用途如图所示。
合金钢也叫特种钢,是在碳素钢里适量地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钢具有各种特殊性能。
铝合金是目前用途广泛的合金之一,例如硬铝的密度小、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将某种铝合金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其中的铝会与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近年来,为满足某些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人们又设计和合成了许多新型合金。例如: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耐热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碳素钢分为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的依据是 。
(2)写出一条铝的化学性质 。
(3)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利用了硬铝 (填标号)的性质。
A.密度小
B.强度高
C.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D.硬而脆
(4)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的是 合金。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6分)
18.(12分)小明和小亮同学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位置的加热效果。
(1)小亮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向试管内各加入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②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③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焰心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编号 A B C
水沸腾所用时间/s 90 30 45
由此小亮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2)小明同学做了如图测试:点燃酒精灯,将一张滤纸平放在火焰上约2 s后取出,纸上留下一个黑色圆环(如图所示)。做此测试的目的是 。可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他们的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 。
19.(14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 。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手摸烧杯外壁
有 现象;蜡烛火焰逐渐变小并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蜡烛燃烧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生成。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 (填“1”或“2”)正确。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D C D C B B C A D A B C B
1.C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玉柄雕琢,骨笛打孔,金简刻字,都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彩陶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2.D 制备消毒水需要用到具有消毒作用的化学药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A不符合题意;用氯化钠和水配制生理盐水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B不符合题意;生产防护服材料,要通过化学方法,属于化学研究范畴,C不符合题意;测定病毒序列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D符合题意。
3.C 应该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对物质加热,故A叙述错误;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故B叙述错误;酒精灯内酒精洒出,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可以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以达到灭火目的,故C叙述正确;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防引起火灾,故D叙述错误。
4.D
5.C 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颜色改变,A错误;物理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B错误;物质种类减少,说明有其他物质生成,不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体积膨胀不一定生成新物质,也可能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故选C。
6.B 织成棉线、制成口罩、制成医用棉球,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酿制棉籽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B。
7.B 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能引发火灾,A错误;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用纸槽或药匙,先将试管横放,然后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并慢慢竖起试管,B正确;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不能从试管口处向下套,C错误;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药品时,应该先将胶头捏瘪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D错误。故选B。
8.C “新物质”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旧物质”不同的物质,故C正确。
9.A 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引燃,A项正确;胶头滴管水平放置,易导致液体倒流腐蚀胶帽,放于桌面上,容易污染滴管、腐蚀桌面,B操作错误;实验后放置试管时,试管口应朝下,C操作错误;废弃药品不能直接倒入水池,会腐蚀水池或堵塞下水道,D操作错误。
10.D 有气泡产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给自来水加热一段时间,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产生气泡,为物理变化,A错误;灯泡通电后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停止通电后,灯泡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为物理变化,B错误;固体消失可能是溶解,也可能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无法判断变化类型,C错误;馒头发霉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正确。
11.A 滴瓶上的滴管用后不用清洗,直接放回原瓶;做化学实验时,本着节约的原则,不指明用量,液体取1~2 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室的试剂不能品尝;量筒只能用于度量液体的体积,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故只有②正确。
12.B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另外三项均没有新物质生成,无化学变化。
13.C 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铁在常温下是固体,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形态进行区分,故A不符合题意;白酒具有酒味,白醋具有酸味,通过气味可进行区分,故B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和氧气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不宜根据物理性质区分,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化学性质进行区分,故C符合题意;铝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通过颜色可加以区分,故D不符合题意。
14.B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俯视读数时,读数大于液体的实际体积;仰视读数时,读数小于液体的实际体积。
15.(每空2分)(1)紧挨试管口 倒 (2)b (3)刷洗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题思路】(1)从试剂瓶中倾倒液体到试管中,需要注意三点:标签对手心,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是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变小导致下次使用不易打开,不是为了节约酒精。(3)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最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6.(除标注外,每空1分)(1)试管 酒精灯
(2)①试管未平放 试管底部破裂 ②试管中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坩埚钳 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2分) 镁+氧气氧化镁(2分)
17.(每空3分)(1)含碳量不同 (2)与氢氧化钠、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3)ABC (4)钛
18.(每空3分)(1)外焰加热速度最快,外焰温度最高
(2)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位温度情况 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
(3)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解题思路】(1)加热至水沸腾所需时间越短,说明温度越高,根据题表数据可知,用外焰加热所需时间最短,即外焰温度最高。(2)将滤纸平放到酒精灯火焰中,目的是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位置温度的高低;约2 s后取出,纸上留下一个黑色圆环,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滤纸出现炭化;内焰温度最低,滤纸没有明显变化。(3)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19.(每空2分)【知识回顾】有新物质生成 【猜想与假设】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1)发热 (2)有 (3)发热 物理 【实验结论】2
【解题思路】【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与分析】(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3)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