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绿色交通工具是指在行驶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污染程度很小的载客工具。下列交通工具的使用对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
A.复兴号高速列车 B.柴油汽车
C.天然气汽车 D.氢动力汽车
2.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现燃气泄漏,应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
B.高层住宅着火时,乘电梯逃生
C.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
3.下列物质允许旅客带上列车的是 ( )
A.酒精 B.白糖 C.橡胶水 D.白磷
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要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5.如图表示某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先开灯进行检查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而煤得到焦炭、煤焦油等的过程会吸收热量
D.气态燃料与空气接触充分,可提高燃料利用率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得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7.下列成语用化学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目的
B.“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剧烈
C.“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杯水车薪”——用水使少量可燃物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8.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9.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B.具有可燃性
C.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D.“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10.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H2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用化学方程式2H2O2H2↑+O2↑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分解产物不污染环境
B.在海水分解过程中应不断添加TiO2
C.该技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D.TiO2是催化剂
11.古代人在元宵节有燃放孔明灯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着火点约170 ℃)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12.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2至t3时间段气体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35分)
13.(5分)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开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化石燃料
是 (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请说出一种人类正积极开发使用的新能源 。
(3)加油站为了防止火灾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中合理的是 。
A.严禁烟火 B.禁止使用手机
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 D.降低燃料着火点
14.(10分)
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如其中的杂质硫燃烧生成 ,该气体溶于雨水中会形成 ;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叫做 。
(2)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转化为另外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3)甲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通过观察 (填“a”“b”或“c”)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4)下列混合物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沼气和空气 b.N2和O2
c.CO和O2 d.H2和O2
(5)灭火方式有多种,图乙、图丙灭火原理不同点在于 ;若在家里炒菜遇到油锅着火,适合的灭火方法是 。
15.(10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及题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火柴头先燃烧,原因是火柴头着火点较火柴梗 (填“低”或“高”)。
(2)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2所示),火柴在火柴头斜向下的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原因是 。
(3)由图3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 (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
(4)用大烧杯罩住图4所示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最后 (填“高”或“低”)的蜡烛先熄灭,根据该原理,如果你在火灾现场,你会采取的逃生措施是 。
16.(10分)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如图1所示的含碳物质转化的技术路线。
(1)“可燃冰”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下列有关能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C.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3)反应④中,参加反应的CO2和生成的CH4的分子数目之比为 。
(4)我国学者开发促进反应③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催化过程微观示意图如图2,该过程的中间产物为 (填化学式),氧和氢进一步作用生成甲醇(CH3OH)和水。
(5)图1所示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 (填标号)。
A.碳循环利用 B.减少碳排放 C.减少空气污染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3分)
17.(9分)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课外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绝薪止火 C.纵风止燎 D.煽风点火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如图1所示,探究燃烧的条件。温度升高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对比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无烟煤的着火点 (填“>”“=”或“<”)260 ℃。
(任务三)蜡烛燃烧的再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3)如图2,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接触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
(4)如图3,取一支短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等到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白烟燃烧,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石蜡蒸气。若导管长度过长,实验容易失败,原因是 。
(5)如图4所示,再探石蜡完全燃烧后生成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大烧杯罩住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实验现象 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任务四)调控燃烧
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爆炸,为了纪念戴维,人们把安全灯称为“戴维灯”(如图5)。
(6)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爆炸,结合燃烧条件,分析原因: 。
(7)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18.(14分)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 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1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4 如图2所示,先通入适量的SO2,再改通入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气氧化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H2SO4),该变化属于 反应类型,两种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反思与评价】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四、计算题(共6分)
19.(6分)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的值分别是 ;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吨,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B B A B D D C B B D
1.B
2.D 燃气泄漏,不能打开排风扇,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爆炸,A错误;发生火灾时,往往导致停电,所以高层楼房着火不能乘电梯逃生,B错误;图书馆内图书着火,不能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否则灭火时产生的固体和水分会污染或损坏图书,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错误;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D正确。故选D。
3.B 酒精、橡胶水、白磷都是易燃易爆物,不允许带上列车。
4.B 可燃物架空一些,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架空木柴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的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B。
5.A 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遇到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不能开灯检查,A项错误。
6.B 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充分;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是燃烧;人类利用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燃烧获得,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获得。故选B。
7.D 釜底抽薪,隔离或清除可燃物,能起到灭火的作用;火上浇油,增加了可燃物;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水灭火的原理是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杯水车薪,是说少量的水不足以让很多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火熄灭。故选D。
8.D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A错误;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蒸发吸热,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误;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不利于灭火,C错误;将煤块粉碎后燃烧可加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D正确。
9.C 石油是一种黏稠状液体,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故A、B、D正确;石油是一种化工原料,C错误。故选C。
10.B TiO2是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故在海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必要不断添加TiO2,B说法错误。
11.B 纸质灯罩(着火点约170 ℃)属于可燃物,灯罩没被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灯罩的着火点,而不是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B。
12.D 白磷燃烧会消耗瓶中氧气,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在t1至t2时间段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变化,说明蜡烛已经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A正确;在t1至t2时间段蜡烛已熄灭,在t2至t3时间段,氧气含量减少,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B正确;t2至t3时间段比t1至t2时间段的氧气含量低,t1至t2时间段蜡烛熄灭,t2至t3时间段白磷燃烧,说明白磷与蜡烛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C正确;t2至t3时间段白磷燃烧,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几乎不变,说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D错误。
13.(每空1分)(1)C2H5 OH (2)天然气 不可 太阳能(合理即可) (3)ABC
14.(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1)二氧化硫 酸雨 温室效应
(2)2CO+2NO2CO2+N2(2分) (3)平衡气压,密封、防止污染空气 a、b (4)b (5)图乙是用水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图丙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蔬菜)
【解题思路】(2)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根据空气的成分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转化得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3)白磷燃烧过程中会放出热量,同时生成五氧化二磷,用气球可以收集五氧化二磷,避免排到大气中,同时也可以通过气球进行压强调节;为了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对比实验只要改变氧气这个变量就可以,b与氧气接触,a与氧气不接触,所以对比a、b处的现象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5)图乙是用水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图丙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15.(每空2分)(1)低 (2)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使火柴梗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 (3)不能 (4)高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合理即可)
16.(每空2分)(1)CH4+2O2 2H2O+CO2 (2)ABC (3)1∶1 (4)CO (5)AB
【解题思路】题图中涉及的反应和物质可补充如下:
17.(每空1分)(1)A (2)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 (3)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4)石蜡蒸气遇冷的导管冷凝成固体颗粒 (5)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H (6)温度没有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7)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合理即可)
【解题思路】(2)②中红磷被沙子覆盖隔绝了氧气,③中红磷和氧气接触,其他条件相同,对比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无烟煤未燃烧,说明无烟煤的着火点>260 ℃。(6)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网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网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气体导致爆炸。
18.(每空2分)溶液仍为红色 先变红后变紫 氧气 溶液变红后不褪色 化合 +4、+6 隔绝空气
19.(1)2、2(2分)
(2)解:设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最大质量为x。
2CaO + 2SO2 + O22CaSO4 (2分)
112 128
70 t×80% x
= (1分)
x=64 t (1分)
答: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64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