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20: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失败
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 ...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
政治上: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祭天
袁世凯坐龙椅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背景: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2.时间:
1915年
3.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
4.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口号:
民主与科学
6.阵地:
陈独秀与《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胡适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
校徽"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
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
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以大气、简洁的
形式诠释着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鲁迅与北大校徽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
《宽容》,现名《北大钟声》,是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油画作品。
画中人物以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中心,围绕他的既有接受西方新思想,西装革履的陈独秀,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还有穿长袍拖长辫却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他们齐聚北大,北大一时间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故国”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故名“北大钟声”。
《北大钟声》
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北大钟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②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
③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2.意义:
3.评价: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
夫为妇纲:嫁鸡随鸡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旧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狂人日记》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
鲁迅《药》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
“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讯,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的?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项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 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秀才征婚
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专制
迷信
×
×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我们要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
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思想解放
如果说,百年前“新青年”的使命是“颠覆”,颠覆旧思想、打破旧文化。那么,百年后“新青年”的任务就是“建设”,重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健康。
——习近平寄语
习近平寄语
新文化运动
课堂小结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背景
标志
代表
阵地
内容
意义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堂练习
1.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倡导“自主、进步、务实、开放、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这前文章发表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 戊戌变法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2. 历史往往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题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独立、自主 D.和平、发展
C
B
课堂练习
3. 王老师布置了一项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作业,小明应该参考哪一份旧报刊(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①《新青年》  ②《万国公报》
③《民报》   ④北京大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D
课堂练习
5.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