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
一、生字学习
1.字音
突兀(wù) 灵柩(jiù) 牌坊(fāng) 门楣(méi)
穹(qióng)窿 断垣(yuán) 纤(xiān)细
2.形近字
3.多音多义字
二、词语积累
突兀:高高的突起。
龟趺:碑的龟形底座。
纤细:非常细小。
名胜: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胜,特指胜地。
滨:水边。
圃:种蔬菜,花草的园子或园地。
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使之好像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意局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
安详:从容不迫。
丫杈:树枝分开。
博爱:指对人类普遍的爱。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2.中山陵的设计者
吕彦直(1894~1929),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山东省东平县人,一说安徽省滁县人。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在北京读书。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他曾与人合作在上海开设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了上海银行工会等建筑。后又与他人合作开设真裕公司,1921年改为彦记建筑事务所。卒于1929年3月8日。
吕彦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享有盛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3.关于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的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枢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钦赐仰殿。
四、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点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浩荡”“我国著名的古都”“钟山南麓”等词语蕴涵了中山陵园的气势和氛围。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2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最高峰”,“山形”“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山顶”的“十分险峻”与“山腰以下渐趋平缓”的雄伟而恢弘的地势,“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的天然画面,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带给人的厚重的历史感,说明钟山南麓被选做中山陵墓址的外部原因。
第3段,叙述当年孙中山先生到钟山来打猎,表示“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
第4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通过竞争入选”,从“40余份设计图纸”中产生最佳设计方案,表明国内外人士对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之所以评为“首奖”,源于这样几个特色:一是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二是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吸取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是追求形神兼备,使整个设计达到“表现了陵园的庄园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陵园建筑工程从动工到竣工,用地面积以及使用经费的具体数据表现了中山陵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5段,说明中山陵园总体区域规划和周围环境的特点,突出陵园的雄伟博大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园地处钟山南麓的缓坡上,将东面的灵谷寺[最早的前身为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的开善精舍]和西面的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联为一体,使南京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既在空间上得以拓宽,也在时间上得以延伸(上下达1400多年),因此“值得称道”。从中山门至中山陵前长达6千米的宽阔陵园大道及两旁“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加上道外丘岗坡陀的“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渲染了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6段,概括介绍中山陵的总体平面布局和建筑群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大致分为南、北两区,以陵门为界,南区的石牌坊和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形的悬索,北区的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如钟的本体。
第7~11段,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中山陵建筑群局部的特点。
第7段,介绍位于中山陵入口处的石牌坊、缓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硬山卷棚小屋和陵门。突出建筑上悬挂或镌刻的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天下为公”,深化了建筑所体现的思想,照应了课文题目的“巍巍”二字。
第8段,介绍碑亭,亭内石牌坊上所刻嵌金楷书的内容,增添了中山陵的庄严肃穆气氛。
第9、10两段,介绍祭堂坐落的大平台和祭堂。介绍大平台,突出它的独特位置——“全陵的制高点”,“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视,又宜远眺”,及其独特景观——“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一年四季时刻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使读者对“巍巍中山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介绍祭堂的建筑规模,“黑色花岗石圆柱”“黑色大理石”护壁及上面镌刻的中山先生《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山先生白大理石像的安置方位及雕像的神态等,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11段,着重介绍墓室内部结构、设施、中山先生大理石棺及卧像、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位置,突出了“供瞻仰”“策安全”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介绍文字简洁,突出了中山陵的“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征象、标志。要正确地说明事物,就必须抓住这些征象、标志。那么,中山陵的象征、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文标题上所认定的“巍巍”二字。巍巍,形容高大。课文首先从空间上认定这一特征。表现在:①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作者用“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钟山地势的开阔,气势之雄伟,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的“巍巍”特征。②用确凿的数据直接说明中山陵的高大。“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石碑高8米、石级共290级、祭堂“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墓室“高8.4米,直径13.7米”,这些数据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巍巍”特征。其次,从性质上认定。“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开篇点名“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揭示了孙中山先生的身份和地位。第7段特地点出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突出了他的思想精髓之伟大。第10段又点出了祭堂石柱的护壁上刻着中山先生《告诫党员演说词》,突出了他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精神。本文作者正是从形(空间)、神(性质)两方面来说明中山陵的特征的,做到形神兼备,重点突出。
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课文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的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六、重点句子
1.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这四个比喻构成两组对偶句,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2.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这四字短语构成的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3.小平台……,共 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 135米、深 30米的大平台,……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
能使读者对石阶和大平台的高大留下明晰具体的印象。如果去掉这些数字、改作一般的说明或描述,效果就要差一些。
4.“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视,又宜远眺”,“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一年四季时刻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这些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七、写作特色
1.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
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使文章层次清晰,使人读其文,如临其境。世间一切事物都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的形式,故记述和说明静态的事物,要说清楚它的各个方面,必须从空间方位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变换观察的角度,亦谓观察点的转移。在记叙、说明文中,特别是对静态事物的描写,将观察点的转移交待清楚,是保证文章条理清楚的重要条件。此文很注意这一点,在什么地方、从什么角度瞻仰陵园,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远看,近看,平台上看,绕着墓道、祭殿依次看,观察点每有转移都加以说明,并且在观察点转移时还特别点明东、西、南、北的方位,因此,使这篇文章的条理就特别清楚,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使没有去过中山陵的人,读完这篇文章后,对陵园周围和它各部分的情景都会如临其境,历历在目。
2.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
说明事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是从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这三方面来说明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陵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城东郊的钟山南麓。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460米。又由于附近大多冲积平原的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中山陵就建立在巍峨雄伟的钟山上,用地面积4.6万亩,气势也就格外磅礴。
从陵园建筑看,陵园分南北两部分,呈钟形图案。宽阔的陵园大道是条浓密蔽日的林阴大道,长达六公里。经石牌坊和缓长墓道至碑亭。自碑亭上至平台、祭堂入墓室。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如自碑亭到平台,有290级台阶;大平台宽135米,深30米,是全陵的制高点,与人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平台居高临下,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而建筑的外观式样以及采用的建筑材料,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屋身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无梁殿式样,祭堂是重檐歇山顶建筑,堂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是采用黑色大理石,石像用的是白色大理石等等。这些都具体地说明了陵园建筑宏伟的程度。
再从陵墓的主人来看,这里葬着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他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思想品格,为人们称颂。建陵于此是为了尊重他的遗愿,人们在设计上取慎重态度正是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敬仰和爱戴。这里墓葬的是一位“伟人”。
3.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1)数据说明法
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这篇文章除了运用比喻和比较外,还较多地运用了列数字、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例如说明石阶和大平台的一组数字,就能使读者对石阶和大平台的高大留下明晰具体的印象。如果去掉这些数字、改作一般的说明或描述,效果就要差一些。对陵园的选址、设计、施工情况的说明,一都采用了引用有关资料或传说的方法。恰当地引用资料可增强说明的依据,充实说明的内容,达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作用。以上几处对资料的恰当引用,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陵园选址和设计的匠心独运及建造规模的巨大宏伟。
(2)描写的方法
为了把陵园雄伟、庄严、肃穆这一点说得明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适当地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如第二段写钟山的概貌,第五段写陵园大道的绿化情况,第九段写大平台视野辽阔、气象万千的景象,都运用了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本文第二段在介绍钟山的地形地貌时,用了简练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十分鲜明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尤其是第九段写到平台时说:“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且不说文字的工整锤炼和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单是那几个生动的比喻就达到了“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林纾:《韩柳文研究法》)。这又如文中第二段关于钟山的解说:“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这里,作者经过认真推敲斟酌,精选一些生动形象的描绘性词语,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加上语言的音节美和色彩美,因而能够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
4.文笔优美、描写生动。
如第9段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可以通过朗读、句群分析等方法欣赏、玩味。
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而“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四字短语构成的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也有错综之美。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值得称道。
八、课后练习解答
(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①石牌坊 ②墓道
③小屋 ④陵门
⑤石阶 ⑥碑亭
⑦石阶 ⑧平台
⑨祭堂 ⑩墓室
作者是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来说明的。
(三)《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其原因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四)(略)
《巍巍中山陵》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山麓lù :山脚。 莽mǎ ng:密生的草。
灵柩jiù :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竣jù n工:工程完成。
深邃suì :深。邃,深远。 嵌qià n:把较小的物体填镶在较大的物体内。
参cē n错:参差交错。 穹qió ng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
突兀wù :高高地突起。 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
龟趺:碑的龟形底座。 津梁:渡口和桥梁。
纤细:非常细小。 门楣:门框上端的横木。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二、相关背景:
1、作者简介: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
2、关于中山陵的设计者:
吕彦直(1894~1929)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生于天津,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享有盛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3、中山陵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特色:
当时的主导思想是歌颂孙中山生前业绩,宣扬他的理想,唤起民众为反抗压迫、拯救国家与民族而奋斗,所以多处使用了“自由钟”的形式,作为象征,并用孙中山生前的手笔“博爱”“天下为公”“智仁勇”、《建国大纲》等为内容,用横匾或壁画装饰形式来宣扬他的主张。
在建筑形式上,用新材料、新结构,采用传统的宫殿建筑外形,反映了当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普遍高涨的社会思潮,在建筑上抵制了“洋化”倾向,坚持了“中国固有形式”。整个工程是一次探求“民族风格”在纪念性建筑上运用的创举,它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征象、标志。要正确地说明事物,就必须抓住这些征象、标志。那么,中山陵的征象、标志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文标题上所认定的“巍巍”两字。巍巍,形容高大。课文首先从空间上认定这一特征。表现在:⑴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作者用“最高峰”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钟山地势的开阔,气势之雄伟,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的“巍巍”特征。⑵用确凿的数据直接说明中山陵的高大。其次,从性质上认定;“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本文正是从形(空间)、神(性质)两方面来说明中山陵的特征的,做到了形神兼备,重点突出。
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课文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有外到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二、文章脉络
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
三、写作方法
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如:“浩荡的大江之滨”“一副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显得分外雄伟高大”等等,这些限制词、修饰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语言简明也是说明文的要求。如孙中山先生的患病过程仅用“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12字予以概括,陵园设计方案的竞选、施工过程,也说得十分概括简明。
文章语言在平实之中也不缺乏生动形象;如在说明钟山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成了一副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四、重难点导析
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俊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2、请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明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园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
⑴石笋参差 ⑵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 ,
3、下列句子中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项是( )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色。
4、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5、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 、 、 、 。
6、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春之 、夏之 、秋之 和冬之 。(各填一字)
7、说明文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 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说说其语言的妙处。
(参考答案:1、⑴高低不齐,不一致。⑵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个”字。 3、C 4、A 5、空间;步入、绕过、转过、步下 6、趣、凉、爽、寒 7、生动妙处是: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巍巍中山陵》教案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空间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
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巍巍中山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从“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4)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2.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点难点,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流的方法,理解建筑物的特征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了解,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教学设想:
1.重点:理清说明时采用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2. 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相得益彰。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3.交流:可用原话回答,鼓励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4.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一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数字)
提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参考:中山陵从动工到竣工耗时之久,用地面积之大,使用经费之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筑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那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交流: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回忆“巍巍”的含义和作者是如何写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过渡:从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建造过程和地理位置,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庐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么“巍巍”。
2.文章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是哪些段落呢?(从第5~11小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
3.请大家阅读第5和第6小节,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思考三个问题:(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节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小节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交流:(1)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2)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勒令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3)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4.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怀和不朽的业绩之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数字体现中山陵的高大;“博爱”“天下为公”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结:至此,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陵园布局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三个方面:用钟山的雄伟衬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从陵墓的主人介绍。
三.阅读第6~11段,理清说明顺序
1.刚才,我们匆匆的游览了一下中山陵,对里面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放慢脚步,细细地欣赏一番,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山陵由南北两区组成,南区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哪个小节里提到的?(第六小节)那么这一节与其他小节是什么关系呢?(总分)
2.请对照着课文,边阅读边完成课后的图表,并思考两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如果请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这幅平面图介绍清楚吗?
3.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并交流:
(1)说明顺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
(2)讲解: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楚。
四.精段赏析,体会语言特色
1.知识介绍: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通常有两大特点:一是准确简洁;二是生动形象。根据这两种语言特色,说明文的说明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平实说明;一是生动说明。平实说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朴实的语言进行说明,而生动说明就是用一些形象优美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
2.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采用生动说明的语段,读一读,想想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 各自朗读交流,找出描写生动之笔
(2) 在朗读中品味描写的精彩之处
(3) 感受精彩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用课后探究一为起点,总结文章作为说明文的优秀之处,并鼓励学生向墓主孙中山致以崇高的敬意,牢记伟人的训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
《巍巍中山陵》
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
读前要热身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本名孙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孙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系统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一举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
淘宝路标
◎了解中山陵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细读课文,理出空间顺序。
◎概括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作用,能辨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知识应储备
作家作品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字音识记
1.字音
南麓(lù)巉岩(chán)嵯峨(cuó)突兀(wù)灵柩(jiù)
牌坊(fāng) 深邃(suì) 门楣(méi) 穹窿(qióng) 断垣(yuán)
2.多音字
字形辨析
文题解题
“中山陵”表明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陵墓,“巍巍”表明中山陵的主要特征。从课文内容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
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十个朝代和政权先后在此建都。许多叱咤风云【[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很大。叱咤,发怒吆喝。】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麓]山脚。】。[“伟大的革命先驱”点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突兀]高高地突起。】,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莽]密生的草。】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巉岩]高而险的山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千百年来,从皇室到民间在这里进行过种种社会活动,建造了许多第宅、园林、寺塔、坛台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惟有钟山众多嵯峨【[嵯峨]山势高峻。】的峭石巉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第2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
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第3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通过竞争入选”,从“40余份设计图纸”中产生最佳设计方案,表明国内外人士对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 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陵园建筑工程从动工到竣工,用地面积以及使用经费的具体数据表现了中山陵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4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陵园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距灵谷寺、西距明孝陵各约?1千?米,其间以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游览区的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千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陀]山岗。】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深邃]深。邃,深远。】,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安详宁静、庄严肃穆【[肃穆]严肃而恭敬。】的气氛之中。[渲染了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5段,说明中山陵园总体区域规划和周围环境的特点,突出陵园的雄伟博大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气氛。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包括入口的石牌坊【[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第6段,概括介绍中山陵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是一座三间三楼琉璃瓦顶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这一句突出建筑上悬挂或镌刻的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与下文的“天下为公”,深化了建筑所体现的思想,照应了课文题目中的“巍巍”二字。]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由这条墓道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有一个面阔三间的小屋,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门楣]门框上端的横木。】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第7段,介绍位于中山陵入口处的石牌坊、缓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的硬山卷棚小屋和陵门。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这是一座平面方形的亭式建筑。亭内在龟趺【[趺]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嵌]把较小的物体填镶在较大的物体内。】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第8段,介绍碑亭,亭内石碑上所刻嵌金楷书的内容,增添了中山陵的庄严肃穆气氛。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用具体数字使读者对石阶和大平台的高大留下明晰具体的印象。]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纤细]非常细小。】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参错]参差交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第9段,介绍说明大平台。用描写性语言与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奇妙的景色,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700米,垂直高差为73米。其间有392个踏级。祭堂是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它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其正面明间的双檐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室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为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突出了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精神。]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第10段,介绍祭堂的建筑规模,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祭堂后面是高8.4米,直径13.7米的墓室。墓室中央砌有圆形凹穴,穴中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墓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还种植了梅、玉兰等花木。
第11段,着重介绍墓室内部结构、设施、中山先生大理石棺及卧像、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位置,突出了“供瞻仰”“策安全”的特点。墓室外部特点用一句话带过,同样体现了“供瞻仰”“策安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瞻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维护,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介绍文字简洁,突出了中山陵的“整齐、宁静、肃穆”景象。
【知识链接】
中山陵的设计者
吕彦直(1894~1929),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山东省东平县人,一说安徽省滁县人。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卒于1929年3月8日。
吕彦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享有盛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学后须品味
主旨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文法
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使文章层次清晰,使人读其文,如临其境。世间一切事物都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的形式,故记述和说明静态的事物,要说清楚它的各个方面,必须从空间方位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变换观察的角度,亦谓观察点的转移。在记叙、说明文中,特别是对静态事物的描写,将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是保证文章条理清楚的重要条件。此文很注意这一点,在什么地方、从什么角度瞻仰陵园,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远看,近看,平台上看,绕着墓道、祭殿依次看,观察点每有转移都加以说明,并且在观察点转移时还特别点明东、西、南、北的方位,因此,使这篇文章的条理就特别清楚,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使没有去过中山陵的人,读完这篇文章后,对陵园周围和它各部分的情景都会如临其境,历历在目。
结构
探究后争鸣
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探究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高手支招3多维阅读
晋祠(节选)
梁 衡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核心提示
晋祠,古称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姬虞而建立的祠堂。晋祠在后代不断得到增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建筑群,加之它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被誉为“山西第一名胜”。本文开头说它“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是确切的概括。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4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优美的景物描写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简析:作者经过认真推敲斟酌,精选一些生动形象的描绘性词语,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加上语言的音节美和色彩美,因而能够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
素材拓展积累
写景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精彩片断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吴强)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海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成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朱自清)
高手支招5习题探讨
一 解题思路:“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参考答案:“钟灵俊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二 解题思路: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①石牌坊 ②墓道 ③小屋 ④陵门 ⑤石阶 ⑥碑亭 ⑦石阶?⑧平台 ⑨祭堂 ⑩墓室
三 解题思路:根据第四段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巍巍中山陵》说课稿
一、说教材
??? 《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
???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 1、能指出中山陵的建筑名称,理出空间顺序,能说出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 3. 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及其表达出的庄严的气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 由于本课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文章写作很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细细品味“巍巍”两字。
???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采用电教手段,使教学形象化。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中山陵园的景象,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感情。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在问题中逐步引导学生,能使其逐渐深入理解文章。通过点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师生间的互动,思想的碰撞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避免老师的满堂灌。
3、情景设置法,说明文的讲解,处理不当的话,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而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激发感情,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老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并做好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环节展开。
???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开国领袖,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甚至不是一位共产党员,可是他被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被尊为“国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他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前一段台湾来了几位政界要员——连战和宋楚瑜等,到大陆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根据学生划分概括情况,板书文章脉络。重点研习介绍中山陵的第5-11段。完成课后练习2的示意图。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请谈谈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
2、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文章第九段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请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后作业
请你给我们学校设计一个大门,画出平面图,配以250字以上的解说词。要求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巍巍中山陵》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题
1.读拼音写汉字。
突wù( ) 灵jiù( ) 牌fāng( ) 门méi( )
qióng( )窿 断yuán( ) xiān( )细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3.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二、阅读分析题
(一)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 8段,每段 30余步至 15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 135米、深 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砌( )祭堂( )远眺( )石坊( )
山若伏鳖( )
2.根据文段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1)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纤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4.选段中有较多的精确数字介绍,是否显得多余?
5.找出选段中运用比喻进行说明的句子。
6.仿照第三题中找出的比喻句描绘任一景色。
7.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二)①黔灵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面,距市中心仅1.5公里,占地426公顷,是国内少有的城区大型公园。②园内黔灵山古树浓荫,黔灵湖碧波荡漾,九曲径蜿蜒曲折,七星池荷茂鱼欢。③丸曲径上摩崖古迹甚多,其中清人赵德昌于咸丰十年所书“虎”字崖刻,高约 6.2米,宽约 3.7米,笔力遒劲,引人注目。
④更令人叫绝的是,园内生息繁衍300余只野生猕猴,建有野生猕猴观赏园,在此可体验到捧腹的猴趣。如此规模的野生猕猴群,国内大中城市的城区公园里,惟贵阳独有。⑤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被囚禁在园内麒麟洞旁的“水月庵” 中,其旧址现已辟为陈列室。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黔灵( )繁衍( )遒劲( )
2.辨别下列词语。
蜿( )碗( )婉( )豌( )惋( )
3.语段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下面句子序号间标明。
①②③④⑤
4.语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句从哪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从下列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人文景观 B.自然景观 C.主要特征 D.历史典故
6.第④句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句话介绍你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介绍时应有名称、特点两个内容。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兀 柩 坊 楣 穹垣 纤2.竣工 俊俏 高峻 疏浚 凌云 丘陵 缕罗绸缎 棱角 淳朴 香醇 谆谆教诲 3.xiān qiàn luò lào mài mò cēn shēn chà chāi cēn
二、(一)1.qì jì tiào fāng biē 2.(1)渡口和桥梁(2)直立高耸(3)参差交错(4)非常细小3.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高峻及祭殿周围景色的变幻无穷。4.不多余,这些精确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极为高峻。5.如:(1)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2)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6.(略)7.描写,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二)1.qián yáu qiú 2.蜿蜒 大碗 婉转 豌豆 惋惜 3.①‖②③④⑤4.黔灵公园5.A 6.列数字 作比较7.(略)(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古迹、革命纪念地都符合要求。介绍时应该有名称、特点两个内容。)
课件37张PPT。巍 巍 中 山 陵设计者简介 吕 彦 直山东东平县
人,曾在清华大学攻
读建筑,后赴美国康
奈尔大学深造。1925
年5月,吕彦直设计
中山陵图案,其全部
平面图呈一警钟形,
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荣获首奖。广州中山纪念堂也是他的杰作。 孙中山??(1866-192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
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
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
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山麓( ) 莽( )
巉岩( ) 灵柩( )
竣工( ) 深邃( )
牌坊( ) 琉璃( )
趺( ) 嵌( )
参错( ) 门楣( )
穹隆( ) lù m?ng
chán jiù
jùn suì
fāng liúlí
fū qiàn
cēn méi
qióng
巍 巍 中 山 陵特征对象1.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2.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解 题中山陵图案中山陵全景 中国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 思考与探究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是怎样入选?为什么会入选?(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说一说入选原因:
1、立意深刻、精妙。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
3、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4、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找出文中介绍中山陵的段落,并说说是如何介绍的?根据课文绘制路线图。细部探究介绍中山陵(5-11)总体介绍总体特点总平面布局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北——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祭堂墓室北 请根据课文内容,按照课文说明
顺序填写示意图:空间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3)2)4)5)6)7)1)3)8)10)9)比一比北 老师所填的中山陵的各个景点是否
准确,如不准确,请你说出不足之处。墓室祭堂石阶陵门小屋小屋平台石牌坊墓道石阶碑亭碑亭祭堂124533678910说一说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二段用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3、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九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4、本文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的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研读探究 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游览区的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的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说明文的语言的确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的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涵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你能说出中山陵下列几个建筑的名称吗?试一试陵门 碑亭 石牌坊 祭堂 墓室 1 你从哪些方面感悟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想一想巍 巍陵园的处所陵园的建筑陵园的葬者巍峨的钟山位于著名古都占地面积大各组成部分的高、深、多精心的设计与选择建筑的用材及外观的宏伟博爱的精神思想、人格的伟大读文看图做导游…… 每小组选中山陵中你们感受最深的景点,选出一位组员帮助他(她)以导游身份,用说明性的文字向全班介绍。
陵门 碑亭 石牌坊 祭堂 墓室 瞻仰了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学了本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