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宝典】14-15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 教案+课件+学案+每课一练:4.17 国宝大熊猫(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宝典】14-15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 教案+课件+学案+每课一练:4.17 国宝大熊猫(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3 07:41:33

文档简介

《国宝----大熊猫》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以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二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生动描写对说明事物的作用
三、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自主学习]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恣意破坏动物的生态环境,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许多珍奇动物已濒临灭绝的地步,像顶鹤、朱鹮、大熊猫等。相信你读完《国宝——大熊猫》一文后,会更多地了解大熊猫的知识以及它的生存状态,进而激发自己保护动物的意识。
课文题目是“国宝——大熊猫”,大熊猫怎么会被称为“国宝”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的?
[要点精析]
1.课文题为“国宝——大熊猫”,请认真研读课文,说说为什么称大熊猫是国宝?
这是一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题目,题目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已提醒我们要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注意关键句,然后才能正确作答。一是持有珍贵,二是形态可爱,三是数量稀少,四是有“活化石”之称。
2.课文是怎样条理清晰地从多方面介绍国宝大熊猫的?
说明文最忌“言而无序”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要做到言而有序,才能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征,使人明白易懂。每一事物本身都具有它固有的条理性,说明顺序应当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来安排。这也是我们分析说明顺序的依据。另外,把握了说明顺序也就基本把握了说明的结构,基本把握了说明的条理与层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的。课文先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生动习性、数量称稀少、有“活化石”之称几方面来说明它的珍贵的原因。
3.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怎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的?
课文为了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一是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它可爱、机警的特点;二是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三是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大熊猫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课程资源]
1、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他的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评选一等奖。后以写作报告文学为主,并作传记《张春桥浮沉录》、《陈迫达其人》等。
2、《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熊猫的介绍
熊猫:哺乳动物,体长4—5尺,形状像熊,尾短,通常头、胸、腹、背、臂白色,四肢两耳,眼圈褐黑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贵动物。也叫熊猫、大熊猫、夫猫熊。
3、一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
第一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明明”,1963年出生于北京。
4、大熊猫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兰兰和康康在日本落户,晶晶和佳佳在英国安家,绍绍和强强在西班牙住了下来……1979年,兰兰不幸死去,日本人民为它致哀追掉,我国又送去了“新娘”欢欢。它一到东京,倾城轰动。
5、西藏的一个神话传说。
虽然大熊猫不曾出现在汉族的故事里,但却出现在一个西藏的神话传说中。有四位年轻的牧羊女为从一只饥饿的豹口中救出一只大熊猫而被咬死。别的大熊猫听说此事后,决定举行一个葬礼的纪念这四位女孩。
那时,大熊猫浑身雪白,没有一块黑色的斑纹,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崇敬,大熊猫们戴着黑色的臂章来参加葬礼。在这感人的葬礼上,大熊猫们悲伤得痛哭流涕,它们的眼泪竟与臂章上的黑色混合在一起淌下,它们悲痛得揪自己的耳朵抱在一起哭泣,结果身上便出现了黑色斑纹。
大熊猫们不仅将这些黑色斑纹,保留下来作为对四个女孩的怀念,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记住所发生的一切。它们把这四位牧羊女变成了一座四峰并立的山。这座山现在就矗立在中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附近。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然后再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体会说明内容和顺序所以这样安排的道理。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揣摩,可以通过阅读感悟。比较讨论等方法,体会其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熊猫的喜爱之情。
[写作口语]
1、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请联系课文,说说我国建立这种自然保护区有什么意义?
2、请你为保护大熊猫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妙题妙解]
题型一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
②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
③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岩地带。
⑤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
A、①③②⑤④ B、④③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解析:句子排序时,要注意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还要注意起句与结句的概括作用。这样,才能理解文脉,摸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
解答:B。
题型二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说明大熊猫的作用。
1、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
2、有地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解析:这两道题是考查课文中生动说明的语言及其作用。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的体态和举止,突出其憨厚可爱的性格。
解答:(1)“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的比喻,突出了大熊猫有两个黑眼眶的面部特征,形象逼真,富有情趣。
(2)“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
[评价方案]
随堂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濒危 栖息 分娩 繁衍
(cuǐ càn)浩 (hàn) (yì)日 (zhěng)救
2、根据语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弯着指头计算数目:
(2)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
(3)孤独怪僻: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
(2)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 )
(3)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 )
(4)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本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2)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5、下列语句排列的正确顺序应为:
①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 ②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以多种竹类。③空气潮湿,泉水丰富。④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⑤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 ,成了“竹林隐士”
6、课文标题是说“国宝”再用表示理解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起哪两个方面作用?


7、把“猫熊”叫做“熊猫”,错在哪里?请根据“猫熊”的命名法,解释一下“狼狗”的意思。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课内阅读:
(6-7节)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个八字形的黑眼镜。①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顺,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②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兰兰”在东京不幸病故时,3000万日本人向“兰兰”致哀。日本首相也发表讲话,痛悼“兰兰”离世!
8、选文第一节介绍熊猫的长相主要介绍它
9、画线的①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B、真实写出了人们的观感。
C、强调了它有两个黑眼眶的面部色泽特征。
D、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0、加点的“殊荣”意思是 ,突出了 。
11、选文写日本掀起了“熊猫热”属于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A、突出说明日本人民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B、由面到点具体说明轰动效应的盛况。
C、突出说明中日 人民的友好情谊,即使友好使者是一只熊猫也一样热情。
D、具体说明熊猫的珍贵。
巩固拓展
骆驼——沙漠之舟
自古以来,在浩瀚炎热的沙漠里,骆驼肩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是旱海的陆舟。
由于骆驼长期生活在沙漠之中,所以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同沙漠有着密切的关系 。
骆驼的个头高,脖子长,在沙漠里能看得很远。它鼻孔大,对于水的嗅觉特别灵敏,人们往往靠骆驼的嗅觉去找水,它的鼻孔还能紧闭,能抵御漫天风沙的袭击。它的脚掌宽厚,有两个脚趾,踩在地上,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进松软的浮沙里。它的脚上有大片的胼胝,在被太阳晒得灸热的沙子上,能趴下来不会灼伤。
骆驼能耐渴,也能耐饿。在没有水没有草的沙漠里一边走五六天,也不觉得口喝和饥饿无力,仍然能安详地往前走。但是骆驼背上的驼峰却渐渐缩小了,日子越长,驼峰缩得越小,这是因为驼峰是脂肪的仓库,生活条件好的时候,驼峰渐渐积累起来许多脂肪。当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时,驼峰里的脂肪就逐渐消耗而缩小。它对食物的要求也不高,植物的叶子、青草,甚至带刺的藤蔓,都是它喜爱的食物。它不仅能耐热,而且能耐寒。天寒地冻的时候,驼队冒着严寒,迈着稳健的步子在沙漠中坚定地走着,像一支船队,航行在广阔无垠的沙漠旱海之中,忠实地执行着运输任务。
总之,骆驼由于生活在沙漠之中,它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都很好地适应了沙漠这个特定的环境。也正因如此,它才成为人们在无边沙漠中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从古到今,它一直在为人类作出贡献!
12、给加点字注意。
浩瀚( ) 胼胝( )( ) 藤蔓( ) 灼伤( )
13、选文标题是“骆驼——沙漠之舟”,标题中存折号的作用是 。
“沙漠之舟”运用 的修辞手法,简明而形象地说明 。
14、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它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文章说明对象是 ,说明的中心是 。
15、作者抓住骆驼哪些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来说明它适应沙漠环境的呢?请写出。


16、第4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随堂测试:
1、bīn qī miǎn yǎn璀璨 瀚 翌日 拯
2、(1)屈指可数 (2)憨态 (3)孤僻
3、(1)打比方(2)下定义(3)列数字、举例子(4)列数字,作比较
4、(1)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 (2)突出了野生大熊猫数量之少,说明它的珍贵。
5、④①③②⑤
6、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7、把“猫熊”叫作“熊猫”,错在把本质和外貌搞颠倒了。“狼狗”即外貌像狼的狗。
8、毛色奇特。
9、打比方 C
10、特殊的光荣,熊猫的珍贵和人民的欢迎程度。
11、举例子 B
巩固拓展
12、hàn pián zhī wàn zhuó
13、解释说明,比喻 骆驼是人们在沙漠中旅行的重要交际工具。
14、逻辑 骆驼,骆驼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都适应沙漠这个特定的环境。
15、①个头高,脖子长,看得远;②鼻子灵敏,适宜找水;③鼻孔紧闭,抵御风沙④脚掌厚,脚趾分不开……不会灼伤⑤驼峰储存能量。
16、打比方。
《国宝----大熊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熊猫的珍奇、可爱
2、能通过比较体会本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3、能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熊猫的特点和习性;
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
学生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对自然界的小动物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基本有了更大的热情去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天真烂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熊猫因为它的面临濒危虽然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但环境的破坏和森林的砍伐日益严重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很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为保护这一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看一段视频)
一、导入。
今天,我要介绍一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他是谁啊?他一生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能拍一张彩色照片,二能去除黑眼圈,但这两个愿望都不能实现。
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有何感受?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那么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本处展示大熊猫的一段动态舞蹈,可爱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为整堂课做一个感情铺垫。

二、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字词,请一学生用说的方式完成,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扎实基础,得心应手
字词是语言的基础,不能因为公开课或是用多媒体上课而忽视对字词的教学,多媒体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区分一些重要字词或难写字易错字等,也可以对汉字或拼音分开教学,一切只看个人需求。
三、整体感知
1.标题解读——标题中的“大熊猫”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国宝说明了“大熊猫”的珍贵。
那么文章中那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具体研习
方法探究
①珍贵原因: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体形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
具体分析各个原因。
②那么文章为了说明清楚国宝“大熊猫”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把它们找出来,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④我给熊猫建档案,结合课文内容给熊猫建立一个档案。(教师提供档案示例)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随机应变,事半功倍
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具体研习课文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在多媒体显示一些要点的基础上适当板书,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多媒体不必事无巨细的展示所有的教学过程,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言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文具有准确性的特点,那么作为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试比较课文第6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这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问题)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品析,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学生相互评价)
(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
(设计意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本课中,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意思是比较抽象的,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作两组文字进行对比,一组是语言生动活泼,运用了各种修辞。另一组则是很平实,这样学生一看一读一比较,就能说说这样生动说明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文字比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不同,又能突出教学重、难点,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
文章思路
文章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形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个方面说明大熊猫的珍贵的原因,末尾直接点明中心,从全文看,结构上体现了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理清思路,一目了然
在学习任何一篇文章时都有一个环节,理清作者思路、行文线索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简短明了的文章倒还好办,如果遇到篇幅长、内容复杂的文章,要理出作者的思路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真是要费一番功夫。这时候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它的直观性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要展示文章思路,就可以先出示一个最基本的流程图,再进一步点击每个环节,就会出现相应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文章整体的思路,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也掌握的清清楚楚。不但了解其主干,而且熟知其枝叶)
拓展延伸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友好使者,但是由于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和偷猎者捕杀等人为原因,使我们的国宝越来越少,不仅大熊猫,还有其他的一些珍贵动物也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视频,文字)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运用,增大容量,拓展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本文不仅只做文本表层的分析,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同学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所以本人查找了人类捕杀动物的相关视频和资料,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偷猎者的残忍,当然也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请同学们针对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等设计一个电视镜头或一幅宣传画,同时配上宣传标语。(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本环节的前一环节已放映一段视频,偷猎者如何残忍猎杀珍稀动物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种对偷猎者的憎恨,对动物的保护激情油然而生。看完录象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画面,针对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等设计一个电视镜头或一幅宣传画,同时配上宣传标语。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
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大熊猫的,濒危动物的更多信息,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多媒体展示推荐的网站名)
(设计意图: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国宝----大熊猫》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技能目标:2、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3、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2、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四、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搜集的与大熊猫有关的材料,图片
五、课前学习:
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查阅工具书,能够舒畅地熟读课文。
六、教学流程:
㈠联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导入新课(生回答五个吉祥物)
教师过渡:五个吉祥物中,晶晶便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自然界中众多动物,为什么要将大熊猫作为吉祥物之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宝——大熊猫》(本环节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㈡资料展示: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与大熊猫有关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以加深对大熊猫的了解认识。(至少三位同学到台前展示,以形成对大熊猫的感性认识)
学生从大熊猫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繁殖情况等方面来介绍。(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自学,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㈢我读书,我展示:
教师过渡:通过搜集,同学们对大熊猫已有一定认识,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又该有哪些收获?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每个人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导学案上,组内讨论探究并互相交流,解决组内其他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学生读课文——写不懂问题——组内交流解决——展示整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言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所举问题举例:课文标题有什么作用?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体现在哪些方面?课文中举国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第四自然段中“悠然自得”“漫不经心”“摇摇晃晃”等词语用的好不好?等(如果学生所提问题比较杂乱,教师要善于归纳整理,以突出重点)
㈣我探究,我快乐:
第一步:⑴互帮互助:黑板上展示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对于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可以让会的同学帮忙解答,这样就没必要再花时间讨论,可以减少无效环节。)
第二步:⑵围绕本课目标,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总结答案。小组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本课重点如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果黑板上展示的问题很多小组都解决不了,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㈤我拓展,我提高:
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借助课本所选课文这个平台,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同学们阅读徐廷华的《螳螂》,完成文后练习。(学生做题,做完后,释疑难:如果学生能解答,先让学生解答,如果不会教师再做讲解)
附: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螳螂 (徐廷华)
①螳螂,善于捕捉害虫,故为益虫。每年一到“芒种”,螳螂就会出现。古代人们把它作为“芒种”节气的“候应”。
②螳螂在国外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昆虫。古代希腊人看到螳螂举足而立,则肃然起敬,称其为“先知”的“预言者”。穆斯林认为,一向麦加的摩洛哥的牧羊人在迷路时遇上螳螂,它前腿所指的方向一定是北方。意大利农民生了病,总认为被螳螂看中了。撒丁山人则从不敢杀死螳螂。螳螂,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当作偶像看待。
③这些离奇的传说,与螳螂奇异的生活方式有关。螳螂是肉食者,并专吃活货。它白天躲在树丛中“守株待兔”,一旦小昆虫进入它的捕捉地带,立即用二十分之一秒的速度扑上去,大蝗虫也常被它猎捕,其情景非常有趣。
④一次,一只大螳螂在草丛中见到了灰黄色的大蝗虫,立即作出痉挛似的跳跃,两翅斜斜地伸向两侧,恰像装在背上的两张对称的“帆”。同时,两对前足把身体高高抬起,两把大刀缩在胸前。螳螂摆出了这种奇异的姿势后,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蝗虫,头随着对方的移动而缓转。此刻蝗虫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了,生死就在这眨眼之间,虽然它有健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有双翅能飞,但为时晚矣,就在它企图逃跑的一闪念之间,螳螂的两把“大刀”已狠狠投去,蝗虫还未挣扎,就一命呜呼了。
⑤在螳螂的“宗族”中,有一种黠螳螂,它的胸节的两侧和前肢的基节,生着色彩美丽的薄膜。它们隐藏在树丛和花丛中,把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有些昆虫兴冲冲地飞去采蜜,结果是自投罗网。还有一种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的螳螂,体形细长,颜色微绿,非常美丽。它能隐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地蹲上几小时,伺机猎食,就像渔翁垂钓的样子静待鱼儿上钩。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的颜色变化。
⑥有趣的是,螳螂喜捉蝉为食,而螳螂和蝉又都是黄雀喜吃的美食佳肴。《说苑·正谏》里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又《吴越春秋》里云:“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后来人们就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比喻那种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人。
1、文章引述了国外关于螳螂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介绍螳螂捕食的特点。
3、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选择一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作一赏析。
㈥我收获,我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相交流。(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技巧等方面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课后将你学习本文后的思考写在下面。
七、结语:
本堂课同学们不只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总结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有时候比知识更重要。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大自然也因为众多动物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它们的故事或让我们感动,或悲痛,或引起我们的反思。当我们看到为满足个人私利而从羚羊身上活剥下羚羊皮,留在地上还在痉挛的羚羊时,我不知道同学们有何感想?我想关注动物,保护动物我们义不容辞。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和谐世界。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各小组记录员把小组评价表交上来,评出优胜小组予以奖励。(四本书)希望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多想办法,为保护动物做出更多的贡献。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按照导入新课——资料展示——我读书,我展示——我探究,我快乐——我拓展,我提高——我反思,我收获——教师小结的思路设计,以求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北京奥运会谈起,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
2、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大熊猫有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展示问题、小组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及反思。
?3、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如资料展示;读课文,问题展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从知识和技巧两方面谈收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
不足:
虽然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不错,但我觉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如学生生成目标环节,学生提的问题价值不大,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下功夫思考和研究,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实践出真知。
对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品味也不到位,显得有些潦草,不够深入和细致。学习语言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仍是下一步我要努力的方向。
小组评价不够及时。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怎样做好小组评价问题,值得研究。
《国宝-大熊猫》课时训练
A 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濒危(  ) 璀璨(  )(  ) 孤僻(  ) 分娩(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6分)
最负盛名(     )  濒危(     )  乐不可支(     )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说明大熊猫的作用:(8分)
⑴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
⑵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4.文题中“大熊猫”点明 ,“国宝”强调了大熊猫的地位和价值,为什么这样称呼?(6分)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6分)
6.你还知道有哪些濒危动物,请列举三例。(6分)
7.读下段文字,完成练习:(8分)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的能力,没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觉,那么,(   ),(   ),(   )。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捧起语文课本,也难以发现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气象万千的自然美、异彩纷呈的社会美和琳琅满目的艺术美。
⑴选出填入文首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名言(  )
A、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B、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C、契诃夫说:“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
D、爱默生说:“我们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
⑵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  )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片断练习: 请写一种小动物的声音的片断。(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大 熊 猫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2.选文介绍了关于大熊猫两个方面的知识,请加以概括。(4分)


3.为什么说称大熊猫为“熊猫”是一个错误的称呼?(3分)
4.科学家称大熊猫为“猫熊”的理由是 。(2分)
5.大熊猫食量惊人的原因是什么?(3分)
6.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⑴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
⑵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 蜘 蛛
⑴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⑶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⑷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⑸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⑹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⑺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几乎。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3分)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程序顺序
2.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4分)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  D、⑴/⑵⑶⑷⑸⑹/⑺
3.“蜘蛛织网技能之高妙,使人诧异,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进行。”这一句是从文中某段首提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第几段的开头?(3分)
4.认真阅读,谈谈第二段内容安排上的详略特点。(3分)
5.第四段中连接“蜘蛛织网”先后顺序的一组词是 。(3分)
6.阅读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为“数学家”的原因是什么?(4分)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8.阐述人们研制“步行机”是模仿蜘蛛“液压腿”的什么本领(用原文句回答)?(4分)
(二)苏州船菜
周龙兴
①船菜,是水乡苏州特有的一种筵席餐,名曰“船莱”,顾名思又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的。苏州船菜兼旅游与美食的双重特色,在苏州的烹饪史上独树一帜。
②“吴中食单之美,船中居胜”,这是清西溪人在《吴门画舫录》一书中所云。据记载,早在250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船菜,传说当年吴王阖闾船行江上,举行宴饮,将吃剩下的残余脍鱼,倾入江中,化成今日的银鱼,这就是有关船菜的最早趣闻,古人沈朝初在《忆江南》中也留下了赞美船菜的诗句:“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橼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③明清时期,苏州的船菜比较盛行。古城苏州六门环水,大艑小舫,蚁集鱼贯。据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当时虎丘游船有市有会: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三节会;春为牡丹市,秋为木樨市,夏为乘凉市。人们追求旅游与美食两大乐趣。供宴饮游赏的船较宽,大的可容3席,小的可摆两桌;船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择,而且对顾客实行“先期折柬”的预约办法,服务十分周到。在不大的艄舱中,爆炒燎煮,炸熘烩焖,真难为那些多娇的船娘们,但船娘们也确会因地制宜,船菜不贵在多,而贵在精细。在一般情况下,一席船菜要分3个时辰吃,正合今日的一日三餐制,主宾们初到船上时,先飨以点心,午餐则飨以全餐的一小部分,而晚餐却飨以全餐的一大部分。船菜的品目有:蜜汁火方、五香乳鸽、翡翠蟹斗、田螺塞肉、苏扇核菜、和合二鲜等,及靠水吃水的鱼虾蟹鳗之类,而且在船上可以活捉活杀现烹。因而,船菜的味道更加鲜美。船菜的价格从来没有明码标价的,坐一天船,吃一席菜以及各种犒赏花费等都包括在内,任凭宴饮者赏赐。吝者至少给上80元,豪者可给百余元,远远超过应得的钱,真乃“此时无价胜有价”。在长期的船菜发展中,苏州船菜已形成了以炖、焖、煨、焐这些火候著称的名菜,并且大部分以清淡为主,成为今日苏州菜系中主要的烹饪方法,有的成了姑苏名菜佳肴。
④集旅游、美食于一体的苏州船菜,在我国的烹饪史上独树一帜。来水乡苏州旅游的人们,在观赏湖光山色之余,还可以在船上尽情地享用那些当地名肴,给人们平添了极大的乐趣。时至今日,苏州仍有船菜供应游客,使人们在“舟行明镜中”时,能边游边品尝美味。而苏州城里的各大菜馆,亦已将富有吴文化色彩的船菜,引入了地方特色风味菜中,使得船菜不仅仅只是舟船而独有的了。
9.苏州船菜的最显著特色是 ,体现了浓郁的吴文化色彩。(3分)
10.说说下列引用对文章表达所起的作用。(3分)
①清西溪人《吴门画舫录》中“吴中食单之美,船中居胜”。
②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将宴饮后所剩脍鱼倾入江中,化成今日的银鱼。
③顾禄的《桐桥倚棹录》中记载:当时虎丘的游船有市有会……
11.阅读文章第③段,完成下列练习。
①交待苏州船菜盛行的地理条件的句子是 。(2分)
②苏州船菜的做工    ,并且讲究    ;其味道    ,大部分以    为主。(4分)
③这一节的具体说明体现了第①段中哪一句所说的内容?(2分)
④“此时无价胜有价”之句脱胎于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2.第①段中“苏州船菜兼旅游与美食的双重特色,在苏州的烹饪史上独树一帜”,第④段中“集旅游、美食于一体的苏州船菜,在我国的烹饪史上独树一帜”,这二句在表达的内容上有何不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3.本文的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三层,请用竖线在下列小节号前标明。(2分)
① ② ③ ④
A 基础储备卷
1.濒危(bīn) 璀璨(cuǐ )(càn) 孤僻(pì) 分娩(miǒn)2.最负盛名(享)  濒危(接近) 乐不可支(支持) 3. ⑴说明“黑”是国宝熊猫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 ⑵三个“有时”说明了国宝熊猫的动作憨态可掬,十分令人喜欢。4. 名称 说明了大熊猫的重要与珍贵。5.答案从略 6.答案从略 7.⑴ A ⑵ D
B 综合提升卷
1.略 2. ⑴ 为什么取名“熊猫”;(2) 熊猫为什么吃竹子。3.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4.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5.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 6.答案从略。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1.B 2.A 3.第4段的开头 4.略写种类,详写几种有点的蜘蛛,如最大的蜘蛛、最重的蜘蛛、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的蜘蛛、长寿的蜘蛛。5.首先、并、然后、再、以后、接着、然后、直至 6.是因为蜘蛛织的网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7.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8.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 9.兼旅游与美食的双重特色。10.①赞美苏州船菜的最妙最好;②写苏州船菜的最早趣闻;③写人们追求旅游与美食两大乐趣。11. ①古城苏州六门环水,大艑小舫,蚁集鱼贯②精细、活捉活杀现烹其味道、更加鲜美、清淡。③船菜,是水乡苏州特有的一种筵席餐,名曰“船莱”,顾名思又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的。④船菜的价格从来没有明码标价的、暗写人们在追求旅游与美食的乐趣,凭心情给付。12.从略 13.①/ ② ③/ ④
课件29张PPT。国宝——大熊猫叶永烈教学目标

1、学习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认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解释标题,导入新课国宝———大熊猫说明对象说明的重点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资料:大熊猫,哺乳动物,体长4-5尺,形状像熊,尾短,通常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睛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动物。作者介绍: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浙江人,作品颇多,前期有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荣获全国第二届少处儿童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后期以报告文学为主,有传记《张春桥浮沉录》《王洪文浮沉录》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嬉戏 憨态可掬 濒危 璀 璨
邛崃 浩瀚 栖息 孤僻
分娩 翌日 繁衍xīhānjǖbīncuǐ cànqióng láihànqīpìmiǎnyìyǎn整体感知,研读课文1、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2、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珍贵可爱我国特有
国际公认
古籍记载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活化石暗扣说明中心直接点明说明中心 外形特点
生长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可爱。——人烟稀少,泉水
丰富竹类众多。—— 喜爱食竹,食量很大,
性情孤僻,爱独处。
—— 随季节交替而改变
活动范围——繁殖力低,大多
每胎产一仔。 大熊猫生活现状
过去的一万年,人类文明的发展,
不断的侵噬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
迫使大熊猫退缩隐居于青藏高原东
部边缘的高山深谷之中。大熊猫之
所以能在自然历史的巨变中神奇的
幸存至今,可能得益于它知难而退,
与世无争!
濒临灭亡然而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
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只以下,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问题交流:1、国宝说明了什么?大熊猫的珍贵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的珍贵?请同学快速阅读,划出相关语句,独立思考,同桌间讨论。课文17小节中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3、大熊猫珍贵的原因何在?“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的特点使大熊猫很珍贵。4、同桌间研讨:前文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这三个特点。6小节“大熊猫--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可以看出它体态可爱。
4小节“大熊猫……摇摇晃晃在草地上玩耍”,也看出它体态可爱。课文第15小节“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处突出了大熊猫“数量稀少”。
课文第17小节“更重要的是……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这处突出了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特点。
第四节的确把大熊猫写得很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在这节中作者如何来写熊猫体态可爱的。作者从大熊猫喜欢嬉戏和它精彩的表演两方面来写,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读来亲切自然。如:“有时……有时……有时……有时……”的句式,描写了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文中的语句除了体现大熊猫“珍贵”的特点外,你们还了解到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1、性孤僻,独来独往,繁殖能力很低。 2、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春季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少的山谷……夏季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3、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 4、成了最可爱的贵宾,但它不习惯这种生活。
5、分布在我国地域十分狭窄……崇山峻岭。6、素食者、食量很大。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及运用的说明方法。讨论课文中对大熊猫形体的说明与《辞海》中的说明有什么不同,体会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头上有一对整齐瓣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归纳:句1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大熊猫的外形特征,把两个黑眼睛写得形象逼真。句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大熊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特点,讨人喜爱,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讨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引用、举例子等。
举例说明?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以及你课外查阅资料的结果,
请你谈谈 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合作学习,探究讨论保护大熊猫1、建立保护区。杜绝一切人类破坏性行为,
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 体制,兴建自然保护
区,提高保护大熊猫意识。 2、兴建竹子走廊。如二处栖息地相距过远,
可兴建成走廊以连接 各大小栖息地,增加
大熊猫的流动性。 3、人工饲养。人工饲养可对大熊猫作出多
项研究。例如食物研究 食物营养方面及人
工授孕等研究。协助拯救大熊猫。写作特点: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全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2、形象生动的说明。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的可爱、机警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化的可爱。此外引用了一些故事。增强情趣,使之更有可读性。 根据你现在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大熊猫的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保护它。布置作业,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