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一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梳通文意,读出古文的韵味。
能说出作者对驴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寓意
学习过程
导入:在如今这个脚步匆匆,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短小精悍,却又含蓄隽永,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唐代古文家柳宗元所写的寓言《黔之驴》。
反复诵读课文,粗通文意,读出古文的韵味
(一)、读准字音: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齐声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学生活动:齐读。
教师评价:从音量、字音两方面来评价。刚才大家声音洪亮地准确朗读了课文。
(二)读懂文章
教师活动:1、过渡:本文讲述了一个老虎吃驴的故事。2、创设情景:这只虎吃掉这只驴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先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章,然后从文章中找出理由告诉我不容易在哪?(投影) 找出来后请举手示意。
学生活动: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找理由。
全班交流:1、因为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给虎吃掉驴创造了条件。2、好事者认为驴无可用,放之山下,给虎吃掉驴创造了条件。3、老虎发现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读出节奏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概括,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读懂了文章。在此基础上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来。
学生活动:自由放声朗读
教师检测:一人读,组织互评,然后全班齐读。
三、说一说
教师活动:1、过渡: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后来我一查资料,发现本文被选入教材时被删掉了最后一节,读了这一节才知道驴才是作者要表现的对象。我们来看一下这一节。
(出示投影)教师说解释
2、(出示投影问):你能从这一节读出作者心中的驴是什么形象吗?并模仿《驴和马》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两篇寓言的结尾用一句话说出本文的寓意。
附: 驴和马
马和驴一起旅行,马拉着轻便的车轻松地前行,而驴驮着很重的鞍囊走路。“我多希望我是你,”驴感叹道,“你什么也不用做,却佩带这么漂亮的马具。” 后来爆发了一场战争,马在最后的冲锋中不幸身受重伤。驴从将要死去的马身边经过。“我错了,”驴说,“安全比漂亮的衣服更重要。”
这是说,不要随便羡慕别人,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与不幸。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圆。”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别人重视的人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教师活动:你能读出对驴讽刺之情吗?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被省略的这一节,要读出对驴讽刺之情。
四、写一写
教师活动: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驴被世人笑了一千多年,(出示投影)你能从文中找出直接证据,并从和驴有关的成语、俗语、典故、歇后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找出间接证据写个小片段为它翻翻案吗?(如果你觉得没必要为驴翻案,也请你讲清理由) 我这为你提供一些材料仅供参考。
示例:狼和羊
狼和羊
狼被狗所咬,伤势很严重,痛苦地躺在巢穴里,不能外出觅食。他感到又饿又渴,这时,他看见一只羊,便请求他到附近的小河里为他取一点水来。“你给我一点水解渴”,他说,“我就能自己去寻找食物了。”“是呀”,羊回答说,“如果我给你送水喝,那么我就会成为你的食物。”
谎言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很容易被人们识破。
伊索通过羊告诉世人我们狼是喜爱欺骗的。我们狼可真是冤枉啊,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狼都是守信之辈。有伊索老人的《狼和绵羊》为证。有一次我吃饱了,看见一只绵羊倒在地上,以为绵羊是吓倒的,便走到他跟前,鼓励说:“只要你讲三句真话,就把你放了。”他说:“第一,我不愿碰见狼;第二,如果命该如此,就碰见一只瞎眼狼;第三,但愿所有的狼都不得好死,因为我们一点也没有伤害你们,你们却要与我们为敌。”我认为这些话没有一点虚假,就把他放了。可见我们说到做到,一点都不含糊。我们叫羊帮我们拿水,是我们需要水,你们人不舒服了不也是说要多喝水吗?怎么我们狼一喝水就成谎言了呢?其次,我们的很多恶名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给我们泼的污水。比如说我们为了吃小羊而找种种借口,以此来说明我们的狡诈。其实我们最直率,饿了就吃,累了就睡,才不会这么麻烦呢。最近在动物园看电视总算开了点窍:美国要打伊拉克,先把他妖魔化,才能骗得民众的支持,才能把战争进行得心安理得。所以臭名昭著的我们被人追赶,杀戮生存日益艰难也是罪有应得的了。这样人类就可以一边吃狼肉,一边放心吃羊肉了。因为,人类早已昭告天下:羊是被我们狼吃掉的,而人在替天行道。
最后说一下我们从血泪中总结出的经验体会:名声很重要。一旦担上了恶名也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可能得不到保障。岂不闻“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甭管做没做坏事,是老鼠就得打。是老鼠就别上街了,狼呢?哎!
冤啊,我们狼。
野驴和家驴
野驴看见家驴舒适地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过去,夸奖他身强力壮,还享受美味的食物。后来,野驴又看见家驴驮着沉重的货物,驴夫还跟在后面用棍棒边打边赶,野驴说:“我现在不再觉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那一点点享受的。”
这是说,人们不必去羡慕那付出沉重代价所得到的利益。
马 和 驴
一匹马在路上炫耀他的精美的马饰,忽然遇到了一头满驮着货物的驴子。驴子因货物太重,只能慢慢地让开路。马傲慢地说:“我恨不得要用脚踢你。”驴子丝毫不予计较,只是默默地祈求神保佑。不久,那匹马患了气喘病,被主人送回农庄来。驴子看见拖着粪车的马,便讥笑他说:“骄横的东西,你那华丽的马饰现在到哪里去了?你怎么变成这样一副倒霉相?”
这故事是说人们不能因一时荣华富贵而不可一世。
狼与驴子
有条狼被选为狼的首领。为了阻止狼互相争食打架,他制定了法律,规定各自猎得的食物都集中起来,再平均分配给大家,一头驴子走来,慢悠悠地摆着鬃毛说:“从狼的脑袋里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可你自己为什么不把昨天猎得的食物拿出来一起分呢?”狼被驴子说穿了,便把那法律废弃了。
这是说,有些制定公正法律的人,常常自己不遵守所制定的法律。
披着狮子皮的驴子
有头驴子披着狮子皮四处游荡,吓唬那些弱小无知的动物。他看见了狐狸,也想去吓唬吓唬他。狐狸正巧以前就听到过他的叫声,便对驴子说:“如果我听不出你的叫声,我也会害怕了。”
这是说,有些人看起来神气十足,一表人材,然而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
运盐的驴子
有只驴子驮着盐过河。他的脚一滑,跌倒在河水中,盐在水中都溶化了。他站起来时顿感一身轻松了许多,他很高兴。后来,有一天,他驮着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下去,站起来时定会更轻松。于是,他故意地摔了下去,他没想到海绵是吸水的,因此再也站不起来了,淹死在河里了。
这是说,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害了自己。
驴与骡子
有一天,驴夫赶着驴子和骡子一起驮货赶路。驴子十分气愤他们俩驮的东西一样多,而骡子认为自己应吃双倍饲料。他们刚走一会儿,驴夫看见驴子有点走不动了,便从他背上拿下一部分货物,加在骡子背上。他们又走了一会儿,驴夫看到驴累得更加不行了,又取了一部分货物,最后把驴驮的所有货物,全加在骡子背上。这时,骡子回过头对驴子说:“喂,朋友,你现在还气愤我吃双倍饲料吗?”
这故事是说,不要与别人斤斤计较,各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该得的酬劳。
《黔之驴》教案二
一、设计思路
《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已经略有积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但还不够系统,还没有掌握或者了解更多更完善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要熟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词语知识,培养语感。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我还尽可能设计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能准确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4)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还要让学生懂得掌握真本领,真才干才能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根据投影解释加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并能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2)小组讨论,分析驴子和老虎的形象特点,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拓展延伸,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了解更多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
的不同看法,教师应予以恰当评价。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初读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驴、虎的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3、教师制作课件,设计好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我想这首小诗表面上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其实诗中流漏出作者被贬官以后的孤独、凄凉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二)、走近柳宗元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说出来,师生补充、归纳。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那里,他寄情于山水,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永州八记》。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黔(qián) 窥(kuī) ?(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倚(yǐ)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四)、疏通全文
1、 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前后位讨论文章翻译。教师说明要求: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出错误之处,划出两人都不理解的词句,准备质疑。
2、 教师将重点词语投影,并请学生回答解释加点字。
船——用船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
3、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鼓励其他学生生予以指正。
4、 让学生疏通全文,学生按前后座位顺序,一人一句,念一句课文翻译一句。
①第一小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②第二小节: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顿时远远地逃跑了;认为驴子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③第三至四小节: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心中暗喜,盘算着这件事,心里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5、教师评价学生翻译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
6、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对文句内容的理解
(五)、研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寓言故事,你肯定喜欢老虎的形象,那么文章是如何刻画老虎的?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答:(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问: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答:“蔽林间窥之”
问: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答:“稍出近之”“跳踉大口阚”
2.谁能能说说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呢?
答:叫声。
问: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答:“驴一声长鸣”。
问: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
答: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3.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4.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5.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6.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老虎和驴子的形象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来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最后的点评:
我们应该知道,老虎之所以能吃掉驴,是因为它能够识别驴子的真面目,永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所以取的了胜利;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徒有“庞然大物”般的外表却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对老虎和驴子形象特点的了解。
(六)总结寓意:
我们知道,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呢?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发言。
3、师生归纳总结:
这篇寓言故事 ,如果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如果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谨慎,这些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证明: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我们也可以说文中的老虎具有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的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恰当评议。)
4、在理解了文章寓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七)、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结合投影,师生讨论
1、《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的达官显贵。他们会有一时的风光,但这个世界意义要的是真本事!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2、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外强中干,徒有虚名,你知道哪些这样的人?
3、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例:法轮功分子危害他人生命和国家安全:藏独分子打砸抢烧,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危害;台独分子,破坏两岸和平等等。
4、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5、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归纳、总结
对于那些坏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同时也要善于斗争,要开动脑筋,想好办法,争取胜利。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3、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或想像作文:黔驴被吃之后……(要求:要有真情实感,有独特个性。)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 虎
形 态:庞然大物 ——— 以为神 畏驴
声 音: 鸣 ——— 甚 恐 ↓
动 作: 踢 ——— 喜(技止此耳) 食驴
七、教学反思: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线索清楚,教学时,我能按照课前设计,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读、译到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充分发挥,课外拓展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又教育了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打击坏人,保护自己。精心设计的课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对于老虎的动作、神态的制作,及点明寓意的图片制作,逗人开心,妙趣横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
《黔之驴》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汉字选正确读音
1.好事者(A.hǎo B.hào) 2.载(A.zǎi B.zài)
3.虎大骇(A.hài B.gāi) 4.以为且噬己也(A.shǐ B.shì)
5.益狎(A.xiá B.jiǎ) 6.大阚(A.kǎn B.hǎn)
二、解释加粗的词
1.稍出近之___________________ 2.益习其声___________________
3.驴不胜怒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____
5.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尽其肉___________________
7.计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 8.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揭示本文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
(2)从驴的角度:
四、指出下面寓言的寓意
运盐的驴子
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
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
寓意是: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如:驴的貌似“庞然大物”与虎的远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驴的“一鸣”与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驴的“蹄之”与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粗词的特殊用法。
①船载以入
②莫相知
③蹄之
④技止此耳
5.比较下面两句中“以为”的不同。
①以为神
②以为且噬己也
(二)寄生树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高空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着下面的细草说:
“你们可怜的小草儿,你看我的位置多么高,你们是多么矮小!”
细草们没有回答。
寄生树又自言自语地唱道:
“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有大树做我庇护,有大树供我养料。我是神不亏而精不劳,高瞻乎小草,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
一场雷雨,把大树劈倒了。寄生树和古木的高枝倒折在草上。细草儿们为它哀哭了一场。寄生树渐渐枯死了。每逢下雨的时候,细草们便追悼它,为它哀哭。
寄生树被老樵夫捡拾在大箩筐里,卖到瓦窑里去烧了。
1.给下列字注音。
瞰( ) 靡( ) 揖( ) 樵( )
2.“洋洋得意”一词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庇护”一词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君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揖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披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现文章的中心。
5.这篇文章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6.寄生树象征了:
细草象征了: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
参考答案
一、1.A 2.A 3.A 4.B 5.A 6.B
二、1.渐渐 2.渐渐,更 3.禁住 4.离开 5.小心谨慎的样子 6.吃光 7.考虑 8.本事
三、(1)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2)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四、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意近即可)
五、(一)1.柳宗元 唐 文学家 2.窥之 大骇 远遁 大阚 3.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4.①名词作动词,用船载 ②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互相的意思 ③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④罢了 5.①把……看作 ②认为
(二)1.kàn mǐ yī qiáo 2.垂头丧气 包庇或保护 3.原指君主统辖,后泛指统治或主宰 对客友行揖礼随风散乱地倒下 天之骄子。 4.寓言 象征 5.拟人(例句略);夸张(例句略)。6.自作聪明又依赖别人而生存的人极平凡的人凡是自作聪明而又依赖别人而生存的人是经不住困难与挫折的,其结果是身败名裂。(意近即可)
课件31张PPT。——柳宗元(唐)黔之驴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文意
理解寓言的含义
体会对老虎动作、心理描写的生动逼真
认识寓言是借助动物世界来反映人类社会的,应反思人的行为
字词卡片黔之驴 好事者 窥之 憫然
大骇 远遁 噬己 益狎
不胜 跳踉 大?qián hào kuī yìnyìnhài dùn shì xiá shēng liáng hǎn翻译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船:名词用作状语,用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则:却。放之山下:“放之于山下”的省略 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子进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翻译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近:形作动,靠近。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相:指代驴,相当于“之”,偏指一方。(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得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是什么)。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 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的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然:连词,然而异:特别的者:表示揣度的语气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益:逐渐习:熟悉,习惯搏:击,扑(老虎)渐渐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攻击(它)。出前后:“出于前后”的省略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 怒,蹄之。益:更加蹄:名作动,用蹄子踢(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碰撞、倚靠、冲击、冒犯它,驴子禁不住发怒了,就用蹄子踢老虎。益习其声(逐渐)尽:形作动,吃光乃:才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一词多义1、以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神2、然 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连词,而介词,把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转折连词,然而一词多义3、且 以为且噬己也
且焉置土石4、去 尽其肉,乃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将要况且离开距离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河东(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寓言也很有名。柳的寓言,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影射现实,警戒世人。其中《黔之驴》一篇最为脍炙人口。背景介绍中唐时期宦官专权于内,藩镇跋扈于外,与豪族地主集团勾结。唐顺宗继位,用王叔文为政,以改变这种状况,提升柳宗元推行新政。不久顺宗因病让位,革新遂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被贬永州。《黔之驴》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意思是“以驴为戒”,讽刺那些腐败无能却又妄自尊大的权贵,最终免不了自取灭亡的下场,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意解析第一段,写黔驴的来历,以及老虎初见驴子恐惧茫然的情景。
第二段,老虎逐步摸清驴子的底细,终于吃掉了驴。分析1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语句
2理清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3对比驴与虎蔽 窥 近 遁 视(之)荡 倚 冲 冒 跳踉 ……动作描写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博 技止此耳心理描写畏--疑--恐--不奇--怕--喜惧 驴识 驴吃 驴驴:
外强中干
蠢笨无能虎:
机智勇敢
谨慎小心
警觉细心 驴:
软弱无能
狂妄自大
迟钝麻木
愚蠢虚荣虎:
勇敢大胆
谨慎小心
观察仔细
狡猾敏捷讨论寓言的寓意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虎打败驴)
2)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驴的愚蠢)找出本文的成语1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2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3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对牛弹琴 狗尾续貂 狐假虎威
鸡鸣狗盗 井底之蛙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指鹿为马 鹬蚌相争 寓言是一种含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常用借喻手法,富于智慧哲理。露一手中国古代有很多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试着来讲一讲。中外寓言多以动物作为主人公,借助动物世界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种种。井底之蛙:用来讽喻见识短浅的人
守株待兔:讽喻那些不主动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
狐狸与葡萄:讽喻那些一旦自己未能得到就指责、诋毁的人作业1、原文抄写背诵
2、抄写注释
3、完成探究练习二、三写作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创作一则小故事。临江之麋 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霓,携归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挞之。自是日抱 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 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 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之麋 临江的一个人,猎得一只麋鹿的幼崽,养了起来。回家进门时,(家里的)那些狗(见了)直流口水,摇着尾巴都跑过来,那人呵斥吓唬它们。从这天开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间去,常常给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让狗和它嬉戏。 过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图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顶头摔扑更加亲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的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门,看见很多别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们嬉戏。别人家的狗见了很开心并发了威,一起把它杀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没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写持宠而骄的小麋,鞭挞了依势放纵的奴才(“依势以干非其类”)。麋因有主人的势力作依仗,在家犬面前放纵而胡作非为。一旦失去了主人之势,便被外犬吞食。作者借麋影射那些仗主人之势而持宠放纵的奴才,讥讽他们可怜的心态和可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