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
错题
一、积累运用(23分)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4分)
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郑振铎三次养猫的经历使他内心感到怅然,第三只猫① (悲愁 悲楚)的样子让他悔恨不已;康拉德·劳伦兹看似怪dàn不经的行为,实则饱含了他对动物发自内心的喜爱;狡xiá的狼企图蒙骗屠户,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些风格② (大相径庭 泾渭分明)的动物故事,让我们更加懂得自省,懂得热爱,懂得勇敢,让我们变得神采奕奕。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怅然( ) 神采奕奕( )
怪dàn不经( ) 狡xiá( )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2分)
① ②
2.(2021·河南许昌市期末改编)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 、透彻的 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 、有意地 。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综合运用。其目的是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增强阅读的效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理解 感受 忽略 舍弃
B.感受 理解 舍弃 忽略
C.理解 感受 舍弃 忽略
D.感受 理解 忽略 舍弃
(2)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它跑出来,主要是打算最后再享受一点日光的温暖。
②它尽量避免死在它所热爱和生存的巢里。
③这是因为,在黄蜂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
④忽然,它跌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也不能够重新爬起来。
⑤黄蜂老了之后,便不再注重装束。不久,这个身上带有尘土的动物,便最后一次离开自己的巢穴。
A.①④③②⑤ B.①④②③⑤
C.⑤①④③② D.⑤①④②③
4.(2022·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期末改编)小语精读了与孙悟空有关的回目,梳理了他的部分成长轨迹。请你结合阅读积累,帮助小语完成下面表格。(5分)
回目 悟空的做法 悟空的形象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悟空将六贼全部打死,为此与唐僧发生争执,负气离开 (1)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2) 重情重义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悟空请师父、菩萨、玉帝、如来等人为自己辨明真身,最终重回取经队伍 理性、通达,能灵活处理问题
我发现:(3)
5.(2022·北京市西城区期末改编)班级开展以“关爱动物朋友”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第一组同学为了了解本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情况,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请你在下面表格中补写一个调查问题。(2分)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情况
调查形式 网络搜索
调查问题
(2)第二组同学看到了下面关于动物的有趣言论,请你仿照示例,选取一种你熟悉的动物,大胆想象,写出你的奇思妙想。(2分)
【示例1】蛤蟆的理想:天鹅肉不想吃了,自己不被人类扒皮就万幸了。
【示例2】熊猫的担心:如果我们家族人丁兴旺,还会享受今天这样优厚的待遇吗
(3)第三组同学研究了北京雨燕,想要从动物与城市的关系的角度制作宣传手册。请从下面两幅图案中选择一幅作为宣传手册的封面配图,并说明理由。(4分)
甲 乙
【注】 图甲是篆书“燕”字。在历史上,北京也称“燕京”。图乙是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标识上的图案,由北京地区代表性野生动物北京雨燕和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坛的抽象图案组合而成。
我选择图 作为宣传手册封面,理由是: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3分)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A】在墙脚唰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②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被称为“玳瑁猫”。我们家里的猫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③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过了一会儿,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
⑧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
⑨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
⑩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几下, 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 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 父亲的进出, 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哪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就听见了。”
“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B】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一星期后,家里的亲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偶然在楼梯上溜过的后影,显得憔悴而且瘦削。
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C】玳瑁应该很健康吧 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选自《阅读》,有删改)
6.文中“父亲的玳瑁”是一只怎样的猫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7.小语在阅读文章时,摘录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结合加点字,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做批注。(3分)
摘录 批注
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几下, 一直跟父亲到门边。
8.新风向·教材习题迁移仔细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说说它们在文章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3分)
9.新风向·课内外结合本文与郑振铎的《猫》都叙述了人与猫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请你分析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2020·杭州中考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3分)
家有斑鸠
陈忠实
①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②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③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20世纪50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④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⑤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⑥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⑦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⑧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⑨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⑩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决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文苑》,有删改)
10.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将下图补充完整。(3分)
(1)
(2)
(3)
11.结合全文,你如何理解甲处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3分)
12.乙处画线句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是否可以去掉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3分)
13.新风向·开放性试题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 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11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丈人①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②。试再囊③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④足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⑤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 ”丈人笑曰:“禽兽负⑥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⑦狼,弃道上而去。
(选自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 ①丈人: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②是皆不足以执信也:你们都口说无凭。③囊:动词,用口袋装。④信:同“伸”,伸直。⑤目:用目示意。⑥负:背弃,违背。⑦殪(yì):杀死。
14.(2022·北京市朝阳区期末)下面是“去”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下列词义的选择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前往 ②一眼看去
B.①失去 ②大江东去
C.①离开 ②相去无几
D.①舍弃 ②去暑降温
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6.甲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17.甲、乙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 “较量”,两文的前半部分都称呼其为 “狼”,却在文末都称呼其为“禽兽”。这称呼的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纯真的小女孩吻着盛开的花;微笑着的人们给广场上的鸽子撒食物;大汗淋漓的交警一丝不苟地指挥着交通……这样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总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请以“ 的画面,让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卷答案
1.(4分)(1)(2分)chàng yì 诞 黠 (每空0.5分)
(2)(2分)悲楚 大相径庭(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悲愁”意为悲伤忧愁;“悲楚”意为悲伤凄楚,悲苦。结合语境和文章内容,此处应选“悲楚”。“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此处形容文章风格差异大,应选“大相径庭”。
2.(4分)(1)(2分)B
(2)(2分)将“增强”改为“提高”。
【解析】第(1)题,考查选择合适的词语补充句子。“理解”意为懂,了解;“感受”意为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舍弃”意为丢开,抛弃,放弃;“忽略”意为没有注意到,疏忽。结合语境及词语搭配,答案应选B。第(2)题,考查修改病句。“增强阅读的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高”。
3.(2分)D 仔细阅读候排句可知,语段主要写黄蜂离开巢穴走向死亡的过程。第⑤句写黄蜂老了之后离开巢穴,应排在首位;第①句交代它跑出巢穴的原因,应排在第二位;第④句紧接着写它跑出来后的遭遇,应排在第三位;第③句是对第②句黄蜂尽量避免死在巢里原因的阐述,故第②句应排在第四位,第③句应排在最后。正确顺序为⑤①④②③。
4.(5分)(1)(1分)急躁、任性、缺乏责任心(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2)(2分)示例:悟空用分身术向师父磕头求留下,当唐僧坚决不留他时,他嘱咐沙师弟要好好照顾师父
(3)(2分)悟空在不断成长,一次比一次成熟稳重(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第(1)空,由悟空打杀六贼、与师父争吵而负气离开的做法,可以看出他遇事急躁、任性、缺乏责任心。第(2)空,由回目“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及悟空“重情重义”的形象,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悟空拜别师父的相关情节。第(3)空,要对悟空在三个回目中的做法及对应形象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成长变化,即悟空在不断成长,逐渐变得成熟稳重。
5.(8分)(1)(2分)示例1: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示例2:本地区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符合调查目的,言之有理即可)
(2)(2分)【示例1】鸡的愿望:不想黄鼠狼来拜年了,只希望自己不会被拿去拜年。
【示例2】乌鸦的疑问:如果我们的叫声不那么难听,还会被人类讨厌吗 (言之有理即可)
(3)(4分)示例1:甲 图中的“燕”字既可以指北京雨燕,又可以指城市北京。(2分)图案表达了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2分)
示例2:乙 图中的北京雨燕是北京代表性的野生动物,而天坛则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2分)图案表达了野生动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共生的理念。(2分)
【解析】第(1)题,考查设计调查问题。作答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即“了解本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情况”据此设计相关问题,如野生动物的种类、对野生动物采取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效等。第(2)题,考查想象和仿写。作答时,要展开想象,但也要注意合情合理,表意清晰,同时符合“关爱动物朋友”这一活动主题。第(3)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明确本题要求,即所选图案要作为“动物与城市的关系”的宣传手册封面,然后观察图案及其要素,结合注释的提示内容,紧扣野生动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阐述理由即可。图甲是篆书“燕”字,既指北京雨燕这种野生动物,也指北京这座城市;图乙是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标识上的图案,突出了北京雨燕的形态和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坛。甲、乙两幅图均将北京雨燕与城市北京融为一体,表现出动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都适合作为宣传手册封面。作答时任选其一,说明理由即可。
6.(3分)①安静懂事。玳瑁与父亲的交流总是极简短的两三声;进餐时,它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膝上陪伴。②依恋父亲。父亲要出门或刚回家时,玳瑁总是绕在父亲脚边。③与父亲有默契。在邻居家贪玩忘了吃饭,父亲敲着饭碗,只喊两声,玳瑁便回来了。④重感情。父亲去世后,再不忍走进父亲生活过的地方。(每点1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学形象。解题时,通读全文,找出描写玳瑁的段落,划定答题区间锁定关键语句,分点概括内容。由第④段“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第⑨段“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①点;由第⑩段“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由第段“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去游走,忘记了吃饭……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由第段“从这一天起……我们的房子”可概括出答案第④点。据此作答即可。
7.(3分)本句运用动作描写,(1分)“溜”“绕”“转”“跟”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玳瑁对父亲的依恋情态,(1分)表现了玳瑁与父亲的感情深厚。(1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作答此类试题,判断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运用该
【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辨别,如动作描写要找出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要找出人物的独白或对话
描写方法的作用。本题中,“溜”“绕”“转”“跟”为
【注意】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感情等
玳瑁的一系列动作,故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玳瑁依恋父亲的情态,表现出玳瑁与父亲的深厚感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3分)A句:总领全文,引出对父亲与玳瑁之间所发生的故事的回忆。(1分)B句:承上启下,总结父亲与玳瑁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引出下文写玳瑁在父亲临终前一直在旁陪伴的内容。(1分)C句:总结全文,再次强化玳瑁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及对父亲的怀念,也呼应了开头。(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作答此类试题,可按照下面的解题思路分析作答。
本题中的三个句子分别位于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结合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9.(4分)本文表现了玳瑁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2分)郑振铎的《猫》主要表达了作者三次养猫的情感变化:第一次由快乐转而酸辛;第二次由更加快乐,到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次因冤枉猫而深深地悔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情感。本文中,以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为明线,表现玳瑁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以“我”的见闻感受为暗线,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抒发对父亲的怀念和丧父的悲痛。郑振铎的《猫》叙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三只猫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作答时要概括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3分)(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梳理与提炼。作答此类试题,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结合已给信息锁定答题区间划分层次,初步概括根据要求,整合答案。作答本题,应注意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时间顺序”“‘我’与斑鸠的关系”和已给提示,从而锁定答题的段落区间。第(1)空,已给时间提示“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出现在第⑤段,“我”与斑鸠的关系可概括为“我”认识并记住斑鸠。第(2)空,根据已给关系提示“‘我’未见过斑鸠”,可在第⑥段找到对应的内容,所对应的时间应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第(3)空,已给时间提示“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早晨”出现在第⑦段,结合第⑧段和第⑨段的部分内容,可概括“我”与斑鸠的关系为“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11.(3分)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因人类无数次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愤慨之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伤害动物行为的批判和反思。(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要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记叙了家乡斑鸠从普遍存在到逐渐消亡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伤害鸟兽的愤慨之情。然后,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表达了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这是作者对伤害动物行为的反思,更是对人类的批判与提醒。
12.(3分)不能去掉。(1分)“探头探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斑鸠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3.(4分)示例1:能等来。(1分)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1分)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与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2分)
示例2:不能等来。(1分)文中写过去人们对鸟类的伤害,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1分)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伤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实际解答问题。作答时,应写出从文章中获得的想法,然后结合实际或生活体验举例分析。如果认为“能等来”, 结合文章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切入点,并结合生活体验,叙述现在的人们为与鸟兽和谐相处所做的努力即可。如果认为“不能等来”,以文章中人们过去对鸟兽的伤害,斑鸠对人类一直以来的戒心为切入点,并结合生活中人缺乏保护生态、保护鸟兽的意识,还存在伤害鸟兽的行为去展开即可。
14.(2分)C 第①空,“一狼径去”意思是一只狼径直离开了,故“去”意思是离开。第②空,“一眼看去”中“去”表示动作的继续等;“大江东去”中“去”意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相去无几”的意思是彼此间没有多少差距,可推断出其中“去”的意思是距离;“去暑降温”中“去”意为驱除。故答案选C。
15.(2分)屠户这才明白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假寐”“盖”1分,大意1分)
16.(4分)①贪婪。如“屠惧,投以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②狡猾。如“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都写出了狼的狡猾。(每点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分析。作答时,首先把握文言文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狼的形象特点。从“屠惧,投以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概括出狼贪婪的特点;从“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可概括出狼狡猾的特点。
17.(3分)称呼的变化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1分)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狼的厌恶、痛恨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时,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到带有“禽兽”的句子,甲文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乙文为“禽兽负恩如是”分析这两句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即体现了作者对狼(禽兽)的厌恶、痛恨之情。
【参考译文】
【乙】老人说:“你们都口说无凭。不妨再试着把狼装到袋子里,我看那样子是不是真的让狼很难受。”狼高兴地按照他说的办,把脚伸给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又重新把狼捆起来,装进袋子里,用肩扛起来放到驴背上,而狼没察觉到有什么异样。老人贴着东郭先生的耳朵对他说:“有匕首没有 ”东郭先生说:“有。”于是拿出匕首。老人用眼神示意东郭先生拿匕首刺狼。东郭先生说:“那不是要害死狼吗 ”老人笑道:“禽兽忘恩负义到这个地步,您还不忍心杀它,您的确是仁者,然而也够愚蠢的啊!”说完就大笑起来,东郭先生也大笑起来。老人就动手帮助东郭先生拿起匕首,一起将狼杀死,把尸体丢弃在道路上走了。
18.(40分)【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关键点:①认真审读,有效补题。“的画面”之前补写的内容可以是生活、自然风光、影视作品等呈现的现象或情景;“让我”之后补写的内容显然是表现“我”看到“画面”之后引发的情感的词语。补题时,必须盘点自己人生经历中感触最深的生活素材,力求补出富有创意的题目。②结合文体,采用恰当的写作技法。写作提示中尽管没有文体的限制,但从所给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道典型的情感体验类作文题,适合写成散文或记叙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佳作示例】
不一般的画面,让我怀念
作为老师,你真的不一般,甚至有点另类。一提起你,那些令人捧腹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点评】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回忆
那段时间,英语老师请假了,教物理的你居然临时代课:“上大学时,我的英语学得最好,物理学得最差。”站在讲台上的你双目圆睁,双手背在身后,不停地走来走去。你给我们讲着英语试卷,读“A”时,你把嘴咧得好大好大,就好像一个刚刚接触英语的娃娃;你的眼睛一直盯着试卷,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你对试题的分析,你讲得满头大汗,生怕有所遗漏……
你软硬兼施检查我们背单词,我被逮到了,但你一不罚写,二不批评,居然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唱英文歌,歌曲的词就是那些你要求背的单词,曲调嘛,可以自选。【点评】选材典型,表现老师的“不一般”,足见老师别具匠心,富有教学智慧从那以后,我真的养成了认真学英语的好习惯。
不知为什么,物理课总排在下午。那一次,几位同学迟到喊“报告”时,你已经在门口架起“机关枪”——滑动变阻器。只见你双手各拿一个接线柱,眯起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随着金属杆瞄准门口,你移动滑片,假装给“枪”上了“子弹”,开始进行“疯狂扫射”,嘴里还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一时间睡意皆无……下午的物理课上,那一件件实验器材时不时被当作对付我们的武器——打消睡意的武器,而且每次战略战术都不尽相同。
你的事迹远不止这些……五十多岁的你讲课时满嘴时髦的网络语言;听到下课铃声响起,你会恰到好处地结束课程,嘴里说着“今天就到这里,就到这里”。【点评】略写老师与时俱进、教学安排恰到好处的特点,丰富了老师的形象,与上文的详写相得益彰
时至今日,你早已退休。你留下的那些不一般的画面,随着流逝的岁月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点评】再次点题,照应开头,饱含抒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名师总评】 这篇作文以介绍物理老师的“不一般”为线索,将老师的事迹有机串联起来。作者或浓墨重彩或大笔勾勒,将物理老师“不一般”的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凸显了老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此外,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