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22:1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吏 杜

我们曾学习过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朝爆发了:
安史之乱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诗歌;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3.赏析诗中名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三别”等。
作者简介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学常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
注意听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音
壕 逾 邺 妪 衰
咽 戍
háo



shuāi

shù
戌 戍 戊

(Xū )
(shù)
(wù)
中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晚
石壕村
官吏、老妇、“我”、老翁
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被抓服役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读课下注解①,用“唐军……叛军……”这一句式概括故事背景。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在夜里
越过
逃跑
思考:为什么官吏是在夜晚而且是来“捉人”?
写出官吏的凶残、霸道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多么
加重感彩,写出了官吏的横行霸道,写出了老妇的命运凄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是指生命结束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应征
还能够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从老妇 “致辞”的诗句中,找出老妇的“苦”,抓住关键词,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三男戍,二男死。
翁逾墙,妪应役。
丧子之苦
贫困之苦
应征之苦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老妇之苦
孙方乳,媳无裙。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黑夜中的哭声,那是(谁)(怎样)的哭声?
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唯独、只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探究:面对官吏的步步紧逼,面对老妇一家人的苦难,杜甫却保持沉默,没有站出来制止,为什么?是因为他怯懦吗?
杜甫出生在一个“丰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植根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了杜甫悲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可以说在杜甫的内心深处,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在这场关系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一下子达到了巅峰。面对叛军的颠覆,杜甫毅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面。然而此时,杜甫的内心又是及其矛盾复杂的。
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诗人当时的思想是矛盾的
① 一方面,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歌颂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② 另一方面,表明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面对官吏的步步紧逼,面对老妇一家人的苦难,杜甫却没有站出来制止,为什么?是因为他怯懦吗?
这首叙事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