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腊八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3: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腊八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发现民俗之美
2.研读细节,感悟语言之美
3.细读体味,抒写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之美。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反复阅读,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叙事的详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详写主要部分,突出重点内容的。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听读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齐读学习目标。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腊八粥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冰心说——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老舍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写腊八粥,你会写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食材、制作过程、家人围坐的场面等)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听完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范读: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
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呀,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齐读,看看沈从文先生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腊八粥?
(板书:粥:食材、香气、味道......)
沈从文先生可是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大文学家,他还会写什么呢?下面就快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文字,走进这幅腊八风俗画。
二、感知脉络,梳理详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的发现。教师引导:除了写粥,沈从文先生还写了什么?继续引导:文章围绕腊八粥写了一件什么事?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呢?八儿等着吃腊八粥,最终吃到腊八粥的事。通过内容梳理,我们知道,等粥写得详细,吃粥写得简略。在等粥的过程中,作者又写了什么呢?师友合作,仿照示例,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并板书。
三、研读共品,走近八儿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八儿。”‘八儿’这个名字很可爱,我们再来喊一喊。
出示“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三名学生读。如果是你,你会喜得?指名说。无论是喜得手舞足蹈,还是喜得大声尖叫,都不及沈从文先生的“快要发疯了”呀!来,夸张地读一读——(齐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在等粥的过程中,八儿的内心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认真默读2-17段,用“”划出描写八儿的语句,关键词打“”,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填写。
(一)盼粥见急切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但八儿妈总是说时候还早。”“进进出出”是什么意思?(一会儿进来,一会出去)就这么一个动作,就让我们看到了八儿的迫不及待。现在,你们全都是八儿,我要来问问你们哦,“八儿,晌午还没到呢,平时的这个时候你都在干嘛呀?”(生答)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来灶房啊?大清早我就看见你来了!第一次来是为了(——第一次来我是为了看看腊八粥好了没有。)噢,第二次来呢?(——我是想闻闻腊八粥的味道。)对,你还不能吃,闻一闻味道也高兴。才过了一会儿,你又来了(——我是来把碗盏摆整齐。)看得出,你已经迫不及待啦!谁来读出八儿的这份迫不及待?那香气,那声音,怎不令人垂涎欲滴呀!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是的,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松劲”,什么叫“松劲”啊?这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方言,咱们也有自己的方言,谁能用咱们的方言来说一说“一点劲也没有”。可咱们的八儿啊,听到这么松劲的话,是——(生读:眼睛都急红了!)可咱们的八儿啊,是为了一碗粥——(生读:眼睛都急红了!)同学们,你们看,就这么一个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那我饿了!”“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互换角色后再次朗读对话)我想采访一下小八儿:你怎么喊了两声“妈”?去掉一个行不行?“那”字去掉行不行?体会八儿的急切,以及对妈妈的撒娇。男生读八儿,女生读妈妈——
(二)分粥见贪吃: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对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指名读。大家发现那个省略号了吗?八儿的话还没说完呢,他还会怎么分呢?八儿是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粥分的多一些,还得寸进尺,讨价还价,同时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师友合作读。大家发现了吗?沈从文先生写腊八粥,真地很有特点很有趣——你读出了什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声音这个角度,反复写到腊八粥在叹气,让我们看到了一锅逐渐粘稠的腊八粥。与其说粥在叹气,不如说谁在叹气?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情吗?这哪里是粥在叹气,这分明是小小的八儿在叹气呀!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次感受粥的黏稠和八儿的失落。
师友合作读——(师)这粥怎么还不熟呀——(友)它正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呢。(师)这粥怎么还不熟呀——(友)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呢。(师)这粥怎么还不熟呀——(友)那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师)这粥怎么还不熟呀——(友)我好像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啦!
(三)猜粥见渴望
盼粥,分粥,都不及吃上一口粥呀!可是吃不到呀,只能猜猜了,齐读——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读到这里,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如果让你再添上一种食材,你会怎么写呢?一个十分渴望吃到腊八粥的八儿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看粥见惊异
吃不到粥,看一眼总行了吧,齐读——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请一对师友合作,读一读,哪些词用得生动形象?(品味“跌进”“肿胀”“脱了红外套”等词语,体会语言的童真童趣)。那老师有个问题,既然猜的和看的几乎都是一样的,我能不能把它删掉一段呢?不能,不写看到的,就没法证明看到的和想到的是一样的。那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说不定你有新的收获。“那个时代能吃饱就不错了,能喝到腊八粥那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八儿自然记得清。”“盼了一年才吃上一回的腊八粥,是奢侈的,八儿肯定记得准。”是啊,在那个年代,能吃上腊八粥,就是很幸运的事了。”在了解了背景,老师请你们来看看这句话——“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他们真的都吃不得甜的吗?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是呀,这‘吃不得’的背后都是家人的爱啊!(相机板书:人: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四、了解作者,体悟情感
同学们,再回到那个问题,作者写腊八粥,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调皮、可爱、贪吃、淘气的八儿?PPT补充背景:沈从文不足15岁就混迹于湘西地方军队,20岁便离开家乡来北京谋生,经济的窘困、世态的冷漠,让孤寂饥寒的他不时回望故乡,以寻找心灵和情感的慰藉。他曾经这样说“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仅仅是一碗普通的腊八粥吗?它还饱含着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2月,年仅23岁的沈从文,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腊八节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那时那景,他提笔写下这篇小说《腊八粥》。如果说从不同角度写食物、写人是文章的枝叶,那么,流淌在其中温柔绵长的情才是文章的灵魂,只有把他们混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写出独属于自己的腊八粥。完成板书:
五、聚焦写法,妙笔生花
感谢沈从文先生,在那样清苦的岁月里,以清亮亮的童真,以满当当的亲情,以热腾腾的期待,为我们捧上这碗甜腻腻的腊八粥,愿我们也能在平淡岁月里品出甘甜,在往后余生中热望永怀!人间有味是清欢,说起家的味道,老师最难忘的是婆婆擀的鸡蛋面了——你见过凌晨四点半的厨房吗?鹅黄的灯光下,始终是那个忙碌的背影。粗细均匀、颜色金黄的面条,配上红彤彤的西红杮蛋汤,再炒上一盘酸辣土豆丝,颜色和味道让人食欲大增,连一向挑剔的大女儿,也是百吃不厌,婆婆更是乐此不疲。前一天晚上她就得和好面,面必须和得很硬,否则面条一下锅就瘫成了面汤。一大早起来,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揉拍成一张大饼,再用一个长长的擀面杖,将面饼卷起来,横一遍、竖一遍不断重复地擀啊擀,每擀一次都在面饼上均匀地撒上干面粉,面饼不断地变大、变薄,直到将其擀成一张薄厚均匀的圆形面皮,再将它正反折叠,切成面条,均匀地一绺绺地放好备用,才有了这美味的鸡蛋手擀面。生活中你最熟悉的家的味道是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作业:请同学们试着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以《家的味道》为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