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16: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分期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1966
1976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时期
全会
面主
建义
设时
社期
命时期
文化大革
两年徘徊
改主新革义时开现期放代
与化
社建
会设
一、建立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
1.筹备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空 1949.9.21 北平
任务 筹建新中国
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1)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为副主席;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广泛的代表性
学习聚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注意:本次政协有时称为新政协,1946年重庆政协称为旧政协。)
中共建立的四条统一战线:
1、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
2、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
①在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
③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④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材料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一、建立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
民族独立新形象(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位)
人民解放新面貌(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改变了被奴役的地位)
国家统一新局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
世界格局新状态 (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了二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
开国大典(油画)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一)军事领域: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6月底 美国武装干涉,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 南朝鲜军队和美国为首的“联 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一)军事领域: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抗美援朝意义:
①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②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克拉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二)经济领域:1.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2)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新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依靠财富、血缘关系建构起来的传统权力结构和统治秩序被彻底摧毁。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3)内容: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5)影响:
①经济上: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促进农业发展;为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基。②政治上: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巩固工农联盟。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二)经济领域:2.城市: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措施:
①“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共同目的: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治标
②统一财政经济
治本
(3)结果:
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三)外交领域: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问题探究三】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1)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美苏冷战)
国际:(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国内:(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三)外交领域: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二、巩固政权 ——多举措、强根基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成就 概况
同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交 (1)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意义: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政策,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保障新中国国防安全;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成熟。
日内瓦会议 (1)召开: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贡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由于美国阻挠朝鲜问题没解决)。
(3)意义:第一次以五大国(美、苏、英、法、中)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
(2)中国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意义: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周恩来所说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同:①共同的遭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愿望: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维护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
2021年11月18日,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11月21日外交部发布声明,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最低级别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三、建设政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问题探究四】阅读材料回答,建国初还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形势?
材料一: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
80%
9%
11%
农业
重工业
其他工业
材料二 土改后,农村渐趋中农化……中农们说:“这个国家好,就是组织起来不好”,觉得“单干才能发财,有穷有富才能发财”。中共党内不少人产生忧虑,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中国农村向何处去?
——潇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
小农私有制问题突出
三、建设政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
(1)基本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3)成就:
(4)意义: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2)意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三、建设政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二)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根本政治制度
2.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三、建设政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
【概念阐释】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