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16: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入新课
材料1 (从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问: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中,都有哪些政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一、“大中国”的疆域扩展
问:读图完成下表。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发源地 首领 都城 版 图
契丹
(辽)
西夏

蒙古
—元
契丹
916年
辽河上游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临潢)
党项族
1038年
青、甘、川三省边境
元昊
兴庆
女真族
1115年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完颜阿骨打
会宁(上京)—中都
1206年
1271年
望建河流域
铁木真
忽必烈
大都
东至海,西至金山,北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东至海,西接蒙古、西夏,南至大散关、淮河一线。
蒙古族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至今库页岛,西至新疆、中亚。
说明: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来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16年契丹族建国,1038年,西夏建立,出现了北宋、契丹、西夏对峙的局面;1115年,金朝建立,并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1127年,赵构称帝,史称南宋,这样又形成了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1206年蒙古政权建立,先后消灭西夏、金朝和南宋,实现了大统一。
小结
二、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1.辽朝的南、北面官制
问:描述辽朝的官制内容,概括该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内容:辽朝有南、北两套官制系统,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特点:因俗而治
影响:缓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2.西夏的官制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金朝的官制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
材料2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最初多少不定。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含义:女真族因围猎需要而形成的军事组织,后发展为军事行政组织,猛安是千夫长,谋克为百夫长。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问:根据材料指出“猛安谋克”制的含义和特点。
材料3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地理志》
4.元朝的制度建设
措施:
(1)修筑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
(2)实行行省制
(3)边疆管理: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问:元朝对岭北、辽阳、甘肃等边疆地区,是如何实现成功管理的?
材料4 行省是中书省(或尚书省)宰执受派遣到地方或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金朝行尚书省和蒙古国燕京等三断事官是其直接来源。元世祖前期、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这大体是对金行尚书省旧制的袭用。陕西四川行省、西夏中兴行省、云南行省又主要采用蒙古国时期燕京等处三断事官模式而趋于半固定化。……大规模战争结束后,行省的主要使命逐渐转移到中书省直辖区以外广大地区的控驭治理方面。为适应这种变化需要,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官府体制。
——李志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
问:据材料指出行省的渊源及其性质。
渊源:金朝行尚书台和蒙古国燕京等处的三断事官模式。
性质:具有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性质。
材料5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行省在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无甚作为,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元朝行省权力很大,中央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节制的?
从财政、用人、军政方面。具体就是将行省大部分财赋上缴朝廷,行省只留用少部分;地方官吏的选用权掌握在中书省和吏部;行省军队的调动需要中央的批准。
材料6 元朝根据大一统国家的统治需要,在全国推行“因其俗揉其人”的政策。吐蕃诸部在归附元朝后,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结合当地实际,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针对云南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推行了土司制度。
——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元朝在推行行省制的同时,对边疆地区,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体现了其统治的什么特点?
措施:在吐蕃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在云南实行土司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特点:因俗而治
小结
政权 制度建设 特点
契丹(辽) 南北面官制,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模仿北宋制度,两套官称
金朝 沿袭唐宋,保持猛安谋克制
元朝 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创立行省制,因地制宜加强边疆管理
(1)因俗而治
(2)对其他民族政权特别是汉族制度的借鉴
材料7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原因: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间、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差异巨大;历史证明“汉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以元朝为例:
三、元朝的民族政策
1.元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8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对各民族实行民族分化,让先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畏兀尔、回回等);第三等是汉人(北方的汉族及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是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的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下册
问:材料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什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政策:“四等人制”
目的: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依据:被征服的先后顺序
影响:使域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
材料9 元朝政府对投靠蒙古统治者的汉族地主,如真定董氏、易州张氏、大兴史氏、阳城郑氏等,都很器重。元世祖就曾亲昵地称呼董文炳为董大哥,后来成宗也称呼董文炳的二儿子为董二哥。对其他各族的上层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成吉思汗对契丹贵族耶律楚材非常倚重,曾经对窝阔台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按民族等级规定,只有蒙古人才能担任达鲁花赤,而实际上畏兀尔的世家子弟们任达鲁花赤的不少。任命喇嘛首领八思巴等为“国师”。大理段氏的子孙如信苴日等,也都享受特殊的优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下册
问: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元朝民族政策。
答: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
问: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进行阐述。
答:不是,阶级矛盾仍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由:元朝政府的歧视和分化政策主要针对各民族下层民众,对于各民族的上层,仍然采取笼络政策。
政权 民族 建立
时间 首领 都城 制度建设 贡 献
契丹
(辽)
西夏
金朝
元朝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271年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
骨打
忽必烈
上京(临潢)
兴庆
会宁—中都
大都
南、北面官制;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模仿北宋官
制,但有两
套官称
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行省制;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1)各民族政权的区域统一为元朝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2)为我国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3)各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的借鉴和学习,为多民族共同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民族交融。(4)北京城的经营和建设为其成为明清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沿袭唐宋制
度,保持猛
安谋克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