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16: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目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课程标准: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回顾:
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
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①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②并存:和亲、会盟。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
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③归属:加强管理
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
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
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
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
⑤互市贸易
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1)立足国情: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地域分布:
形成:
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材料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2)历史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材料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现实原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4)党的探索:
(5)理论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中共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材料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材料2: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马列主义的民族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1)历史渊源:
(2)历史经验:
(3)现实情况:
(4)党的探索:
(5)理论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共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马列主义的民族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过程
①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
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③ 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乌兰夫
(1906-1988)
内蒙古自治区
人民政府主席
④ 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实践:
①1947.5.内蒙古自治区;
②1955.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1965.9西藏自治区。
(2)非省级自治机构:
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1)五个省级自治区:
思考:观察左图,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特别提醒: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材料1:(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材料2: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
阅读教材P76-77,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表现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血肉关系。
材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联欢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阅读教材P76-77,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表现
[概念阐释]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民主性,体现了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的统一。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影响
1.1957年3月周恩来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谈话旨在
A.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指出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C.阐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
2. 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理论前提下,在汲取“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将“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新理论。由此可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A.为解决国内外民族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 D.深受近现代西方民族决策体制的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并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青藏铁路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西部大开发典型工程
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20年8月12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西藏、新疆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2】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②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本课小结
1941
1945
1947
1949
1954
1984
1990
1997
2012
2017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方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
中共十五大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十八大
“两个共同”
中共十九大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确立
恢复和发展
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政治: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团结)
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知识拓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应对现代文化变迁的能力不足,难以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受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互联网文化冲击,人们常将经济欠发达等同于文化落后,忽视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亮点,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缺乏考察与挖掘,文化感知匮乏,认同感不够,将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具可比性的文化进行比较,冲击文化自信……因为无法客观评估自身文化发展所处阶段与价值,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文化选择中迷失自我,陷入对外来文化过度崇拜的误区,反倒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服装配饰、历史建筑等都漠然视之,这种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导致部分文化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甚至消亡。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