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诗歌的多元叙述者——《涉江采芙蓉》活动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浓郁的忧思之情
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由浅入深地认识诗歌的多元叙述者。
【重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认识其中的多元叙述者。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悠悠中华,是诗歌的国度,是诗意的民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溯流而上,站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历史河岸,靠近《涉江采芙蓉》,去聆听这朵诗花的吟唱,去感受一份丰富的诗情。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请同学们齐读,用自己的声音来初步感知,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忧伤、思念
提问:曹操的忧思是因为时光短暂、功业未就、求贤不得;《登高》中的忧思是久客独悲,望远怀乡,而本诗中的忧思又是因为什么呢?
明确:分离。 李清照曾这样吐露相思别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分隔时间是否缩短、交通是否便利,分离让人思念、忧伤这样的情愫是不会变的。而《涉江采芙蓉》中又藏着怎样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这样的忧思又是谁抒发的呢,我们来通过活动探讨。
【任务一、个性理解诗意,认识叙述者】
活动一:为诗创作分镜头脚本
概念阐释:分镜脚本的制作是电影拍摄及动画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开拍之前应该设计好要拍摄的人物、画面和情节,相当于摄影构图。
如果将这首诗转变成一些镜头,你觉得可以拍摄出几组分镜头?请创作你的分镜头脚本,为你的作品命名并添上有画面感的内容。
要求:用三个字命名你的分镜头;依照人物、情节、环境来进行想象。
分镜头 画面内容(人物、情节、环境)
明确:
分镜头 画面内容(人物、情节、环境)
采芙蓉 夏秋时节,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许多荷花和芬芳的兰草。
遗所思 主人公采呀采,想着要将这些芳草要送给心上的人,可所思念的人却身在远方,主人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望旧乡 主人公孤单地伫立在路边,忧愁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却不敢去计算无边无际的迢迢路程。
忧终老 同心之人感情如此深厚,却分隔两地,更深的忧涌上心头,于是面对天地发出了同一声呼喊:“忧伤以终老”。
过渡句:同学们都有一些导演的天赋,但是老师发现同学们所描绘的画面中,抒情主人公不尽相同,可能是男,可能是女,可能是你、我、他、他们,大家有争议是很正常的,因为诗歌一般都省略了主语。老师也做了回导演,很机智得用了“主人公”来代替画面人物,因为我不能确保人物的性别和身份,也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歌、描摹内容的时候做补充。接下来请各位导演来遴选演员,小组合作探讨,结合学案里的三则材料和自我的理解,为你的剧本选择合适的抒情主人公,补充诗歌主语,并说明填写的理由。
活动二:遴选演员——寻找抒情主人公,认识叙述者
请为你的剧本选择合适的主人公:小组合作探讨,结合下面材料和自我的理解,为诗句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的理由。
材料一: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它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材料二:“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清)沈德潜
材料三:”马茂元先生认为‘这首诗是一位漂流异地失意的人怀念他在家乡的妻子,写出了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涉江采芙蓉”的就是这位男子。而朱光潜先生认为“涉江采芙蓉”的是留在“旧乡”的女子,“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整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选自陈晓敏《佳人的美,游子的愁》,《语文建设》2016年第12期)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理由:
预设:
我、我、他、我们-----------女子
她、她、我、我们-----------男子
你、你、我、我们
我、我、你、我们 -----------男子或女子
我、我、我、我们-----------不确定,男子女子一起
她、她、他、他们----------旁观者
理由:感受到主语可以这样来加,那么究竟是谁在叙述这诗的内容呢?我们看,每一组是谁在叙述?明确展示并另学生阐释理由。
她(女子),因为女子的情感丰富细腻,采摘美丽的花朵更是女子爱美的行为。
他(游子),因为男子外出闯荡,寻求人生的建树,奔波多年,孑然一身,忽然忆起故乡曾经的恋人,想到心中的她早已嫁作他人妇,不免悲从中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
特殊情况讲解:第五种情况说明这个人会变?就像说话,女的说“我”在采芙蓉,男的说“我”在望旧乡。这个疑惑点先放一放,看最后这一组,谁在叙述呢?别人,那我们叫他“旁观者”。
旁观者的他,目睹了采芙蓉女子若有所思的容颜,设想女子背后的故事,从而抒发了对世间所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爱人的深深同情。
明确:谁在叙述诗歌的内容,谁就是诗歌的叙述者,抒发的就是谁的情感。那什么叫叙述者呢?先来认识一下。
叙述者概念出示:叙述者,是叙事行为的承担者,是个虚拟的人,其作用是讲故事。作者为了实现表达效果,特意设置一个恰当角色代替自己说话。
【任务二、拓展比较,明确叙述者】
过渡语:在平常我们学习诗词中,往往习惯把叙述者与诗人本人简单地画等号,忽略了对叙述者的认识。比如《登高》(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的《望江南》,大家齐朗诵。
《望江南》
【唐】温庭筠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为这首诗加上主语
明确:
“我”。
“我”是女子,叙述者是女子,抒发女子思念。
“她”
叙述者是旁观者,抒发旁观者对女子的同情。
我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可以像这样通过补充主语,明确叙述者,来明确抒发了谁的情感,以更好地理解诗词。
2、回顾疑惑点:刚才我们留下一个困难点,“我”采芙蓉,“我”望旧乡,“我们”同心而离居。那究竟是以谁来作为叙述者呢?要确定一点,诗歌的叙述者是一个人才行。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叙述是一个人,那男子在望旧乡,女子在采芙蓉,这中间怎么说通呢?是想象。想象对方正在望旧乡。比如刚才所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一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遥知,(兄弟)遍插茱萸。落笔对方,将自己的深挚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离不开想象。
通过补充主语,我们明确了《涉江采芙蓉》的叙述者可以是女子,可以是男子,还可以是旁观者,这也是这首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叙述者存在多元性。所以不同的理解给予诗歌多样的叙事者,而叙事者的多样性又给予诗歌情感的丰富性。现在,请一位同学把整个这首诗朗读一下,大家在想象中,细细体会这首诗丰富的意蕴。
【小结】叶嘉莹先生曾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如是说:“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运用补主语、明叙述者这种方法,多去想象,去感受更多诗歌丰富的情感、悠远的情韵,去领略我国诗歌的文化魅力!
【任务三、改写诗篇,巩固叙述者】(课后任务)
过渡语: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往往富于跳跃省略,给理解带来难度,像边塞诗、闺怨诗的叙述者大多存在多样性,理解难度就更大。我们可以像今天这样,通过补充主语,明确叙述者的方式,来更好理解这类诗歌。
练习:把今天对叙述者的理解,化为文字。
请选定一个叙述者,把《涉江采芙蓉》改写成100字左右的散文片段。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 )采芙蓉 ( )遗所思 ( )望旧乡 ( )忧终老
我 我 他 我们 ——女子
她 她 我 我们 ——男子
你 你 我 我们
我 我 你 我们 ——男子或女子
我 我 我 我们——不确定,男女一起
她 她 他 他们 ——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