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一下答案。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赏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作者简介
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关于作品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2019年10月,中俄艺术家合作建组首次将《复活》改编成歌剧。
视频介绍:5分钟读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探监---相认---赎罪
情节脉络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1-26)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长凳交谈(27-52)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卢布插曲(53-70)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束会面(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任务一:分析情节
复活
人物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事件 探监——相认——赎罪 情节 分层 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忐忑激动 认出身份 意外震惊
神态
语言
动作
心理
发展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羞愧悔恨 回避躲闪 愤怒悲伤 高潮 讨要卢布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局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课文《复活(节选)》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烘托
人物衬托
其他
对比、抑扬、白描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活动一:分析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神态描写:“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妓女讨好
真情流露、故意利用
鄙夷不屑毫不信任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D.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E.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F.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G.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H.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I.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
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眼睛
外貌描写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晴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语言描写
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倔强清醒的形象特点。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
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动作描写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玛丝洛娃由“生”到“死”,精神上、道德上的堕落过程,她不再是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她逃避现实,精神麻木,言行举止都是一个地道的风尘女子了。
心理描写
【课文第44段】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斯洛娃】
人物小结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拓展思考
明确: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活动二:分析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的”大声说,但音调平的像背书。
感到害臊,往四下张望。
立刻想到,觉得羞耻,倒是好事。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着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第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第59—61段】
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
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67)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两人刚见面没有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想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见她的,所以用“您”。)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之前,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饶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一切怜悯、帮助,出发点还是自私的。但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
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想以此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小结: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
人物小结
关于人物之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拓展思考
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是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理想贵族地主的形象。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从而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1.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暴露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部内容和真情实感,并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2.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3.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2
1
0
-1
-2
-3
-4
媚笑卖弄,讨好有钱人
痛苦,往事不堪回首
冷漠厌恶,
躲避回忆
讨要卢布,自甘堕落
不满不屑,拒之千里
决定赎罪,有所顾忌
情绪激动,自我感动
探问旧事,深感羞耻
动摇纠结,自我斗争
坚定决心,唤醒灵魂
约定再见,心存希望
敷衍讨好,已得好处
1 2 3 4 5 6
思考讨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以曲线的方式画出并标出。可做文字说明。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矛盾的内心世界。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
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他心里这样想。……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人物小结
任务三:环境分析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上: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
情节上: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任务四:探究标题含义
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字面的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旨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反讽、反问、引用、象征)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的。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必备知识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1)“复活”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曾是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他开始审视自己,开始直面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终于开始苏醒。这是他人性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鼓起勇气,向玛丝洛娃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2)复活”也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愤怒。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由于她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才宽恕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并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她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
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那也只不过是因为她先前已经对他说过那些高傲的话,以后就不愿意改口罢了,而且主要的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就会使他不幸。”
“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一块走掉,就会使他自由”
于是玛丝洛娃“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性”。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3)“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必备知识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任务五:主旨分析
《复活》主题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残酷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物的世界观和道德本性。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共型代表。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活经历表达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主张。《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艺术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③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课文小结
复 活
情节:探监----相认----赎罪
聂赫留朵夫: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过、灵魂复活
玛斯洛娃: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
主旨: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标题:含义
人物:
心灵辩证法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