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红烛
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1.了解新月派的相关知识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创作。
2.理解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诗歌主张,把握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22年留学美国;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现代诗人
民主战士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在创作诗歌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文学成就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
1922至1926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红烛》这本诗集编入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创作《红烛》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闻一多在《红烛》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最终为民主自由献身来践行这一宣言。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听名家朗诵,初步感受诗人借红烛所抒之情。
(B站搜“诗朗诵:《红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引子出处: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之后用来形容哪种形象?
一种坚贞爱情的写照。
蜡烛直到完全变成了灰烬烛泪才会干,原来是写自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干,现在多用来比喻老师等无私奉献、勤劳敬业的人。
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怎样的新形象?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节——“泪”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作者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有何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统领全篇,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第1题: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文章开头便直接抒情,表明了诗人闻一多是知道红烛会燃烧尽自己绽放光芒的品性,而不是在看着红烛燃烧的过程中慢慢感知到的,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呼应。
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8节):紧扣“灰”“泪”写自己的思考、困惑,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活动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代表热烈、赤诚,是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诗人的“心”与“红烛”一样红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节: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光”象征什么?作者最终悟得了什么?
矛盾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彻悟
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照亮世界。“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照亮世界的理想信念。
青年只有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才能如红烛照亮世界一般,拯救世界。
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的“泪”
1.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段解: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第四节: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是
怎样的?
梦
血、灵魂
监狱
民众尚未觉醒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
思想陈腐、受着禁锢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泪”:象征着诗人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五六七节:红烛的“泪”、“残风”象征什么?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残风”:红烛创造光明,但是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要来侵扰它、阻碍它,“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脂膏”是诗人抱定决心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
诗人劝慰红烛,也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诗人鼓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2.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引用曾国藩的名言,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段解: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
第7题: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2、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答题思路:首先找出诗中关于红烛的描写,概括出红烛的内在精神,然后结合诗歌,联系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具体分析红烛的象征意义。
答案: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类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第8题: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有何意义?请具体分析。
一共问了三次。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如何言志?
1.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主题归纳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 “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以红烛为线索,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你是我们永远的红烛!
拓展阅读: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