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07: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大化改新
【考考你】日本文化受唐朝(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年号纪年法
城市建筑
书法艺术
服饰和茶道
“唐风洋溢奈良城”
2019年4月1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宣布,“令和”被选为日本新年号,是日本第126代天皇的年号,为“美丽和谐”之意。
2019年5月1日零时(日本东京时间),日本正式启用“令和”为年号。
(“令和”二字是纯正汉字,且来自《论语》)
古代日本
走进日本
地理环境特点:
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地理环境影响:
日本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镰仓时代
南北朝时代
室町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
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
大正时代
昭和时代
平成时代
令和年代
早期文明
6世纪以前
大王权力很大
6-12世纪末
幕府执政
12末-19世纪
战国时代
明治维新
奴隶社会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一、6世纪之前的日本
发展历程
5世纪
大和政权
实现统一
1-2世纪
100多个
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邪马台国(实际是30余个倭人国家的盟主)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三国志 魏书》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下重要信息?
东汉三国时期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往来密切。
一、6世纪之前的日本
社会、经济结构
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
部民
部民
最高统治者
支持王室,成为统治者,拥有私有领地
部民是贵族的似有民,近似于奴隶
田部
海部
锦织、锻冶部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奴隶社会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争权夺利,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阅读下列材料,对比同时期的中日情况?
1、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落后的奴隶制阻碍发展。
2、中国隋唐繁荣,制度非常先进
二·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中臣镰足向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儒、佛等多家学说,吸收新知识,产生了要改造日本社会的思想。
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宫廷政变,为改革做准备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画像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新唐书·日本传》
二·大化改新
1.时间:
2.主持者:
3.内容:
二·大化改新
646年
孝德天皇
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大化改新”改革措施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政治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二官八省制
国(国司)
郡(郡司)
里(里长)
日本—地方行政



唐朝—地方行政
①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经济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土地兼并,减少剥削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唐代均田制:不同人群可分得永业田和(或),口分田。前者可传子孙,后者死后还官。
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谷物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影响
二·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大化改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并说出中国历史上相类似的事件。
2、大化改新给我们的怎样的启示?
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类似事件:中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三、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8世纪初,国家因土地不足,不能如数班田;又因手续复杂,不能如期班田,班田制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国家为了增加税收,只能奖励开垦,遂于743年发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承认按身份地位规定的限额之内开垦的土地可以永久私有。自此,有权有势有财的人争相通过圈占公田或借“垦田开荒”等手段,占有大量私田。
——潘畅和,张建华《论日本的武士、武士政权及武士道》
土地私有和
土地兼并盛行
庄园形成
武士、武士集团形成
保护庄园
“不输不入”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社会动荡
武士集团: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武士
小的武士团
大的武士团。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获胜
三、幕府统治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镰仓幕府
三、幕府统治
幕府执政
(1192年-1868年)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经历了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源赖朝
镰仓幕府
1192年-1333年
足利尊氏
室町幕府
1336年-1573年
德川家康
江户幕府
1603年-1868年
三、幕府统治
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1)幕府与天皇并存
(2)幕府首领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
(3)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知识拓展·武士道精神
“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山本常朝《叶隐》
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君)
本质: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评价:武士道精神,既培养了日本民族大无畏、勇敢坚毅,奋不顾身的精神,也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内容:忠君、节义、廉耻、勇武等。
三、幕府统治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拓展阅读:《菊与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
6世纪以前的日本
1.基本统一:5世纪——大和政权
2.大和政权:部民制度
大化改新
1.基本概况:646年—孝德天皇—仿效唐朝
2.主要内容:政治、经济(P53)
3.历史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幕府统治
1.武士集团的崛起:庄园—不输不入—武士集团
2.幕府政治的建立:源赖朝——镰仓幕府(皇权旁落)
3.日本武士道
本课总结
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3.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孝德天皇 B. 明治天皇 C. 明仁天皇 D. 彼得一世
巩固练习
C
B
A
4.下表中的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5.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