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
诗集》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特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波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
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圈然是好,
考生注意:
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惰感逻鲜压倒了生活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
2,请将各题答策琼写在答题卡上。
情感逻辑支配着作家对现实的表现,许多违反生活常理的艺术表现手法郴可以从这一裉本
3,本试卷主要劳成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意义上做出科学的解释。常见的“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佯谬语言(包括反语和博论)、夸
张、移清、比拟和艺术通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在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主导参与自不必说,而接受主体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他同样有参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与和再创造的要求。这样,想象就在文学活动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带常是“寂然凝虑,恩按千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题。
栽:消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恩)。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把自己的剑造追求物
材料一:
质化了,同时又必须考虑文学接受的特点和接受主体的审美要求。接受主体主要是通过想象参
归根结底,无理而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
与文学创作活动的。作品中“无理”手法的运用,有利于激发读者奇辩的想象,满足其参与意识。
又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富有诗情画意,因而这种反映就不能是照相机式的意厘不爽,尺
这样,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看到了自已想象、满足其参与文学活动的成果,完成了本质力量的
寸必较。作家可以而且应该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番“无理”的加工和改造,使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对象化。从作品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无理”就自然而
“无理”变成文学作品中允许的艺术真实。但是这种加工和改造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
然地得到了接受和认同,获得了“百般滋味曰妙”的艺术效果。
长
以现实生活为依据。鲁迅先生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竞有雪花,就含着一
以上简略论远了与“无理而妙”的文艺现象有关的审美心理特征,必须说明的是,这三者之
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
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的情感最厌恶陈腐,追求新奇,而文学艺术的创新又是以参与和
了。”鲁迅所说的“诚实”,就是说文学作品可以有无理的描写,但又不是天马行空似的任意挥写,
情感满足为前提的,在文学参与中情感才能得到满足,求新的目的才会得以实现。
必须以一定的现实为依謡。夸张是这样,其他艺术手法也概英能外。这正如巴尔礼克所满绘的
帷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东西走向极端就是片面的,真理跨前一步就成了谬误。“无理”
那样,作家的心灵可以“飞翔在离空”,而他的双脚必须在“大地上行进”。二是这种加工和改造
一旦脱离生活基础,胡编乱造,凭空假想,甚至于晦涩难懂,就失去了艺术您力。文学是创作主
必须是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为文造情。杜甫《古柏行》描写诸葛武侯庙
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的产物,文学没有了读者,还成什么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文学
柏同“霜皮调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讥之曰“四十周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但
艺术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最终要受社会生活的制约。因此,“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要基
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干古不柄的名句。原因就在于诗人以高大参天的古柏比喻诸葛亮那“三顾频
于生活真实。透过它的表层的无理,往往可以发现它蓝含着更深层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
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丰功伟鲼和崇高情操,表达了具有“致君尧舜上”宏伟抱负的诗人
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辨证法就
对诺葛亮的无限敬仰与钦慕。
是如此!图此,创作主体要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无理而
(摘编自刘银光《点典诗歌的无理面妙》)
妙”的原素材。
材料二:
(摘编自周然签“无理而妙”新论》)
人的情感最厌恶陈腐,追泉新奇,文艺的创作主体具有求新意识接受主体有弃旧趋新的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待视野。创作主体自然时时面临着创新滩题。文艺是现实主体向艺术主体、现实个姓向艺术个
A沈括讥讽杜甫《古柏行》中描写诸葛武侯庙柏,认为太细长”,原因在于沈括坐实了“四
性的转化和升华,现实主体制约着艺术主体,艺术主体又超越普现实主体。在文艺活动中,主体
十围”“二千尺”,将艺术真实等同于生活真实。
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正是在艺术创新、艺宋变形达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中,“无碧”获得了用武之
B.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改造应该遵循两个原则: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必须是表达
地,造成了或造反生活真实却符合艺术真实、或有悖形似却得以神似的“数”的理性艺术效果。
真情实感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理而妙”。
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
C.接受主体能让情感逻辑压倒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对“无理”的排斥,是因为接受主
体情感。文学即是以情感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别林斯基认为:
体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了一种默契。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4-27B,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4-27B.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在接受主体一
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
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不可想象虚构”错:另外,想象虚构
与晦涩难懂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根据“‘无理’一旦脱离生活基础,胡编乱造,凭空假想,甚
至于晦涩难懂,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可知。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项,说的是艺术贵在创新。C项,说的
是“陌生化理论”。D项,说的是作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4.①窦娥临刑前许下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皆应验,以生活真实来衡
量,这是“无理”的。②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背负着巨大冤屈,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依据。③
她以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昭告世人,表达了真情实感,符合艺术真实。④作家运用了浪漫主义
手法,对元末的黑暗社会与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增强了作
品批判现实的力量,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论及“无理而妙”时说“无理而
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一是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二是这种加工和
改造必须是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据此可知,分析《窦娥冤》中“无理而妙”的体现,既要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体现艺术真实的地方,又要指出其体现生活真实的地方、遵循情感逻辑的
地方,然后点明这样写“妙”在何处,即点明其艺术效果。《窦娥冤》中,窦娥蒙冤被杀,临刑前
许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誓愿最后都得以应验,不符合生活
真实,这是作品的“无理”之处。然而,窦娥许下这三桩与事理相违的誓愿,又无不体现着一个
“冤”字,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昭告世人,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这又是符合艺术真实的。关汉
卿写下三桩誓愿一一应验的超现实情节,通过不合常理的现象来证明窦娥的冤屈与社会的不
公,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对元末的黑暗社会与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增强了作品批判现
实的力量,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5.①作为人类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追求新奇、厌恶陈腐的普遍性心理。②文学艺术本
身具有的情感逻辑。③文艺活动中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每点2分,意思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五段的“以
上简略论述了与‘无理而妙’的文艺现象有关的审美心理特征”,可知应该从上面几段去分析
概括。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使得她根本没时间停止脚步
来系统学习音乐”分析有误,文中只是陈述乌仁娜“没有系统学习过声乐,恰恰是对她天赋的
保护”,并没有说她未曾系统学习音乐是因为时间不够。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乌仁娜的歌一般都是情歌”分析错误,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24-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