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和会写“哉、魏、弦”,理解文言字词。
2.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同学们,听着这首曲子,我们想到了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是啊,这个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认识作者:列子
4.了解人物:俞伯牙、钟子期。
字词梳理:
1.认读会写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字谜:女罗山鬼折香遗
谜底:巍
2.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词语释义
志 :心志,情志。
鼓:弹。
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好啊。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理解诗意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朗读指导
划分节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
小组讨论: (1) 文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2) 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4)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交流、总结:
1.文中哪个句子能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文中多次用比喻来写伯牙“善”弹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用比喻来写钟子期“善”听音乐的感受。比如,“峨峨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 等,都很生动形象,从而突出了弹琴者与听者之间达到的“之音”境界。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派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6.思考: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7.合作、探究: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8.课文的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拓展视野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一组。
巍( ) 其( )破( ) 织( )
魏( ) 期( )波( ) 帜( )
2.解释加点的词 。
(1)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
(2)少选之间而只在流水。
少选
课堂练习:(答案)
巍巍 其中 破坏 组织
大魏 期末 波浪 旗帜
2 (1) 巍巍: 高的样子。
(2) 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俞伯牙
钟子期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难点在于理解“知音”,我采取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方式来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这样就化解了难题,也是这节课的突破口,成功的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