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
3.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4.通过自读、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知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条理性,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播放京剧《梨花颂》。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京剧名段《大唐贵妃》中的选段。一声声清丽婉转的京剧唱腔,把一代雍容华贵的大唐贵妃对君王缱绻的情深如海,表现的淋漓尽致!那浅吟低诵的吟唱,婉转灵动的曲调真应了古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绝句。这就是京剧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京剧趣谈》一起了解京剧吧。
2.揭示课题
齐声诵读。
3.走近作者:徐城北
4.了解京剧
字词梳理:
学习生词:矫健、 虚拟、约定俗成、 戛然而止、风雨不透。
导入语:下面我们根据自读提示阅读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自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1)京剧舞台表演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是什么?(2)静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
同桌互动、讨论交流:(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交流、明确:
1.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通过介绍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
马鞭
第一部分(1):马鞭道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部分(2):绱鞋底--虚拟道具的作用。
第三部分(3):酒壶酒杯--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的不同作用。
亮相
第一部分(4):从京剧表演中紧张激烈的比武场面,引出什么是“亮相”。
第二部分(5):静态亮相在舞台艺术中的具体作用。
第三部分(6):动态亮相在舞台艺术中的具体作用。
品读感悟:
A.学习《马鞭》
(一)阅读1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1)“这种尴尬指的什么?(2)京剧舞台表演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是什么?(3)约定俗称一词说的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道具是真实的、虚拟的?
交流、回答:
(1)“这种尴尬指的什么?
“这种尴尬”指的是“古人骑马,舞台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而这种尴尬,用道具“一跟马鞭”就漂亮完美的解决了骑马没法再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2)京剧舞台表演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是什么?
舞台太小,怕马失去控制。
(3)约定俗成一词说的是什么?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技巧,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取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加以提炼美化,根据人物身份而确定或形成的模式。
导语:“马鞭”在舞台上代替了“马匹”,这就是京剧中的虚拟,马鞭是真实的道具,马匹是虚拟的,剧情中的“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等则是由演员用各种动作表演出来的。
(4)你知道哪些道具是真实的、虚拟的?
京剧中的虚拟还有过江,桨是真实的,船是虚拟的。演员拿一支桨做着各种划船动作,我们就知道他在过江。
(二)默读 2~3自然段,同桌讨论:(1)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2)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在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什么?(3)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想象理解:“无”远远胜过了“有”的意思。(4)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添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这里的“舔”说明了什么?
交流、明确:
1.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启下文,用虚拟代替实在道具。
2.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在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什么?
实在的道具:鞋。虚拟的道具:针线
3.结合第2自然段内容,想象理解:“无”远远胜过了“有”的意思。
“无”指的是没有“针线”,如果“有”“针线”,表演时穿针费时间,有时候还会发生线穿不进鼻孔里的尴尬,而且不美观。但是演员可以模仿表演穿针引线的动作,既能真实地感觉到她就在穿针引线绱鞋底,又美观。所以说:“无”远远胜过了“有”。
4.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添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这里的“舔”说明了什么?
这一“舔”就是“狠狠做戏”,如果没有这一“舔”,饭碗拿上来就是多此一举。
从第2、3段感受到京剧表演的独特魅力:道具运用,虚实相生。
B.学习《亮相》
(一)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风雨不透”“不可开交”体现了什么?
“风雨不透”“不可开交”体现演技高超、战斗激烈,扣人心弦。
2.合作探究: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戛然而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戛然而止”渲染紧张气氛,也是京剧里面的静态“亮相”。
比较:
(1)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
(2)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第(2)句形象表现了静态亮相的静,也表现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二)齐读第2~3自然段 ,前后桌交流、探讨:(1)静态亮相有什么作用?(2)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有怎样的作用?(3)想一想,课文是怎么描写京剧舞台表演中的动态亮相的?(4)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读课文“亮相”第三自然段思考:动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各组选出代表回答:
1.静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静态亮相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2.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有怎样的作用?
过渡句,开启下文。引出对动态亮相的介绍。
3.想一想,课文是怎么描写京剧舞台表演中的动态亮相的?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4.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京剧中的杂技”表现了京剧艺术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5.读课文“亮相”第三自然段思考:动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动态亮相保留了京剧中的杂技成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6.概括课文的主题:
《京剧趣谈》中《马鞭》介绍了京剧艺术中“虚拟”的道具特点,体现了京剧“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的独特艺术特色;《亮相》则介绍了京剧对打中的静态和动态的亮相情景,前者是采用一种雕塑式的亮相,扣人心弦;后者是一段对打后胜利方的一个精彩表演亮相,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赞扬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无穷、博大精深。
课堂练习:
1.基础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
亮相(xiàng xiāng) 尴尬( gǎ gà)
虚拟(nǐyǐ) 戛然而止(gǎ jiá)
2.选词填空
凸显 显示 显现 表现
(1)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 ),舞台方圆太小,马是无法驰骋的。
(2)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 )出来。
(3)静,越发能( )武艺的高强,越发能( )必胜的信心。
(4)杂技成分的存在,就是为了( )人物的英雄气概。
课堂练习:(答案)
1.亮相(xiàng ) 尴尬( gà)
虚拟(nǐ) 戛然而止(jiá)
2. (1)表现 (2) 显示 (3)显现 显现(4)凸显
课堂小结:
课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了中国的国剧——京剧中关于道具和亮相的艺术表演特色,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板书设计】
京剧趣谈
实在道具——马鞭 饭碗
马鞭
虚拟道具——绱鞋底 酒壶 酒杯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
亮相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全心投入,以真情感动学生,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如果要让学生在一堂课内真正有收获、有提高,引导他们全心投入学习之中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全情投入,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吸引。在上本课时,我始终全神投入其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京剧艺术。正是因为这样的引导,课堂上学生们的探求欲很高,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们对于京剧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达到了教学开始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们体会到了京剧的有趣,但我觉得京剧艺术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有一些重要内容只能被一带而过。 要想完全了解京剧,还有很大的欠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