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09 13: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化学十月练习试题
相对分子质量:H 1 C 12 O 16 Cl 35.5 S 32 Na 23 N 14 K 39 P 31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25个小题,共50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热ΔH的单位为kJ B.ΔH <0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表明吸热反应的反应时,不用写“+” D.生成物的总焓(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ΔH <0
4.已知断开 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 的能量。根据反应 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断开 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 的能量
B. 和 所具有的能量为
C.由 、 原子形成 ,
共放出 的能量
D. 和 反应生成 ,
共释放 的能量
5.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分子个数 B.原子个数 C.质量 D.物质的量
6. 25℃、101 kPa时, H2与O2化和生成1 mol液态水时放热285.8 kJ,下列相关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 + O2 H2O ΔH= —285.8 kJ/mol
B.H2(g) + O2(g) = H2O(g) ΔH= —285.8 kJ/mol
C.H2(g) + O2(g) = H2O(l) ΔH= —285.8 kJ/mol
D.2H2(g) + O2(g) = 2H2O(l) ΔH= —285.8 kJ/mol
7.下列有关燃烧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是纯物质燃烧 B.只要条件一定即可
C.必须是1 mol物质完全燃烧 D.必须生成指定物质
8. 在25℃、101 kPa时,1 g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OH(l) +O2(g) = CO2(g) + 2H2O(l) ΔH= 725 .8 kJ/mol
B.2CH3OH(l) +3O2(g) = 2CO2(g) + 4H2O(l) ΔH= 1452 kJ/mol
C.2CH3OH(l) +3O2(g) = 2CO2(g) + 4H2O(l) ΔH= -725 .8 kJ/mol
D.2CH3OH(l) +3O2(g) = 2CO2(g) + 4H2O(l) ΔH= -1452 kJ/mol
9. 已知25 ℃、101 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ΔH=-393.51 kJ/mol
C(金刚石)+O2(g)=CO2(g)ΔH=-395.41 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10. 有关装置1和装置2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子都是由Zn电极通过导线移向Cu电极
B. 装置2中盐桥中的电子向ZnSO4溶液移动
C. 正极Cu片都发生:2H++2e-=H2有气体产生
A B C D
正极 C(石墨) Zn Cu Cu
负极 Zn Cu Fe Zn
溶液 CuCl2 CuSO4 FeSO4 CuSO4
D. 装置1中Zn片也有气体产生,原电池的工作效率低
11.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
组成原电池正确是
12.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潮汐能发电 B.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C.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D.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13. 下列电池工作时能量转化形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 B.硅太阳能电池 C.银锌纽扣电池 D.碱性锌锰干电池
14.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15.铅蓄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4H++2SO42-2PbSO4+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42-(aq)-2e-=PbSO4(s)
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s)+2e-=Pb(s)+SO42- (aq)
16. 下图为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 - 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17.以石墨为电极材料,电解CuSO4溶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通电使CuSO4发生电离,SO42-、OH-向阳极移动 B. 阳极电极反应 4OH--4e-=O2↑+2H2O
C. 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质量增加 D. 若Cu为阳极材料,此电极反应Cu -2e-= Cu2+
1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
B.在电解池中跟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是电解池的阳极
C.在电解池中通电时,电子从电解池的阴极流出,并沿导线流回电源的负极
D.电解池中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19. 用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NaCl溶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在水溶液中向阴极移动,不放电
B.a电极反应2H++2e-=H2↑,附近加入酚酞变红
C.在通电前H2O已经发生电离
D.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2Cl- 电解 H2↑+Cl2↑
20.右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 水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是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21. 关于用电解法镀铜和粗铜精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精炼粗铜时,用纯铜作阴极 B.镀件上电镀铜时,用铜作阳极
C.它们都可以用CuSO4作电解液 D.电解过程中Cu2+浓度变化相同
22. 如图示意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H2、Cl2、NaOH的叙述,不正确是
A.溶液A溶质是NaOH ,气体B是Cl2
B.可以用铁丝网作为电解池的阳极
C.用离子交换膜将两极产生的物质分开,防止副反应发生
D.阴极区加入含少量NaOH溶液增强导电性
23. 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玻璃板上,接通电源后,手持右侧铅笔(b)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右侧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左侧铅笔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C.左侧铅笔端会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a点是电源负极,b点是电源正极
24. 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 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
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 - 2e- = Cl2↑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Pt极上有6.4 g Cu析出时,b极产生2.24 L(标准状况)气体
25. 当前,废旧电池必须回收处理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其中含有重金属,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B.回收利用其中的贵金属等资源
C.可经过充电翻新,再循环利用 D.回收利用其中的石墨、MnO2等有用资源
二、填空题 (共50分)
26.(6分) 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 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反应
H2(g)+1/2O2(g)=H2O(l)的ΔH = kJ/mol。
30.(24分)由于燃料电池具有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成为近年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门之一。下图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甲醇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填写下列空白:
(1)电极X 是 极,该电极反应是 ;
电极Y是 极,该电极反应是 。
(2)该电池反应的总方程式是 。
(3)电池工作过程中,在电池内部,K+主要向 (X/Y)极移动。
(4)用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红色;停止实验,铁电极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查阅资料发现,高铁酸根(FeO42-)在溶液中呈紫红色。
①电解过程中,X极区溶液的pH (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②电解过程中,Y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 - 6e- + 8OH- == FeO42- + 4H2O
和 。
答题纸
行政班: ____________ 化学选考班: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6.(6分) 。 。
27.(9分)(1) (2) (3)
28. (8分)(1)
(2)
29. (3分)
30.(24分)(1)X 极, ;
Y 极, 。
(2) 。
(3)
(4)① ②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