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声现象》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4分)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的( )
A.振幅 B.发声体大小
C.发声体是否实心 D.发声体的材料
2.(4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根据音色可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减少噪声的唯一途径是控制噪声声源
D.人耳能直接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3.(4分)2016年,古巴驻美国外交官声称,在房间内遭到“声波武器”的袭扰,科学家发现这是某种蟋蟀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四种蟋蟀声音(横坐标单位为10﹣1s),经对比,“声波武器”来自( )
A.蟋蟀品种1 B.蟋蟀品种2
C.蟋蟀品种3 D.蟋蟀品种4
4.(4分)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5.(4分)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月球上( )
A.真空不能传声 B.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
C.声音传播速度加快 D.只能传递超声波
6.(4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
B.“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D.开会时将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4分)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C.老师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好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8.(4分)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乙图,用硬卡快慢划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D.丁图,敲击不同的编钟
9.(4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21响水爆炸事故中,中国地震局根据收集到的超声波判断疑似发生2.2级地震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考场外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闹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10.(4分)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正在发声时,不一定在振动
B.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不会产生噪声
C.编钟钟体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D.编钟钟体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二、填空题
11.(4分)2020年2月1日开始,江苏淮安市每天上午两次定时利用洒水车对市区道路喷洒消毒药液,以防止地面上可能存在的“冠状病毒”通过行人的鞋底传播。洒水车发出的音乐声对于在家里看书的月月来说是 ,如图所示是手机工具箱的一款工具,此时它所呈现的街道声音 休息(选填“适合”或“不适合”)。
12.(6分)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 产生的;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 发生改变。
13.(8分)在学习声现象一节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 ,这样是利用了物理学上的 法。
(2)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若把图1和图2两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图是 ,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4.(14分)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1所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 ,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 (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 (填“不能听到”或“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 (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4)小明还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2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它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将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瓶胆中进行比较
15.(12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 有关;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四、解答题
16.(1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蝙蝠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超声波测速仪,它向行驶的车辆发射频率(一般为30kHz~100kHz)的超声波信号,当车辆向它靠近时,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增大;当车辆远离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减小。
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并能接收到被测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射和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测速仪就可以测算出被测汽车的速度。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 (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4)当车辆靠近超声波测速仪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 (大于/等于/小于)测速仪的发射频率。
(5)如果测速仪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时,正前方180m处刚好有一辆汽车迎面行驶过来,此超声波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是1s,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m/s。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声现象》2023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发声体大小,发声体是否实心,发声体的材料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根据音色可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D.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3.【解答】解: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声音响度不同,则需要音调和音色相同,A图中蟋蟀品种1与房间内蟋蟀声的波形、频率相同,则它们的音色、音调相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4.【解答】解: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可以振动发生,但是不能传播,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也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脆如银铃”指声音清脆悦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将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
7.【解答】解: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
故选:B。
8.【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物体发声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答】解:A、爆炸、地震产生次声波,故A错误;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考场外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正确;
D、闹铃在真空中能振动,但声音不能传出,故D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
A、编钟正在发声,说明编钟一定在振动,故A错误;
B、美妙的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工作或学习就属于噪声,故B错误;
CD、编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而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即编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敲击的力度有关),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1.【解答】解:洒水车发出的音乐声能干扰月月读书,所以属于噪声;由图可知,此时的声音在80dB,不适合人的休息和睡眠。
故答案为:噪声;不适合。
12.【解答】解:
(1)用手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音调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3.【解答】解:
(1)如图1,用竖直的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如果将1的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只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声;在月球上作图2实验,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振动放大; 转换;(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3)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实验探究题
14.【解答】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则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
(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而手机本身发出的声音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小明听到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但响度变小。
(3)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因为抽气筒不能够将空气完全抽出,且声音还可以通过罩的底座传出,所以小明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4)探究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有相同的声源,分别在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使物体发出声音,我们在同一位置是否能听到。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这样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到声源的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C。
故答案为:(1)C;(2)减少;不变;变小;(3)还能听到微弱的;不可以;(4)C。
15.【解答】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不易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里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3)如图丙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空气;振幅;(4)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四、解答题
16.【解答】解:(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故选C。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 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耳朵;
(4)由短文可知,当车辆向它靠近时,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f增大;
(5)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s1=v声t1=340m/s×1s=340m;
此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180m﹣×340m=10m;
则汽车的速度为:v===20m/s。
故答案为:(1)C;(2)不能;(3)B;(4)大于;(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