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通过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逐滴加入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
B.在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用pH计测得溶液的pH变为9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无色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硫酸,看到酚酞红色逐渐变浅
D.在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用温度计测得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2.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a+、、 B.Na+、H+、NO3-、
C.Ba2+、K+、OH-、 D.Ag+、Mg2+、、Cl-
3.为我国的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袁隆平 D.屠呦呦
4.盛有下列物质的容器敞口放置,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少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钠固体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t2℃时,分别取含水100g的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降温至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
B.降温过程中,所得溶液质量甲始终大于乙
C.在t1℃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降温至0℃时,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一定为甲小于乙
6.小佳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你认为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案是木炭粉代替铜粉消耗氧气
B.鉴别NaOH溶液和Na2C03溶液的方案是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NaOH溶液
C.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少量泥沙的方案是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的方案是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
7.下列离子在pH=12的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CO32-
B.K+、Na+、SO42-
C.Mg2+、 NH4+、 SO42-
D.Cu2+、 NO3- 、C1-
8.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物质
A. 黑色固体 氧化铁、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B. 大气污染物 固体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
C. 受热易分解的物质 水、铜绿、碳酸氢铵
D. 缓慢氧化 铁丝生锈、农家肥的腐熟、食物腐败
A.A B.B C.C D.D
9.如图 A、B、C、D、E 五种类别的物质卡片组成的“化学拼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图判断, A+D 组合发生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复分解反应
B.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CO2、 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C.盐 C 的代表物有 K2CO3, K2CO3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碱 A 与盐 C 能发生化学反应: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物质不含结晶水)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a中含有少量的b提纯a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
11.有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t℃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C.4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D.当a中含少量b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1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加入过量CaCl2溶液
B.鉴别碳酸钙粉末和硫酸镁粉末:分别取样并加入足量水
C.鉴别铁粉和炭粉:观察粉末的颜色
D.证明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向稀NaOH溶液中缓慢滴加稀盐酸
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甲溶液
B.将t1℃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C.t2℃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D.若t1℃是表示20℃时,则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二、填空题
14.如图是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净化、干燥等常用装置图,请根据所给装置图回答问题:
(1)①写出标号仪器a的名称 。
②写出实验室用装置B、D组合制取某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该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
③若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H2,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组合是B→ →E(填字母序号)。
④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I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填“m”或“n”)端管口通入。
(2)实验室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由、NaCl、、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写化学式)。
②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一定没有 (写化学式)。
③同学们为验证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参与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Ⅰ 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硝酸 溶液M中的溶质含有NaNO3、Na2CO3、NaCl
Ⅱ
15.和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S/g MgSO4 25.1 28.2 30.8 32.9 34.3 35.0 34.9
Na2CO3 21.5 39.7 49.0 48.5 46.0 45.2 43.9
A.a点对应的温度t1在20℃~30℃之间
B.30℃时,将15 g乙放入50 g水中,有固体剩余
C.t1℃时将甲、乙两饱和溶液同时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6.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是因为加热时碳酸氢钠能分解产生 气体(填化学式)。
17.小芳结合所学有关酸、碱的知识,用图1总结了盐酸的四条化学性质(盐酸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性质①,小芳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溶液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性质②,盐酸常用于金属的除锈,用盐酸除去生锈铁钉表面的铁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图2)来说明性质③的发生,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有 。
(4)为了验证性质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18.用所给元素以及相应的化合价,按要求用化学式填空:
元素名称 氢 碳 氧 钙
化合价 +1 +4 -2 +2
(1)固态非金属单质 。
(2)常用食品干燥剂的氧化物 。
(3)一种不稳定的酸 。
(4)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盐 。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①小苏打 ②食盐 ③氢氧化钙 ④石灰石 ⑤聚乙烯塑料 ⑥石墨 ⑦金刚石
(1)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
(2)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 ;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4)可用于消除公路上的积雪的是: ;
(5)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
三、实验题
20.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1)实验一中,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了。
(2)实验二中,加入可验证稀硫酸与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b. c. d.
(3)实验三中用气压传感器测得曲线1和2,要证明与NaOH一定发生了反应,左瓶中应加入 。
(4)上述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证明 ,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四、计算题
21.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为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他取该纯碱样品11g,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再加入150.7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9.7g沉淀(不考虑过程中物质质量的损失).请计算: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逐滴加入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再有氢氧化钠的存在了,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正确;
B、在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稀释后,溶液的pH值也可以变为9,故错误;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无色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硫酸,看到酚酞红色逐渐变浅,不一定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可能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引起的,故错误;
D、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会放热,所以温度显著升高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错误。
故选A。
2.A
【详解】有沉淀、气体、水生成的离子在溶液中能不能共存的
A.四种离子之间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此选项正确;
B.,与不能共存,此选项错误;
C.,与不能共存,此选项错误;
D.,与不能共存,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B
【详解】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将纯碱和氮肥工业结合在一起,故选B。
4.A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氯化氢挥发出去,质量减少,此选项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敞口放置,质量增多,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敞口放置,质量增多,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固体敞口放置,质量变化不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A、t1℃时,甲的溶解度是40g,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甲,形成饱和溶液,故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0g:(40g+100g)=2:7,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当温度降至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此时甲溶液与乙溶液的溶液质量相等,甲溶液降温至0℃时,100g水中含有20g的甲,溶液质量为120g,乙溶液降温至0℃时,100g水中溶有30g乙,溶液质量为130g, 降温过程中,所得溶液质量甲不能始终大于乙,不符合题意;
C、由上一项可知,温度降至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且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故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可知,t2℃时,含水100g的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50g,含100g水的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乙物质45g,降温至0℃时,甲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50g-20g=30g,乙溶液中析出的固体质量为45g-30g=15g,故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一定为甲大于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B、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符合题意;
D、盐酸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分析】pH=12的某无色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
【详解】A、H+与OH-结合会生成水、H+与CO32-结合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共存,错误;
B、OH-与K+、Na+、SO42-结合,不会生成气体、沉淀和水,能大量共存,正确;
C、OH-与Mg2+结合会生成氢氧化镁的沉淀,OH-与NH4+结合会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共存,错误;
D、Cu2+与OH-结合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错误。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看溶液中的离子两两相互结合是否会生成水、沉淀、气体,只要生成一种,就不能共存。溶液是无色时,就不能有带色的离子。
8.D
【详解】A、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B、固体粉尘和氮氧化物属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水受热不分解,不符合题意;
D、铁丝生锈、农家肥的腐熟、食物腐败均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A、如图所示, A+D 组合发生反应即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正确;
B、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二氧化硫与碱溶液反应能生成亚硫酸盐和水,故二者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正确;
C、碳酸钾是由碳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构成属于盐,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选项正确;
D、根据题意,氢氧化钾和碳酸钠互相交换成分后的碳酸钾和氢氧化钠都溶于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故无法发生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物质不含结晶水),故B正确;
C、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而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c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C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的b提纯a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在溶解度曲线上,溶剂的质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11.A
【详解】A、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选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B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在4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故C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b得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采用降温结晶,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a,故D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确定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采用降温还是蒸发溶剂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等。
12.B
【详解】A、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杂质,且过量的氯化钙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钙,错误;
B、碳酸钙不溶于水、硫酸镁能溶于水,加水可以鉴别,正确;
C、铁粉和炭粉都是黑色固体,观察粉末的颜色不能鉴别,错误;
D、稀NaOH溶液中缓慢滴加稀盐酸,两者反应但是无明显现象,不能断定反应进行,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A、t1℃时,甲的溶解度是12g,该温度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所以t1℃时,不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甲溶液,故A说法不正确;
B、t1℃时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乙>甲=丙,所以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乙>甲=丙;升温到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变大,都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乙>甲,丙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B说法不正确;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t1℃时,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等质量色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选项中没有注明是否饱和,所以无法比较,故C说法不正确;
D、若t1℃是表示20℃时,此时甲、乙、丙的溶解度都大于10g,则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4.(1) 分液漏斗 /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处,木条立即复燃且燃烧旺盛,则氧气已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H n
(2) Na2SO4 Ba(NO3)2 有气泡产生 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1)①仪器a的名称:分液漏斗;故填:分液漏斗
②装置B、D组合可以制取不加热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或
③氧气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且带火星部分只能放在瓶口处(这样才能保证氧气已满),若木条立即复燃且燃烧旺盛,则氧气已满。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了。故填: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处,木条立即复燃且燃烧旺盛,则氧气已满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了
④因要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H2,需要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故填:H
⑤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
⑥因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I装置收集氨气时,短导管口进,故填:n
(2)①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能溶于稀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白色固体中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M;白色固体中加足量的稀硝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全部是碳酸钡,即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Na2CO3、Ba(NO3)2,一定没有Na2SO4,氯化钠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故填:Na2SO4
②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溶液M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一定没有Ba(NO3)2,故填:Ba(NO3)2
③溶液M中的溶质含有Na2CO3,加入足量稀硝酸,会有气泡生成,故填:有气泡产生
④溶质还含有氯化钠,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填: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
⑤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15.D
【详解】A. a点是甲、乙的溶解度相等,20℃时硫酸镁溶解度较高,30℃时碳酸钠溶解度较高,所以a点对应的温度t1在20℃~30℃之间,此选项正确;
B. 温度30℃以后,碳酸钠溶解度交高,所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镁。30℃时,硫酸镁溶解度28.2g,50g水最多溶解14.1g,所以有固体剩余,此选项正确;
C.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甲、乙两饱和溶液同时升温到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此选项正确;
D. 由于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所以不能判断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此选项错误。
故选D。
16.(1)NaHCO3
(2)CO2
【解析】(1)
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与二氧化碳,产生的气体为CO2。
17. 红 Na+、Cl- A
【详解】(1)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该图可以看出,该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
(4)性质④是盐与盐酸的反应,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且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可选择碳酸钠,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但是氯化钠、硫酸铜和盐酸不反应,不能选择硫酸铜、氯化钠。
故选A。
18.(1)C
(2)CaO
(3)H2CO3
(4)CaCO3
【详解】(1)题目给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固态单质,则是单质碳,填:C;
(2)由钙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钙是一种氧化物,氧化钙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氧化钙能作干燥剂,故填:CaO;
(3)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碳酸在常温下会分解,不稳定,故填:H2CO3;
(4)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则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盐是:CaCO3。
19. ⑥ ⑤ ③ ② ①
【详解】(1)可石墨比较软,可用做铅笔芯,则用于制铅笔芯的是石墨,故选⑥。
(2)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聚乙烯塑料,故选⑤。
(3) 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氢氧化钙,故选③。
(4)可用于消除公路上的积雪的是食盐,故选②。
(5)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和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小苏打,故选①。
20.(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a
(3)20mL水
(4)反应物的消失
【详解】(1)实验一:酚酞遇碱变红色,当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氯化钙显中性,所以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即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消失了,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为硫酸和硫酸钠,验证稀硫酸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即为验证氢氧化钠的消失;
a、氯化铁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所以加入氯化铁后无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铜能与过量的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验证氢氧化钠的消失,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能与过量的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验证氢氧化钠的消失,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钡能与过量的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验证氢氧化钠的消失,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三:用气压传感器测得曲线1和2,要证明CO2与NaOH一定发生了反应,左瓶中应加入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的水,即加入20mL水,便于对比;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与500mL二氧化碳接触,曲线1中的压强几乎不变,而曲线2中的压强迅速减小为零,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4)实验一中通过验证氢氧化钙的消失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实验二中通过验证氢氧化钠的消失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实验三中通过验证二氧化碳的消失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上述实验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证明反应物的消失,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21.(1)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y。
x=10.6g
y=20.8g
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3.8%
答: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3.8%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x=10.6g
y=20.8g
z=11.7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详解】(1)根据氯化钠、碳酸钠的性质,氯化钠不能与加入的氯化钡发生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根据生成沉淀碳酸钡的质量可计算样品中所含碳酸钠的质量,详见答案;
(2)根据生成沉淀碳酸钡的质量可计算150.7g氯化钡溶液中所含氯化钡的质量,进一步可求得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详见答案;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氯化钠由原固体中的氯化钠和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两部分构成,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进行解决,以简化分析,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