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蒸馏水 C.汽水 D.豆浆
2.如图是三种常见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
B.升高温度,可以使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2
D.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C>B>A
3.如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3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20g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升高温度可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D.增加溶质可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4.将100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配成质量分数为10%,操作可行的是
A.加入5g食盐 B.蒸发掉45g水
C.取出50g溶液 D.加入50g 20%的食盐溶液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
6.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是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冬天玻璃窗户上结“冰花”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把糖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杯底出现了晶体
7.甲、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8.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然后将溶液降温至20℃。降温过程,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1.结合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的KNO3质量为41.6g
B.降温过程中KNO3溶液浓度先不变后变小
C.时间t1时溶液温度介于20℃~30℃之间
D.20℃时KNO3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是31.6:100
9.KNO3与 Na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NaCl 的溶解度比 KNO3的大
B.T2时,KNO3与 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 KNO3的大
D.提纯 KNO3和 NaCl 固体混合物中的 KNO3,可用蒸发溶剂结晶
10.某混合物其组成特点是“各成分彼此完全混合,处处相同”,这种混合物不可能是
A.白糖水 B.黄泥水 C.空气 D.不锈钢
11.将下列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煤油 B.面粉 C.酒精 D.冰块
12.总结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知识内容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能源 C.化学与环境 D.化学与安全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 应立即用水浇灭 ②洗洁精有乳化作 用,可用来清洗油污 ①开发使用地热能。太阳 能等新能源符合低碳理念 ②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 积不利于煤充分燃烧 ①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 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有利于 改善空气质量 ①煤炉上放一盆水 能防止CO中毒 ②点燃氢气前,一定 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下图是某实验小组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b物质的溶解度(填“>”、“<”或“=”)。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物质。
(3)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图中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填“a”或“b”)
1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 ,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 。
(3)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 。
(4)家庭用净水器利用活性炭的 ,除去有色有味的杂质。
(5)老年人缺钙易患的疾病是 。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空气中含量位于第二位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15.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 ℃。
(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 的溶液。
(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1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P点的含义是 。
(2)4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 乙(填“>”、“=”或“<”)。20℃时,将50 g乙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 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或解释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某矿泉水瓶标签标示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g/100mL)如下:钙≥400、钾≥3….。这里的钙、钾是指 (填“单质”、“元素”、“分子”或“原子”)。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其灭火原理是 。
(3)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其原因是 。
(4)我们常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 。
18.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时,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B;
(3)现有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①加入C物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 ;
(4)t3℃时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5)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三、实验题
19.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密度为1)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其质量是______(填选项)。
A.0.2g B.1.2g C.2.8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 。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g,则其产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0.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海水中储量很丰富。回答问题:
(1)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 用氯化钠溶液模拟该过程 (如图1所示)。已知B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的溶液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与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 .
(2)图2为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t ℃时,将15g硒酸镉加入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硒酸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的操作是 。
四、计算题
21.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NaHCO3)固体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固体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固体混合物的质量 /g 10 10 15
所用稀盐酸的质量 /g 60 70 50
生成CO2的质量 /g 3.3 3.3 3.3
(1)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 。
(2)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3)取10g该固体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并用%表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B、蒸馏水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汽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D、豆浆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据图可知,t1℃时,A和C溶解度相等。A正确;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可以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B不正确;
C、据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50g:100g=1:2。C正确;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析出晶体质量最多,其次是B,C不能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C>B>A。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3.A
【详解】A、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不难看出,在3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5g,故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高温度可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对于任何物质的溶液而言,都可以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使它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A。
4.D
【详解】将100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中溶质食盐的质量=100g 5%=5g,溶剂的质量=100g-5g=95g .A、加入5g食盐后,溶质的质量=5g+5g=10g,溶液的质量=100g+5g=105g,溶质的质量分数= =9.5%;B、蒸发掉45g水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100g-45g=55g,溶质的质量分数= =9.09%;C、溶液具有均一性,故取出50g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正确;50g 20%的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50g 20%=10g,加入后溶质的质量=5g+10g=15g,溶液的质量 =100g+50g=150g,溶质的质量分数= =10%。故选D。
点睛: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找出变化后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
5.D
【详解】A、温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能脱离温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说法错误;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仍为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将t2℃时甲、乙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说法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是由于揭开啤酒瓶盖,压强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玻璃窗户上结“冰花”,是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故B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是由于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糖水放在冰箱里冷藏,杯底出现了晶体是由于温度降低,蔗糖的溶解度降低,溶质从糖水中结晶析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分析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故选项A正确;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选项B正确;
C.升高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会变大,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C正确;
D.从t2℃降到t1℃时,甲的溶解度差值比乙大,即在相同质量的溶剂的二者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甲的质量大,本项不知其溶剂质量无法比较,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8.D
【详解】A、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100g水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而最终析出晶体10g,所以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10g=41.6g,正确;
B、开始无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后开始有固体析出,溶质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浓度先不变后变小,正确;
C、加入的KNO3质量为41.6g,时间t1时溶液开始析出硝酸钾固体,说明此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为41.6g,而此溶解度时的温度介于20℃~30℃之间,正确;
D、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则溶液质量为100g+31.6g=131.6g,溶质与溶液质量比是,错误;
故选D。
9.A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符合题意;
B、T2℃时,溶解度:氯化钠=硝酸钾,该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质量未知,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中的硝酸钾,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根据溶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知道白糖水、空气和不锈钢都具有均一性,黄泥水是悬浊液,静置分层。
故选B。
11.C
【详解】A.煤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B.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C.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D.冰块放入水中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2.C
【详解】A、①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炒菜时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而是盖上锅盖,错误,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小液滴,因此可用来清除油污,正确。不符合题意;
B 、①开发使用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符合低碳理念,正确,②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得到充足的氧,有利于煤充分燃烧,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①保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正确,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正确。符合题意;
D 、①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错误,②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点燃时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 a a
【详解】(1)据图可以看出,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故填:<;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由于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物质,故填:a;
(3)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填:a。
14. CH4(或甲烷) 隔绝空气(或氧气) 乳化作用 吸附性 骨质疏松 Al2O3
【详解】(1)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故填:CH4(或甲烷);
(2)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故填:隔绝空气(或氧气);
(3)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无数的小液滴,故填:乳化作用;
(4)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颜色和异味,故填:吸附性;
(5)青少年缺钙易导致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故填:骨质疏松;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空气中含量位于第二位的元素是氧,两者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
15. t2 Z Y>Z>X
【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Y、Z的溶解度相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t2℃
(2)根据溶解度曲线,X、Y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Z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Z有溶质析出,溶液仍然饱和
(3)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X、Y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3℃时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都有晶体析出,成为t1℃时的饱和溶液,而在t1℃ 时:Y的溶解度大于X,故饱和溶质质量分数Y也大于X,而对于Z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t3℃降温到t1℃,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而在t3℃时,物质Z的溶解度要小于t1℃时Y的溶解度,大于X的溶解度,故X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若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Y>Z>X
16. 20℃,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 3:10 AC E
【详解】(1)P点是两曲线相交的点,说明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的20℃时乙的溶解度为30克,所以在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0克,所以溶质:溶剂=30:100=3:10
(3)20℃时甲的溶解度为30克,所以A为不饱和溶液,B为饱和溶液,加热到40℃甲的溶解度为50克,前面加的固体一共有40g,所以C为不饱和溶液。E溶液也是20℃时的饱和溶液,所以EB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17.(1)元素
(2)隔绝空气
(3)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稳定
(4)乳化作用
【详解】(1)矿泉水中的钙、钾等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故这里的钙、钾是指元素。
(2)盖上锅盖,锅内火焰因缺氧而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3)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得用碳素墨水书写的档案经久不褪色。
(4)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较大油珠,使油和水不再分层,即乳化作用。
18.(1)t2(2)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3)升高温度(4)20﹪(5)C>B>A
【详解】从图示看:t2℃时,A、B两种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相等;若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因为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现有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①加入C物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升高温度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较小,t3℃时将2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2.5克/62.5克=20%,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因为C没有结晶析出,而B析出的比A小。
19.(1)玻璃棒
(2)B
(3)加热
(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5)86.8%
(6)混合物
【详解】(1)粗盐提纯实验步骤及所需玻璃仪器为: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酒精灯、玻璃棒),故还缺少玻璃棒;
(2)由图可知,称量的粗盐的质量为:1.2g。
故选B;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g,则其产率为:;
(6)实验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20. A CD 50 降温并加入硒酸镉
【详解】(1)由海水晒盐的过程可知,A的溶液通过蒸发溶剂形成了B的溶液,B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A、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D的溶液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由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时硒酸镉的溶解度是30g,在t℃时将15g硒酸镉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后,得到饱和溶液;由于硒酸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降低温度后再加入硒酸镉。
21.(1)63%(2)5.480%(3)14.264%
【详解】(1)由题意可知,10g固体混合物与50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3.3g CO2,设10g固体混合物所含的NaHCO3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稀盐酸溶质的质量为z,
x=6.3g,
y=4.3875g,
z=5.475g,
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100%=63%;
(2)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5.480%;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4.26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