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X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T
A.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VA族.
B.工业上常用X与ZY2反应制备Z,同时生成XY2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Y>T
D.X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能与W的单质反应
2.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下图所示为一种新型的人工固氮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③均发生了电子转移
B.各步反应中均有共价键的断裂或形成
C.通电过程中,在两个电极析出物质:
D.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元素均呈现了多种价态
3.下列关于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周期表包含元素最多的族是第Ⅷ族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ⅠA族元素与ⅥA族元素不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
D.用中文“镆”命名的第11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第14列
4.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超过20,W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一种由X、Y、Z组成的化合物甲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B.简单离子半径:
C.化合物甲生活中可用作漂白剂
D.与可发生歧化反应,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5.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图。已知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Y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应简单离子半径:WB.对应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
C.化合物XZW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Y的氧化物均能与Z的氢化物和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
6.金属钛有“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Ti和Ti的说法正确的是
A.Ti和Ti原子中均含有22个中子
B.Ti和Ti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都在第4纵行
C.Ti和Ti的物理性质相同
D.Ti和Ti为同一核素
7.固体 A 的化学式为 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5 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NH5 是离子化合物
B.1 mol NH5 中含有 5NA 个 N—H 键(NA 表示阿伏加 德罗常数)
C.NH5 的电子式为
D.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5+H2O=NH3·H2O+H2↑
8.a、b、c、X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且a、b、c中含有同一种元素,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b、c均为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则构成c中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其阴离子半径
B.若a为一种气态氢化物,X为O2,则a分子中可能含有10个或者18个电子
C.若a是一种金属单质,X为强酸,则a可与c生成b
D.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X为O2,则O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8
9.应用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可以预测我们不熟悉的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预测中正确的是
①第2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均为酸性
②砹(At)单质为有色固体,AgAt不溶于水
③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是Li2O2,其溶液是一种强碱
④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⑤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10.锡为ⅣA族元素,四碘化锡是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SnI4,熔点114.5℃,沸点364.5℃,易水解)。实验室以过量锡箔为原料通过反应Sn+2I2SnI4制备SnI4,装置如图(夹持、加热装置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nI4不溶于CCl4
B.装置Ⅰ中b为冷凝水进水口
C.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D.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挥发的I2
11.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甲、乙、丙、丁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Y)>r(Z)>r(W) B.化合物N、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C.化合物N和化合物乙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X与Y、Z、W形成的化合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12.实验研究发现,金属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现有一定量的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足量很稀的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mol/L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mL)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mol)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的还原产物全部是 B.b点与a点的差值为0.05mol
C.原硝酸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7mol D.样品中铝粉和铁粉的物质的之比为5:3
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X组成的化合物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B.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C.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二、填空题
14.现有一包铝热剂是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使之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分为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计算浓度时假定溶液体积没有变化):
①向其中一份固体中加入100mL 2.0mol/L的NaOH溶液,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液的c(OH-)=1mol/L;
②向另一份固体中加入140mL 4.0 mol/L的HCl溶液,使固体全部溶解,测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只有H+、Fe2+和Al3+三种阳离子且c(H+)=1mol/L。
(1)写出该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实验①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
(2)这包铝热剂中铝粉的质量为 。
(3)这包铝热剂中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 。
15.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元素 甲 乙 丙 丁
元素符号 ① Cl O Al
原子结构示意图
周期 三 三 二 三
族 ⅠA ⅦA ③ ⅢA
(1)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 性(填“酸、碱”),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
(2)比较这甲、乙、丁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 (填元素符号)。
(3)丙在周期表的位置为 。
(4)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丁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下表列出了13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 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一 ①
二 ② ③ ④ ⑤
三 ⑥ ⑦ ⑧ ⑨ ⑩
四
(1)画出这13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元素④⑤⑩分别和①形成的气体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是(填化学式,下同) ;⑦ 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碱性最强的是 ,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 。写出三者之间两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可以用来证明⑦和⑧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是_______(填字母)
A.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两种元素的块状单质分别放入水中
B.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无氧化膜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
C.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无氧化膜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温度相同的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
D.比较两种元素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17.一定条件下,2L密闭容器中,金属钠和CO2可制得金刚石:4Na+3CO2 2Na2CO3+C(s,金刚石)。
(1)上述反应中涉及的元素原子的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2)能证明碳元素与氧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事实是 (选填编号)。
a.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 b.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c.CO2中元素的化合价 d.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3)高压下,科学家成功地将CO2转化为具有类似SiO2结构的原子晶体,比较两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 ,并说明理由: 。除了金刚石外,碳的单质还有许多同素异形体,比如石墨、C60等。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可由石墨剥离而成,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材料。
(4)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 键结合,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墨烯与石墨属于同位素
B.石墨烯与石墨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C.石墨烯是一种烯烃。
D.12g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个碳原子
18.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如图所示。请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F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元素C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是 。
(2)分子式为B2A6D的物质可能是乙醇,也可能是二甲醚,这两种有机物的相互关系是 。
(3)元素D、G的单质中,氧化性较强的是 (填化学式),元素E、F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化合物BD2由固态变为气态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是 ,由D、E元素按照原子个数比为1:1组成的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是 。
(5)写出由A、C、H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 。
(6)化合物E3C遇水反应生成氨气NH3和一种强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图所示),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则W、X、Y、Z分别为 。
20.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元素c代表的元素是(写元素符号)
(2)请写出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在的位置
(3)请画出元素f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 。请写出单质f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4)元素a和b能构成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用结构式表示) 。请写出元素a和b构成的最简单有机化合物与i单质发生的第一步化学反应方程式 。
(5)元素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 (酸性、中性或碱性);请写出元素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单质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前三周期。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⑤ ,⑦ 。
(2)表中所列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3)①、②、③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④号元素与⑧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根据X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及表格信息可知,X是C;Z是Si;Y是O;T是Se;W是Cl,依此解答。
【详解】A.Z是Si,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A错误;
B.工业上常用C和SiO2反应制粗硅,同时生成CO,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所以稳定性:H2O大于H2Se,C正确;
D.烷烃可和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2.B
【详解】A.反应②中Li3N+3H2O=NH3+3LiOH,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没发生电子转移,故A错误;
B.反应①中有键断裂,反应②中有O-H键断裂和N-H键形成,反应③有O-H键断裂和键形成,故B正确;
C.通电过程中,根据电子守恒,在两个电极析出物质:4,故C错误;
D.转化过程所涉及的元素中,氢元素化合价没变,故D错误;
选B。
3.C
【详解】A.周期表包含元素最多的族是第IIIB族,包含镧系和锕系,共32种元素,A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和Ne,都含10个质子,却不是同种元素,B错误;
C.ⅠA族元素与ⅥA族元素不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如H2O,为共价化合物,C正确;
D.用中文“镆”命名的第11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第15列,D错误;
答案选C。
4.A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超过20,W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H,由X、Y、Z组成的化合物甲的结构示意图可知:X形成了2个共价键,Y周围形成了6个共价键,故X为O,Y为S,Z形成了+1价离子,故Z为K,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X为O,Y为S,由于O的非金属性强于S,故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2O比H2S强,即,A错误;
B.由分析可知,W、X、Y、Z分别为H、O、S、K,微粒半径一般是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S2->K+>O2->H+,即,B正确;
C.化合物甲即K2S2O8中存在过氧键,具有强氧化性,故生活中可用作漂白剂,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即K2S2O3与即H2SO4可发生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K2S2O3+ H2SO4=K2SO4+S↓+SO2↑+H2O,故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D正确;
故答案为:A。
5.C
【分析】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其质子数=18-10=8,则W为O元素;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原子半径大于O,故X为Na;Y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之和为0,原子序数大于Na,处于第三周期ⅣA族,则Y为Si;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原子序数大于Si,故Z为Cl,据此解答该题。
【详解】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其质子数=18-10=8,则W为O元素;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原子半径大于O,故X为Na;Y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之和为0,原子序数大于Na,处于第三周期ⅣA族,则Y为Si;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原子序数大于Si,故Z为Cl,
A. O2-、Na+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2->Na+,故A错误;
B.Y为Si、Z为Cl,非金属性SiC.化合物NaClO中钠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次氯酸根中氯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故C正确;
D.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除氢氟酸外二氧化硅不与其它酸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除氢氟酸外二氧化硅不与其它酸反应,这是二氧化硅性质的特殊性,也是考题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6.B
【详解】A.和均含有22个质子,它们的中子数分别为27和28,A错误;
B.和互称为同位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都处于第四周期 IV B族,即周期表第4纵行,B正确;
C.和互称为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C错误;
D.和是钛元素的不同核素,D错误;
故选B。
7.B
【详解】A.中有共价键,而与之间是离子键,因此也是一个离子化合物,A项正确;
B.与之间是离子键,因此1个分子中只有4个键,B项错误;
C.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4个氢原子成键后再失去1个电子,刚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即得到1个电子后的氢原子,注意两个离子都要加中括号,C项正确;
D.中有一个-1价的氢,这个氢会与水中+1价的氢发生归中反应得到氢气,而则变为一水合氨,D项正确;
答案选B。
8.D
【分析】a与X反应可以生成两种物质,即该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
【详解】A.若a、b、c均为厨房中常用的物质,结合图中转化可知,a应为Na2CO3,b为NaHCO3,c为NaCl,X为HCl;c中阳离子为钠离子,阴离子为氯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c中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其阴离子半径,故A正确;
B.a为一种气态氢化物,X为O2,a可以为CH4或H2S,b为CO或S,c为CO2或SO2,符合图中转化,则分子中可能含有10个或者18个电子,故B正确;
C.若a是一种金属单质,X为硝酸,则a可能为Fe,X为硝酸,b为Fe(NO3)2、c为Fe(NO3)3,Fe(NO3)3可以和Fe反应生成Fe(NO3)2,故C正确;
D.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X为O2,a为C,b为CO,c为CO2,则O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为2,而S不能一步转化为SO3,则O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为8,故D错误;
故选:D。
9.A
【详解】①第二周期中的N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为NH3,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①错误;
②与At同主族的Br元素其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红棕色液体,I元素其单质再常温常压下为紫黑色固体,并且AgBr和AgI均不溶于水,因此推测At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有色固体,AgAt也不溶于水,②正确;
③Li与Na元素同主族,金属性较弱,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的产物是Li2O而非Li2O2,LiOH的碱性也比NaOH弱,属于中强碱,③错误;
④与Sr同主族的Mg元素其硫酸盐易溶于水,Ca元素其硫酸盐是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Ba元素其硫酸盐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因此推测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④正确;
⑤Se与S同主族,Se的非金属性弱于S,因此H2Se的稳定性弱于H2S,⑤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
答案选A。
10.C
【详解】A.根据题干中SnI4的熔沸点,从组成分析可知SnI4与CCl4为同族形成的同类物质,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SnI4可溶于CCl4中,故A错误;
B.冷凝管的冷凝水为“下进上出”,所以装置Ⅰ中a为泠凝水进水口,故B错误;
C.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故C正确;
D.由题可知:SnI4,易水解,所以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使SnI4水解,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涉及实验基本操作,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规范性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从操作规范性分析评价,把握物质的性质,易错点A,要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根据题干中SnI4的熔沸点,从组成分析可知SnI4与CCl4为同族形成的同类物质,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SnI4可溶于CCl4中。
11.C
【分析】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且为二元化合物,乙为H2O2,乙催化分解生成M为O2,丁与乙组成元素相同,丁为H2O,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N为SO2,丙为H2S,甲酸化生成H2S,则甲为Na2S,X、Y、Z、W分别为H、O、Na、S,H和Na的原子序数之和为O和S原子序数之和的。
【详解】A.Na和S比O多一个电子层,故O原子半径最小,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Na>S>O,A错误;
B.N为SO2,SO2被溴水氧化从而使溴水褪色,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原理不同,B错误;
C.SO2具有还原性,H2O2具有强氧化性,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H和Na可形成NaH,该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D错误;
故答案选C。
12.C
【解析】0c段没有沉淀生成,说明硝酸过量,发生反应:H++OHˉ=H2O,可知金属与酸反应中Al、Fe被氧化为Al3+、Fe3+;
cd段产生沉淀,发生反应:Fe3++3OHˉ=Fe(OH)3↓,Al3++3OHˉ=Al(OH)3↓;
de段消耗NaOH,但沉淀量不变,而金属与硝酸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由题意可知N元素被还原为,发生反应:+OHˉ=NH3 H2O;
ef段沉淀部分溶解,发生反应:Al(OH)3+ OHˉ=AlO+2H2O。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硝酸氧化金属单质时没有气体放出,所以硝酸的还原产物全部是铵根,故A正确;
B.b与a的差值为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由图可知,ef段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04mL-94mL=10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1L×5mol/L=0.05mol,根据Al(OH)3+ OHˉ= AlO+2H2O可知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B正确;
C.由反应过程可知,到加入氢氧化钠为88mL时,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钠与硝酸铵。由图可知,de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94mL-88mL=6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06L×5mol/L=0.03mol,根据+ OHˉ=NH3 H2O 可知溶液中n()=0.03ml,由N原子守恒可知n(NH4NO3)=n()=0.03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NaNO3)=n(NaOH)=0.088L×5mol/L=0.44mol,根据氮元素守恒原硝酸溶液中n(HNO3)=n(NaNO3)+2n(NH4NO3)=0.44mol+0.03mol×2=0.5mol,故C错误;
D.由Al原子守恒可知n(Al)=n[Al(OH)3]=0.05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有:3n(Fe)+3n(Al)=8n(),即3n(Fe)+3×0.05mol=8×0.03mol,解得n(Fe)=0.03mol,故n(Al):n(Fe)=0.05mol:0.03mol=5:3,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B
【详解】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Z为Cl,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即氢离子浓度为0.01 mol·L-1,r溶液是一种强酸,则r为HCl,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则p为CH4,氯气与m反应生成HCl与q,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m为H2O,q为HClO,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
A. W(H)、X(C)组成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乙烷分子(C2H6)中既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故A错误;
B. 氧元素氢化物为水或双氧水,常温下为液态,故B正确;
C. 氯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表现负化合价,得电子能力比氯强,因此氧元素非金属性比氯的强,高氯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碳的强,故非金属性Y(O)>Z(Cl)>X(C),故C错误;
D. 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碳酸,碳酸属于弱酸,故D错误。
答案选C。
14. 2Al+Fe2O32Fe+Al2O3 Al2O3+2OH-=AlO2-+2H2O、2Al+2H2O+2OH-=2AlO2-+3H2↑ 5.4g 9.6g
【详解】(1)铝热反应是铝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2Fe+Al2O3;实验①铝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氢氧化钠作用,其中只有氧化铝及未反应的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有:Al2O3+2OH-=AlO2-+2H2O、2Al+2H2O+2OH-=2AlO2-+3H2↑;实验①中用去n(NaOH)=100mL×(2.0mol/L-1.0mol/L)=0.1mol,无论是Al还是Al2O3,与NaOH溶液反应后都生成NaAlO2,铝热剂中:n(Al)=n(NaOH)×2=0.2mol,m(Al)=5.4g;实验②所得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有n(H+)+2×n(Fe2+)+3×n(Al3+)=n(Cl-),则n(Fe2+)==0.06mol,铝热剂中n(Fe2O3)=n(Fe2+)××2=0.06mol,m(Fe2O3)=9.6g。
15. 碱性 HClO4 Na>Al>Cl 第二周期第ⅥA族 2NaOH+Al2O3=2NaAlO2+H2O
【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为11号元素钠;乙为Cl,原子序数为17,原子核外17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7个电子;丙为O元素,其原子序数为8;丁是Al元素,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同,据此解答。
【详解】(1)对于甲:质子数为11,表示Na元素,N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呈碱性;对于乙:处于第三周期ⅦA族,为Cl元素,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ClO4;
(2)甲为Na、乙为Cl、丁为Al,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Na>Al>Cl;
(3)丙为O元素,其原子序数为8,丙在周期表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ⅥA族;
(4)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钠与丁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Al2O3=2NaAlO2+H2O。
16.(1)
(2) HF K+>Ca2+>Mg2+
(3) HClO4 KOH Al(OH)3 3HClO4+Al(OH)3=Al(ClO4)3+3H2O、KOH+Al(OH)3=KAlO2+2H2O
(4)BC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判断这13种元素分别是H、C、N、O、F、Na、Mg、Al、S、Cl、Ar、K、Ca,据此解答。
(1)
这13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原子序数是9,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
元素④⑤⑩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分别和H形成的气体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是HF;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镁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K+>Ca2+>Mg2+。
(3)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O和F不存在含氧酸,因此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最强的是KOH,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Al(OH)3,三者之间两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ClO4+Al(OH)3=Al(ClO4)3+3H2O、KOH+Al(OH)3=KAlO2+2H2O。
(4)
A. 镁和铝在空气中均形成氧化镁,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两种元素的块状单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比较金属性强弱,A错误;
B. 金属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无氧化膜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能比较金属性强弱,B正确;
C. 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强,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无氧化膜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温度相同的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能比较金属性强弱,C正确;
D. 比较两种元素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D错误;
答案选BC。
17. Na>C>O cd CO2高 Si原子半径大于C原子,Si-O键键长大于C-O键键长,Si-O键键能低,因此溶沸点低于CO2 共价 B
【分析】(1)可根据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2) A.氧元素没有含氧酸;
B.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
C.化合物中表现负价的元素,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更强,非金属性更强;
D.越易与氢气化合,非金属性越强;
(3)CO2转化为具有类似SiO2结构的原子晶体后,不再存在单个CO2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属化学变化,物理及化学性质也大有变化,熔点大大升高,这两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每个C有四个价电子,以单键结合四个O,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4)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共价键组成的单质,
A.因题目中说明“石墨烯可由石墨剥离而成”,故不符合同位素的概念;
B.石墨烯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C.石墨烯只由C元素组成,是无机物;
D.12g石墨含碳原子数为×6.02×1023/mol=6.02×1023。
【详解】(1)上述元素中,涉及到的元素有Na、C、O三种,有元素周期律可推出原子半径为Na>C>O;
(2) a.氧元素没有含氧酸,不能利用最高价比较氧元素与C、O元素的非金属性,故a错误;
b.沸点属于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
c.元素的化合价,说明共用电子对偏移方向,化合物中表现负价的元素,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更强,非金属性更强,CO2中,碳原子的化合价为+4价,氧原子为-2价,氧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更强,非金属性更强,故c正确;
d.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热稳定性越强,越易与氢气化合,故可以通过比较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故d正确;
答案选cd;
(3)CO2转化为具有类似SiO2结构的原子晶体后熔点大大升高,故CO2熔点高,Si原子半径大于C原子,Si-O键键长大于C-O键键长,Si-O键键能低,因此熔沸点低于CO2;
(4)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共价键组成的单质;
A.石墨烯与石墨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应是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系,而同位素应是同一元素不同原子间的互称,故A错误;
B.石墨烯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烃通常指只含碳、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而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故C错误;
D.12g石墨含碳原子数为×6.02×1023/mol=6.02×1023,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需要注意①氢化物酸性与非金属性没有直接关系②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间的碰撞只能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的“浓度"作为常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就不写固体的浓度。
18.(1) 第三周期ⅢA族
(2)同分异构体
(3) O2 Al(OH)3+OH- = AlO+ 2H2O
(4) 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 离子键和共价键
(5)NH4Cl
(6)
【分析】根据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可知A为氢,B为碳,C为氮,D为氧,E为钠,F为铝,G为硫,H为氯。
【详解】(1)元素F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ⅢA族;元素C是氮元素,简单气态氢化物为NH3,电子式是;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ⅢA族;。
(2)分子式为B2A6D的物质可能是乙醇(C2H5OH),也可能是二甲醚(CH3OCH3),这两种有机物的互为同分异构体;
故答案为:同分异构体。
(3)元素D、G的单质分别为O2、S,同族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氧化性较强的是O2;元素E、F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Al(OH)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 =+ 2H2O;
故答案为:O2;Al(OH)3+OH- =+ 2H2O。
(4)化合物BD2为CO2,由固态变为气态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由D、E元素按照原子个数比为1:1组成的化合物为Na2O2,为离子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故答案为: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离子键和共价键。
(5)由A、C、H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为氯化铵,化学式NH4Cl;
故答案为:NH4Cl。
(6)化合物E3C为Na3N,遇水反应生成氨气NH3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3N+3H2O=NH3↑+3NaOH;
故答案为:Na3N+3H2O=NH3↑+3NaOH。
19.H、B、N、Na
【详解】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由结构式可知,W为1价,形成共价键,W是H元素,Z为+1价阳离子,Z为Na元素,Y为3价,Y为N元素,24-1-11-7=5,X为B元素。
20.(1)N
(2)第三周期第ⅡA族
(3)
(4)
(5) 酸性
【分析】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b为C,c为N,d为Na,e为Mg,f为Al,g为P,h为S,i为Cl,j为Se,并结合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详解】(1)元素c是N。
(2)元素Mg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ⅡA族。
(3)元素Al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为,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元素H和C构成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为甲烷,其结构式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方程式为。
(5)元素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SO4,呈酸性;浓H2SO4与碳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
21. Mg S Na F HClO4 N
【详解】(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位置可知,⑤为第三周期ⅡA族的元素,为Mg元素;⑦为第三周期ⅥA族的元素,S元素,故答案为:Mg;S;
(2)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表中所列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在表的左下角,是Na;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为右上角的非金属,应是F;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但F元素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以上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HClO4,故答案为:Na;F;HClO4;
(3)①、②、③分别为N、O、F,N、O、F是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内质子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小,由此半径最大的是N;④号元素与⑧号元素分别为Na、Cl,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NaCl是由Na+、Cl-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