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5: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情分析
《故乡》是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小说学习的一把钥匙,早在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时就学习过这种手法,而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对比手法上也有了更深刻的一些理解,同时本篇目的学习也是为后面《范进中举》《变色龙》等篇目教学鉴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分析、评价人物;
2.围绕环境、人物形象的“变”来探究小说主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围绕环境、人物形象的“变”来探究小说主旨;
五、教学方法:
点拨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述课文内容)
二、寻找故乡的变化
1.请同学们找出分别二十年后,故乡的变化有哪些?(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学生展示)
预设:神异的图画VS萧索的荒村
2. “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预设: “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三、品析乡邻的变化
1.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呢?
【明确】:
外貌 红润——沧桑
动作 灵动敏捷—畏畏缩缩
语言 滔滔不绝—吞吞吐吐
精神 活泼可爱—迟钝麻木
对我的称呼 迅哥—老爷
小英雄——木偶人
2.曾经在瓜地刺猹的神武小英雄如今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木偶人”,作者还有没有写其他人的改变呢?
年轻杨二嫂 — 老年杨二嫂
年轻貌美 丑陋尖刻贪婪势力
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大叫
豆腐西施 瘦脚伶仃的圆规
方法归纳:
1.朗读句子,进入小说情境;
2.揣摩词句,进行总分式概括;
3.评说人物,分层次表述;
(1)从他的外貌、神态、语言来说;
(2)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
(3)从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来说;
四、探究小说主旨
1.“我”与故乡,与故乡的人愈发显得格格不入,“我只觉得我四面又看不见的高墙……”我的故乡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请大家在文章找找答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地主阶级或退了休的官)(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沉重、悲愤)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同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王富仁说“中年闰土这样的‘老实人’,是被中国传统宗法伦理道德严重束缚着的人。他们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没有争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奋斗意志和智慧才能。他们消极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消极地忍受,默默地消亡,这更令“我”倍感哀伤痛苦。
2. 回到久别的故乡,目睹故乡萧索的现状,亲见故乡已变了的人,你怎么理解“我”内心的复杂情感呢?
资料:
(1)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股象没有什么可纪念的,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原文结末云,“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很好的格言,也说得很好,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远得多了。
(2) “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脚地。他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经济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权有势的阔人。但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在城市谋生的人,已经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的权力。在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惧怕和尊敬的是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坐“八拾的大轿”的“阔人”。现在“我”不“阔”了,所以也就不再惧怕、尊重,而成了她可以随时掠夺、偷窃的对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生命运,但豆腐西施杨二嫂却不会同情他。他无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联系。他在她那里感到的是被歧视、被掠夺的无奈感。闰土是他在内心所亲近的人物,但闰土却仍然按照对待传统官僚地主知识分子的方式对待他,使他无法再与闰土进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现在的“故乡”是找不到的。总之,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幸福的情感关系的“故乡”。 ——鲁迅《故乡》赏析,王富仁
读完资料学生谈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为主旨的挖掘做好铺垫。
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的发展进程不正是这样吗?一千年以后还会有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样的人,也会有成年闰土这样的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也还会像成年的“我”一样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布置:
你相对成年的“我”说些什么呢?请写300字左右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故乡的环境 神异的图画VS萧索的荒村
故乡的人物 小英雄VS木偶人
故乡的人物 豆腐西施VS圆规
回忆中的故乡 对比 现实的故乡
教学反思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但闰土、杨二嫂等人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困苦,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学生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利用背景资料的补充来适时点拨学生思想的纵深发展,对理解文本有了很好的推进。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特别是他的写作手法,是非常出色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多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杨二嫂和闰土等中国底层人民的代表形象。在外貌描写上,精细准确地刻画,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简单的轮廓。“圆规”似的杨二嫂、身形矫健的“少年闰土”、吞吞吐吐的“中年闰土”,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对比任务前后变化的基础上还指导和归纳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有遗憾,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变化”二字对比了环境、人物,从而挖掘主旨,但是上完课后,学生的一些课堂生成也给了我一些思考,这边小说里不变的是什么呢?成年的“我”的初心,知识分子的良知……这些东西是否也值得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