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雨果
琵
琶
行 并
序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白居易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独善其身写了一些闲适诗、感伤诗,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作品简介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1、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3、奠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 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 提升官职。
(4) 迁 调动官职(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降级。
(5)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 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8)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 9) 举孝廉 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全文共五段,概括每段段意。
思考作者一共几次写到弹奏琵琶?写法有什么不一样?(明暗、详略)
朗读,辨思路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暗写、略写)
(明写、详写)
(明写、略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鉴赏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全
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互文;借代;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暗示了作者的失意沦落,秋江月影,更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3、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表现琵琶曲的神奇魅力
鉴赏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1、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描写,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怎样的心情?
急切 欣喜
矛盾 含羞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演奏
序曲
第一
乐曲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情随声出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4、作者是怎样生动传神地表现音乐的魅力的?(角度 )
鉴赏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1)调弦—
大珠小珠落玉盘
(2)自选曲—
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
(3)名曲演奏—
清脆圆润
婉转流畅
转轴拨弦三两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
冷涩低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咽暂歇
激越雄壮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曲终收拨—
四弦一声如裂帛
(5)悄无声息的环境描写—
侧面烘托
听觉视觉
动作神态
诗 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比 喻 通感
大量应用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具象 (修辞)
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一方面以珠玉相击摹拟琵琶的音响效果,赋予读者听觉感受;另一方面珠玉的外部形态又给人以圆润晶莹之感,这又启发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圆润晶莹之美与声感上的宛转清亮相通,人们常以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声即是如此。由此琵琶的音色之美就逼真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通感联觉
诗文赏析
返回
又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一句,作者描写了乐曲的旋律像岩洞的泉水那样速度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低,终于凝结无声了。冷涩是触觉所感,但冷与听觉上的静相通,涩与空间运动的受阻相通,继而又通用于时间运动的受阻。作者以此调动了读者触觉、视觉、听觉各方面的感受能力,使人感受到琵琶曲如长途跋涉者一样亦步亦趋,力尽气弱,最后终于倒地不起,从而很好地表现了琵琶女的坎坷身世和欲说又咽的抑郁之情。
诗文赏析
通感联觉
返回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叠 词
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巧用叠词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自学指导二:
1、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诗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2、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1)典型境界
(2)典型艺术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2、“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鉴赏第三段——歌女自诉身世苦
鉴赏第三段——歌女自诉身世苦(前后对比)
1、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对比的内容:
少住京城
艺高貌美
门庭若市
昔日欢笑
今在江湖
年长色衰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门庭冷落
(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为商人妇
(2)深层原因: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2、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琵琶女的自叙,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发出深深的感概——
鉴赏第四段——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鉴赏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4、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鉴赏第五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艺术特色: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爱国
爱家
爱语文
再 见!
1.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2.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3.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一词多义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4.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5. 轻:
轻拢慢捻
商人中立轻别离
6.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轻,形容词
轻视,动词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
阑干:
向前:
老大:
颜色:
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省略谓语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
省略句,于,被
省略句,于,在
爱国
爱家
爱语文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