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会用安培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管的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奥斯特实验了解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实验,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极跟电流方向的关系,总结出安培定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从安培定则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安培定则。
【教学难点】
安培定则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磁针,螺线管,铁屑,通电螺线管周围磁感线的演示教具,干电池组,铜导线,多媒体系统。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课件展示中,同学们可以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些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那么电和磁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吗?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指导学生阅读和观察教材P143图17-14所示的电器设备,并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磁和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么,电和磁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导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奥斯特实验
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总结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然后指出:最早揭开这个奥秘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多媒体展示,回顾历史)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奥斯特实验:
(1)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怎样连接?在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什么?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探究电与磁联系?(多媒体展示实验电路图)
(2)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将电源两极对调,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一次探究。
(3)分析归纳,交流合作,形成结论:
小磁针在什么情况下偏转?什么情况下不偏转?
小磁针为什么会偏转?
小磁针偏转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奥斯特实验: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
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那么一根直导线通电后有多大的磁性?实际应用大吗?
(学生猜想和假设)
总结学生猜想和假设出来的问题。 同时指出:一根直导线通电后磁性不大,实际应用也不大。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性?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让电流通过各种形状的导线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后来用处最大的就是把导线做成螺线管再通电。
(1)实验探究:
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课文填空:
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 , a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的小磁针N极被 ,b端的小磁针S极被 ,这说明通电螺线管a端为 ,b端为 。
再按教材P145图17-17演示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分析结论填写在下面的空格线上:
通电螺线周围铁屑分布状态与条形磁铁 ,其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 。
(2)安培定则
科学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极性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假设,教师演示论证)
根据上述实验与观察分析和总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改变,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改变。
然后指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安培定则的规定。(具体指导学生参看P146图17-18)。
板书: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安培定则: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管的N极。
通过课件展示,指导学生练习安培定则的运用,具体练习参看教材P122图16-16。
课件展示电磁铁,介绍其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提高:课后探究——P147迷你实验室
三、小结
四、作业
(一)教材147页,作业(1—3题)
(二)补充练习
1、请在图1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在图2所示的通电螺线管上标出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电源正负极。
3.根据如图3所示规定的条件画出两通电螺线管的绕线。
【板书设计】
§17.2 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安培定则: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图 2
图 1
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