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6: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题西林壁
苏轼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品读诗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原文翻译
横看是一片平岭,侧观又成多座尖峰
品读诗词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各:各自。
不同:不相同。
原文翻译
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山,山的模样总是不同
品读诗词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原文翻译
不能够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品读诗词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原文翻译
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巩固练习
下列对前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说,这两句是描写,是对庐山的描写。
B.运用了多组反义词进行对照:横—侧,岭—峰,远—近,高—低。
C.这两句是实写,记录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距离对庐山的观察。
D.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C
巩固练习
对三四两句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说,这两句是抒情,在一二句写景基础上的感情抒发。
B.第三句承上启下,先对前两句做个概括,再引起下一句。
C.由果索因,先说结果,后讲原因。
D.因为置身广大雄阔的庐山之中,所以不论你在哪里都不能准确的感知庐山的形貌。这是由景及理,对人生有所启迪的哲理。
A
巩固练习
下列选项中不与“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相近含义的一项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B.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C.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
巩固练习
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D.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C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