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5:47: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八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2.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并能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工具:课本、PPT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展现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中如何呢,结果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2.简介《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譬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走进经典
1.诵读经典,邂逅《关雎》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诵,正音,同时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同时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及含义,学生交流。
(5)学生齐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经典,读懂诗意
(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想想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①学生自述本文故事情节。
②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想。
(2)质疑“求之不得”和“钟鼓之乐”?
(3)理清结构。
3.诵读经典,读出自我
拓展思考一:现代人的爱情是非观。
(1)让学生积极讨论并小组回答。
(2)老师引述历史故事,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3)老师明确观点“发乎情,止于礼”。
拓展思考二:诗歌中的“君子”和“淑女”应怎样理解?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和“淑女”?
(1)让学生积极讨论并小组回答。
(2)老师明确观点
君子:先修身立德后齐家
品德高尚、成熟、独立、有责任心……
淑女:“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成熟、美丽、勤劳、大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三)布置作业:试背全诗
(四)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本堂课教学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