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5:5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规定。
教学重点
了解三只猫,以及第三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主动读书。
2、讨论法: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è) 怅然(chàng)
怂恿(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三、新课教学
(一)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三)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四、课堂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感情。
五、作业布置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文章的主题。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