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C.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之晨①
老 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啾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注】①《狗之晨》是一篇寓人于狗、寓庄于谐的幽默小品,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狗的身上,透视现实社会的世态人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
B.老太太给狗取“大黑”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希望大黑改变胆小怕事的性格。
C.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D.大黑在知道门外的是送信的邮差的前提下,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护主心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了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采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C.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行动上的懒惰。
D.小说以“狗之晨”为题目,“晨”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8.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俏皮、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吸收。请简要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三点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箪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先生A鲁国之士B然不以卫之C褊小D犹步玉趾E而慰F存之G愿H有赐于寡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恒,文中指总是、常常,与成语“持之以恒”的“恒”意思相同。
B.审,文中指知道,与《促织》中“审谛之”的“审”意思不同。
C.祖考,文中指的是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泛指父祖辈的人。
D.屈而无辞,指理亏而无言以对,与成语“理屈词穷”意思相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原因在于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根据名声,而是要根据实际能力,并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而他们的后人,即如今的鲁国和卫国的国君,却不一定圣贤;与此相同,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14.子思向鲁穆公和卫国国君进言时各有何侧重?这表现出子思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
B.第二句中的一个“伴"字,把“身”和“影”联系起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诗句中无一“思"字,却处处蕴含着“思”情。写自己思家,却从家中人说着远行人着笔。
D.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联系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 ,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革命炮火中走来,诗人李季对土地和人民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青年时代,他孤身一人从河南奔赴陕北,踏上革命的道路。那时,身处异乡大地,如何写出当地人 ① 的作品,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李季跑遍了大小村落、沟壑山川,让回荡在风中的民间曲调变成诗歌创作的新鲜血液,把人民大众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融化在自己的灵魂里。就是这样,《王贵与李香香》《卜掌村演义》《凤凰岔历劫记》等一大批回荡着黄土地气息、充盈着劳动者热情的诗作 ② 。在陕北方言和民间曲艺的基础上,李季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与人民同行之路。
谈起这个时期李季的创作风格,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思敬感慨:一位优秀的诗人,不仅要视语言为生命,更要视语言为工具;诗人要改变人们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近乎麻木,从全新的新角度对诗的语言进行审美观照。
新中国成立不久,李季响应党中央号召,穿着一件老羊皮袄,离开了农村和乡土,来到苍茫戈壁上的油田。他写给石油人的诗驱散了荒原上的风沙和寂寞,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无数年轻人手捧着《生活之歌》《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从 ③ 奔赴大西北,甘当中国的石油拓荒者,将青春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李季响应党中央号召,披着一件老羊皮袄,离开了他熟悉的农村和乡土,奔向苍茫戈壁上的油田。”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从表达效果看,修改后的句子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豆,又名马铃薯、洋芋、山药蛋。土豆与稻、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很多人拿土豆来做菜,比如酸辣土豆丝、鱿鱼土豆等等,口感好,营养丰富:是一种 ①的食物。
有些想减肥的人士认为土豆是减肥的“杀手”,其实不然。土豆同大米相比,所产生的热量较低,并且只含有0.1%的脂肪。除此之外, ② 。土豆中所含的钾、维生素C、纤维、抗氧化物质,有利于降血压、降血脂和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 ③ 。新鲜土豆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显著;年轻人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常受青春痘困扰,用新鲜土豆汁涂抹患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熟土豆切片,贴在眼睛上,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
21.下列句子中的“杀手”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杀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据报道:墨西哥警方逮捕的一名黑帮杀手被控曾虐杀4人。
B.朱德庸:谣言是爱情的杀手,谎言则是爱情的帮凶。
C.药食专家:洋葱加酒是膝盖疼的杀手,治一个好一个。
D.张爱玲: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5.材料一: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因果关系错,原文为“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C.“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错,原文为“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D.“核心之一”错,原文为“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选项表述绝对了;
B.“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错,原文为“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选项扩大了范围;
D.“看其出身的高低”错,原文为“‘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属于学习方面的,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由“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由“《论语》记载……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可知,接下来作者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
由“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可知作者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由“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由“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可知材料二论述的是: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由“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可知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6.C 7.D 8.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呕,活该”,幸灾乐祸,心中痛快。 9.①幽默:如,心理描写幽默,“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幽默,“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幽默,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③新奇的叙述视角:本文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老太太是大黑的主人,饮食由老太太提供,大黑对老太太更多是依仗与服从,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
B.“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错误,老太太给狗取名“大黑”,结合“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等分析,从文中老太太对大黑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并非是有所寄托。
D.“可见护主心切”错误。并非是“护主心切”,而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错误。“晨”确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属于曲解臆断。小说着力揭示病态,倾向于批判而非乐观。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四眼倒在底下了,由“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可知,四眼与大黑是好朋友,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体现大黑对四眼的一丝担心。
由“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可知,表现出大黑对四眼的嫉妒。因为大黑也喜欢小花,所以他们成了情敌,此时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出于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大黑幸灾乐祸,心中痛快。因而“呕,活该”体现其幸灾乐祸的心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俏皮与幽默。例如大黑与主人老太太之间,大黑与小板凳狗之间,特别是当大黑被动地卷入大狗之间的那一场战争的时候,就在主客观直接摩擦中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性格幽默。大黑处处要表示出对主人的驯顺。但是到了结尾,他拼命向邮差狂吠,被老太太踢了一脚,他讨好主人的“聪明”立刻变成了愚蠢,他与小板凳狗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小东西”十分看不上眼,傲慢地投以鄙夷的眼光,但是当大狗们跑过来的时候,小板凳噘着嘴儿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色”,而大黑却怕得不敢作声,还深恐小板凳的吠声会为自己招来灾祸。“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战前他还想着要打倒二青,战败黄子,称雄狗的世界,等到他身陷大狗的战阵,立刻就被吓得骨头散了架,战事过去,“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性格与情境的摩擦,在变化中形成强烈对比,语言俏皮,由此生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
讽刺。“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小说中大黑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形象,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想以此唤醒麻木的国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笔调幽默风趣。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新奇的叙述视角。大黑是一条狗,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处理,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作者赋予狗以人的性格,大黑的心理如同当时国人的一般心理,通过一只狗来表现当时中国社会问题和国民精神,这样的处理可以让作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小说的叙事显得新颖奇特。
10.BDG 11.A 12.A 13.(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 14.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
“先生鲁国之士”是判断句,句意完整,B处断句;
“以”的宾语是“卫之褊小”,D处断句;
“犹步玉趾而慰存之”的主语是“先生”,而“愿有赐于寡人也”的主语是“寡人”,G处断句。
故在BDG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总是、常常/恒心。句意: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B.知道/仔细看。句意: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成名)仔细看它。
C.正确。
D.“理屈词穷”,由于理亏而没有话说。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曲解文意,文本一中说的是成孙弋觐见时,鲁穆公趁机向成孙弋求教,而非主动召见他。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远”,远离;“恶”,怎么。
(2)“官之”,给他安排官职;“见”,被;“信”,真实。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的意思是: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可见,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
依据“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而不是凭名声。
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均是直言劝谏,不以取悦君王为目的,注重指出君王的过失,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才能称作忠臣? ”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 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 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15.B 16.①第一句借在他乡驿馆逢佳节,侧面流露思家之情;②第二句以灯前抱膝枯坐、形影相吊这一细节正面写孤独,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③第三、四两句运用“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想象冬至日家人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比喻”错,第二句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运用细节描写,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运用了对写法,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17.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8.①喜闻乐见 ②应运而生 ③五湖四海 19.示例:一位优秀的诗人,不仅要视语言为工具,更要视语言为生命;诗人要改变人们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近乎麻木的心态,从全新的角度对诗的语言进行审美观照。 20.①把原文的“穿着”改成了“披着”,突出了李季的衣着形态,更能表现他“与人民同行”的形象;②加上了“他熟悉的”,更能体现“李季对土地和人民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③把原文的“来到”改成了“奔向”,表现了李季为了事业和“响应党中央号召”的义无反顾。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通过语境分析,此处应是表达李季想创作出当地人喜欢听,乐意看的作品,可以填入“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第二空,根据语境,此处应是表达李季在跑遍大小村落、沟壑山川后,将对大众朴实真挚的情感注入进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自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可以填入“应运而生”。“应运而生”,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
第三空,文中是要表达因为受到李季作品的影响,全国各地的青年奔赴大西北,甘当中国的石油拓荒者,将青春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可以填入“五湖四海”。“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19.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1)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当,应将“不仅要视语言为生命,更要视语言为工具”改为“不仅要视语言为工具,更要视语言为生命”。
(2)成分残缺。“改变”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在“近乎麻木”后面加上“的心态”。
(3)成分赘余。“全新”与“新角度”中“新”语义重复,去掉“新角度”中的“新”字。
故正确表述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不仅要视语言为工具,更要视语言为生命;诗人要改变人们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近乎麻木的心态,从全新的角度对诗的语言进行审美观照。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穿着”一词比较普通,而“披着”一词则是比较具体形象,当地农民一般都是“披着”羊皮袄,这个词突出了他的衣着形态与当地人民的衣着形态是一致的,更能表现他“与人民同行”的形象。
其次,改后的句子加上了“他熟悉的”,联系前文“李季跑遍了大小村落、沟壑山川,让回荡在风中的民间曲调变成诗歌创作的新鲜血液,把人民大众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融化在自己的灵魂里”,从中可以看出李季对人民和这块土地的深厚情感,所以加上了“他熟悉的”,更能体现“李季对土地和人民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最后,原文的“来到”用词过于平淡,无法表达李季为了事业和“响应党中央号召”义无反顾的情态,而“奔向”则更能体现一种主动性,更好的表现了李季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21.A 22.①粮菜兼用型;②土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③土豆还有美容的功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杀手”用的是比喻义,指“使对方惨败的人、事、物”。
A .“杀手”是“为一定利益致人死命的人”,用的是“杀手”的本义;
其他选项中的“杀手”都是比喻义,指“使对方惨败的人、事、物”。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语境可知,本处为总结句,是在说土豆的特点,由“土豆,……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很多人拿土豆来做菜”可知,故本处可填“粮菜兼用型”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依据下文“有利于降血压、降血脂和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可知,本处是在说土豆的药用价值,故本处可填“土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之类的句子;
第三处,依据下文“增白作用十分显著……常受青春痘困扰,用新鲜土豆汁涂抹患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可知,本处是在说土豆的美容价值,故本处可填“土豆还有美容的功效”之类的句子。
23.例文:
负重前行,方得始终
人一出生,身上便有了无形的“大木头”,人们背着大木头前行却各有各的选择:有人选择抛弃;有人为轻松些选择将大木头越削越短;有人则默默无闻,始终负重前行。然而材料告诉我们,只有负重者才可以凭自身力量跨越沟壑。
其实这所谓的“大木头”,就是我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啊!一个人始终将责任放在心上,不断砥砺行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便会用自己超出旁人的能力化解。其他人嫌弃这责任太沉重,便不断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遇到问题时自然只能低头叹息。
曾参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肩负这“任重”方能达到先贤指明的“道远”,压在身上的大木头就仿佛是无形的生活压力,不断地压迫自己,有的人不堪重负,倒下,却没能再站起来;有的人选择忽视逃避,做了一个只会放弃自己的人;能承受住压力并勇敢前行的人是胜者,是令人敬佩的。虽然负重和减重前行的人在前期并没有差别,但到最后,胜利的人是负重者。
日本颓废派作家太宰治在其作品《人间失格》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遗憾。”为什么要遗憾?太宰治的遗憾,是在认清了人之本性和社会现实中的虚假、黑暗与冷淡之后的遗憾,他多次自杀未遂,最终还是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不堪重负,最终只想减重的例子吧。认识到现实残酷的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他不堪重负而死了呢?既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为什么不勇敢承担起自己的重担,而以一死减重呢?对此,对人各有言,我却不置可否。
勾践遭受亡国之痛,却能卧薪尝胆;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古代女将花木兰,迫于家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承担起替父从军的责任,以区区女儿身竟混迹军队中12年,还成为了将军;宋濂担起求学的责任,手冻僵也要继续,一日三餐,只吃两餐,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无慕艳意;司马光家穷,点不起油灯,便凿壁偷光;马丁·路德·金多次受到死亡威胁,几乎在监狱度过半生,却仍然初心不改;海伦·凯勒盲聋哑,却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华章。这些人中,哪一个不是忍辱负重,哪一个不是负重前行,这些人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度过人生呢?
负重前行是给自己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是一种期望,也是一种信仰。不忘初心,负重前行,方得始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由两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 “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
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即要求考生对两组示范性的词有所辨析,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可以分析为何需要负重前行,因懈怠而减轻重量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更好地克服前行中的困难,担起该担的责任。可以联系现实批评那些“躺平”者,“摆烂”者,从而号召广大青年践行曾子的格言,为托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
1.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2.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
3.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