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4:15:40

文档简介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 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 “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 “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 “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 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 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 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 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 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 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4. 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 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 班固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4分)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4分)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②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②当路:当权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运用叠词“寂寂”,既写环境又表心境,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为与故人心意不合而深感惋惜,这是他“欲寻芳草去”的原因。
C.颈联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思归的内容,下启后文诗人最终所做的人生选择。
D.本诗不以华美典雅的辞藻取胜,语言浅明直率,尽显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过程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有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研究发现,情绪和学习成绩可以互相影响。心理学家将一大群人分为几组,分别放置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环境中,让他们学习相同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人们大多会认为(①),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那这个知识点也往往能(②)。而且,由于“心境一致性”的影响,学生如果在考试时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那么会更容易回忆起那些引发自己紧张情绪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说不定能多答对一些题目。而且,中等程度的焦虑也会提升学习效果。因为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部分人在产生“羞愧”这种负性情绪后,学习动力会变得更强。这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
请用规范的符号划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B.通过对比研究,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C.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D.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成长,无论这种经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才能走向成熟,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有独特的价值,都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收获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参 考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C C.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不足以进行剧烈运动,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2. A A.说法绝对,原文是指“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单宁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3. C A.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D.说法绝对,原文“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
4. 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5. 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作者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他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故选B。
8.①第一次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关于枪对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吏椎呼之”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的“固奴”,本句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之”后的B处断开;“奴”是名词,“醉”修饰“骂”,“奴”作“醉骂”的主语,“骂”后的D处应断开;“兢”是“大怒”和“畏”的主语,应在“怒”后的F处断开。故选BDF。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C.“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分析错误,“本纪”只是帝王传记;记述王侯将相的是“世家”。故选C。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错误。原文“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可见是因为受到窦宪的牵连而免官的。故选D。
13.(1)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行……事”,代理……事务;“将”,率领;“虏使”,匈奴使者。)
(2)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教学”,教诲;“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14.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②皇帝看了班固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固定老师的单一学派,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皇帝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多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改撰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官。班固又创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天命,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司马迁追述他们的功德,私下里撰写本纪,编在百王的最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而探寻史料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想效仿呼韩邪单于的旧例,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达私渠海,听到匈奴内乱的消息,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叛乱的阴谋败露后,班固由于受到牵连被第一批论罪罢官。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有一次,洛阳令种兢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种兢的)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对班固的)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把主办这件事的小吏治了罪。
15. B(诗句含义理解有误)
16.①科举不第的落寞。落第后门前“寂寂”,每天独来独往,心中苦闷无处排解。
②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作者深感自己在京无望,意欲离开却又不舍与友人分别。
③回归故园的无奈。面对无人引荐、仕进无望的现实,只得回乡归隐,独守寂寞。
17. (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 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19. 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20.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3分。标错一处扣1分,标对五处得满分)
21. C(原句存在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语病)
22.①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东西;②被学生记牢(4分。每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