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6: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积累(14分)
1.(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间总有许多忘不了的情味:昆明雨中小酒店里木香树密匝匝   的细碎的绿叶和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山坡上跳跳蹦蹦,xuàn    耀着它们遍身金黄色茸毛的小牛犊;穿着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老境tuí    唐的父亲;夜间疲倦时在灯光中piē    见的先生黑瘦的面貌。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浊气 长途跋涉 诚慌诚恐
B.俯瞰 颁发 春寒抖峭 自出心裁
C.序幕 落弟 重峦叠嶂 妙手偶得
D.防御 斟酌 摧枯拉朽 一丝不苟
3.(8分)日月星辰,山水草木,流转到文人的笔下俱是千古名句。请根据提示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诗文名句 出处
西湖美,花草醉人心 (1)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乡野静,秋色传孤寂 (2)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月色朗,清影含闲意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边塞阔,落日动心魄 (4)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山风劲,松柏有本性 (5)   ,终岁常端正。 刘桢《赠从弟》
大鹏徙,扶摇九万里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 李清照《渔家傲》
人已远,乡水送行舟 (7)   ,   。 李白《渡荆门送别》
二、阅读(56分)
4.(3分)中国红军长征,就是革命年代的红色马拉松。重走长征路,能让我们铭记历史
这是同学们绘制的“红军长征路线图”,请你补全A、B、C三处地点。
5.(3分)在制作《红星照耀中国》纪录宣传手册活动中,同学们要评选“最美红星”,请选择相关人物,说明评选理由。
A.毛泽东
B.彭德怀
C.红小鬼
6.(4分)昆虫科学研究所打算举办一场昆虫标本展览,请你从《昆虫记》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昆虫,推荐参加展览
参考:蝉、蟋蟀、隧蜂……
7.(15分)阅读回答问题。
花山记
胡竹峰
①一路徐行,渐近自然,到达花山时,周遭黑黝黝一片。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内心欢喜。
②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靠窗坐定,茶味、夜色与山风,人也欣欣。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彼此相和着。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
③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
④鸟鸣唤醒了客居的人,也唤醒了花山。
⑤循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标、橡树、榉树、三角械、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
⑥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
⑦走得深了,树叶在四周哗动,风吹来深幽的鸟鸣,越发感到清凉。不知时已正午。
⑧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
⑨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
⑩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
一路流连,满眼翠微,一怀温润。
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在花山住过几回,见过春晴,见过夏雨,见过冬意。阴晴风雨,花山无恙。
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202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4分)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下表中的内容。
游踪 所见所闻
到达花山 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①    ②   
③    ④   
回到旅店 雨雾、绿山
(2)(4分)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从修辞的角度)
②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3)(3分)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4分)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花山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花山记》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享你的观点。
8.(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罩,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
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
(1)(2分)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
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
D.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帮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2)(2分)请你为“材料二”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3)(4分)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
9.(15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①,半山嘄②呼,乃余苍头③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④、靿刀⑤、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⑥,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绣惊骇,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武:半步。②嘄(jiào):呼减。③苍头:奴仆。④火燎:火炬。⑤靿(wēng)刀:插在靴简里的短刀。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1)(3分)下列各组加点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多助之至
B.是日 实是欲界之仙都
C.奔而上 负势竞上
D.及知为灵运 至霸上及棘门军
(2)(3分)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括号中分别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并简述理由。
余接声应,①   奔而上,②   扶掖下之。
备选项:A.我 B.奴仆和山僧
(3)(4分)苏轼和张岱两人各自回忆上述赏月之事,分别会露出怎样的表情?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表情:A.[偷笑]B.[流泪]C.[憨笑]D.其他
(4)(5分)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10.(8分)阅读回答问题。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3分)“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5分)细读这首诗,你会发现此诗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三、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你不小心舫碍到别人时,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句真挚的“对不起”,就会化解心结与朋友情好日密,一句真心的“对不起”,就会获得父母加倍的爱。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爱。
这段话唤起了你的什么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故事,可以发表见解。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不得套作,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八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14分)
1.(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间总有许多忘不了的情味:昆明雨中小酒店里木香树密匝匝 zā 的细碎的绿叶和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山坡上跳跳蹦蹦,xuàn  炫 耀着它们遍身金黄色茸毛的小牛犊;穿着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老境tuí  颓 唐的父亲;夜间疲倦时在灯光中piē  瞥 见的先生黑瘦的面貌。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答案:
zā 炫 瞥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浊气 长途跋涉 诚慌诚恐
B.俯瞰 颁发 春寒抖峭 自出心裁
C.序幕 落弟 重峦叠嶂 妙手偶得
D.防御 斟酌 摧枯拉朽 一丝不苟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诚慌诚恐”的“慌”应为“惶”。
B.有误,“春寒抖峭”的“抖”应为“料”。
C.有误,“落弟”的“弟”应为“第”。
D.正确。
故选:D。
3.(8分)日月星辰,山水草木,流转到文人的笔下俱是千古名句。请根据提示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诗文名句 出处
西湖美,花草醉人心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乡野静,秋色传孤寂 (2)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月色朗,清影含闲意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边塞阔,落日动心魄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山风劲,松柏有本性 (5)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刘桢《赠从弟》
大鹏徙,扶摇九万里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 李清照《渔家傲》
人已远,乡水送行舟 (7)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树树皆秋色
(3)庭下如积水空明(注意“庭”的书写)
(4)长河落日圆
(5)冰霜正惨凄(注意“凄”的书写)
(6)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意“蓬”的书写)
(7)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二、阅读(53分)
4.(3分)中国红军长征,就是革命年代的红色马拉松。重走长征路,能让我们铭记历史
这是同学们绘制的“红军长征路线图”,请你补全A、B、C三处地点。
【答案】A:瑞金 B:遵义 C:泸定桥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解答】本题考查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1934年10月,开始了长征。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王明。1935年5月29日。
答案:
A:瑞金 B:遵义
5.(3分)在制作《红星照耀中国》纪录宣传手册活动中,同学们要评选“最美红星”,请选择相关人物,说明评选理由。
A.毛泽东
B.彭德怀
C.红小鬼
【答案】示例一:我选毛泽东为最美红星。毛泽东在师范读书期间,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甚至靠行乞才走完全省,这养成了他极佳的身体素质,为后来组建农协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身上散发的淳朴的农民气息以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觉得他很美。
示例二:我选彭德怀为最美红星。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斯诺正好与彭德怀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斯诺叫道。他像兔子一样蹿了出去,在他们之前到达山顶。由此看出他爽朗、精力过人、喜欢挑战自我。彭德怀的这种个性我觉得很美。
示例三:我选红小鬼为最美红星。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有一次彭德怀,被几个少年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彭德怀告诉他们,这些路条都是自己开的。小鬼们不信。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他们坚守职责,聪明勇敢,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我觉得这些红小鬼很美。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毛泽东:我选毛泽东为最美红星。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记忆力异乎常人。这让我觉得他很美。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又吃苦而劳。他身经百战,而且只是表面的,只有两套制服,不喝酒。很喜欢孩子,把自己的棉衣给小号手。红小鬼:我选红小鬼为最美红星,碰到两个端饭菜的“小鬼”,不理不睬,他俩才有礼貌地回答不用道谢。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勤务兵,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坚定如一,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
示例一:我选毛泽东为最美红星。毛泽东在师范读书期间,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这养成了他极佳的身体素质,他身上散发的淳朴的农民气息以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示例二:我选彭德怀为最美红星。有一天,斯诺正好与彭德怀一起。“冲到顶上去。他像兔子一样蹿了出去。由此看出他爽朗、喜欢挑战自我。
示例三:我选红小鬼为最美红星。在苏区,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有一次彭德怀,要看他的路条。彭德怀告诉他们。小鬼们不信,签了字,才能够继续上路,聪明勇敢。我觉得这些红小鬼很美。
6.(4分)昆虫科学研究所打算举办一场昆虫标本展览,请你从《昆虫记》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昆虫,推荐参加展览
参考:蝉、蟋蟀、隧蜂……
【答案】示例:我选萤火虫。因为通过作者观察研究得知,萤火虫自生下来起,一直到寿终正寝为止,都一直在发光,它的卵在发光,它的幼虫在发光,雌性萤火虫亮着的是华丽的灯,雄性萤火虫保留着幼年时期的那盏已有的小灯。它们这种一直发光发亮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分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书中法布尔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不会选择天然形成的隐蔽场所,有充足阳光的地方,法布尔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反复推理,一步步逼近真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书中行文活泼,常以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本题选择《昆虫记》中提到的昆虫。示例:我选择蟋蟀,蟋蟀聪明而又勤劳能干,不会选择天然形成的隐蔽场所,阳光充足的地方,并且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把洞穴做的又坚固又美观,就像是无数为着城市干净整洁而不断辛勤工作着的环卫工们一般。
答案:
示例:我选萤火虫。因为通过作者观察研究得知,一直到寿终正寝为止,它的卵在发光,雌性萤火虫亮着的是华丽的灯。它们这种一直发光发亮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7.(15分)阅读回答问题。
花山记
胡竹峰
①一路徐行,渐近自然,到达花山时,周遭黑黝黝一片。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内心欢喜。
②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靠窗坐定,茶味、夜色与山风,人也欣欣。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彼此相和着。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
③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
④鸟鸣唤醒了客居的人,也唤醒了花山。
⑤循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标、橡树、榉树、三角械、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
⑥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
⑦走得深了,树叶在四周哗动,风吹来深幽的鸟鸣,越发感到清凉。不知时已正午。
⑧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
⑨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
⑩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
一路流连,满眼翠微,一怀温润。
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在花山住过几回,见过春晴,见过夏雨,见过冬意。阴晴风雨,花山无恙。
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202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下表中的内容。
游踪 所见所闻
到达花山 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① 循石路进山  ② 绿意净水 
③ 深入山中  ④ 佳树,奇石 
回到旅店 雨雾、绿山
(2)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从修辞的角度)
②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3)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花山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花山记》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享你的观点。
【答案】(1)①循石路进山 ②绿意 净水 ③深入山中 ④佳树,奇石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
②“掬”是“捧”的意思,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凸显珍惜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对花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3)①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②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③对近山面居者的羡慕之情。
(4)示例:不同意。游记中有些内容是照片不能替代的,通过游记中的文字,能让人更全面地感受到景物的情韵。文中对声音的描绘,是照片拍摄不到的,如“群鸟未眠,鸣声自山传来,咕咕,唧唧”通过游记,还能把作者游览时的一些感悟,感受传递给我们,增添了景色的魅力,比如文中“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
【分析】本文记叙了游览苏州城西花山的经历,描写了花山的水、树、石等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遁石路进山,青冈栎、榉树、翠柏的绿,青苔的绿”可知,绿意;结合第⑦段“走得深了”可得:深入山中,纤细瘦长,枝叶鲜亮,让山体多了舒缓,遮天蔽日,像隐逸的僧人”和第⑨段“不独树多,满山散落的石头,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奇石。
(2)①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高调”“彼此相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句“群鸟未眠,咕咕。泡了杯碧螺春,茶味,似乎还有花香与新鲜的草木生气飘进室内,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可知,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
②本题考查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句子。“掬”是“捧”的意思,更富有文学意味,结合段中的“干净”“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澄澈”“温润的舒爽”等词语可知。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有蔬笋瓜果风味,第②段“有鸟得意,有鸟得趣,有鸟得宠,有鸟得食,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渐渐地,不知何处,第⑤段“入了绿野婆娑之地,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等句子可知;结合第⑨段“一些石头上凿有字,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一方是‘坠宿’,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忍不住上前摩挲”可得: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雨又造访,山却格外透着绿,此处山以花为名。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可得: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中的赏析。结合文章优于照片之处分析即可,第②段“群鸟未眠,咕咕,叫声越发高调,彼此相和着”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从触觉嗅觉上分析,深吸一口气,内心欢喜”写山林的气息和风味。从作者的感悟,第③段“后半夜飘起雨,如春蚕食桑,清脆如啄木,渐渐地,不知何处,这更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
答案:
(1)①循石路进山 ②绿意 ③深入山中 ,奇石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
②“掬”是“捧”的意思,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表达出作者对花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3)①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②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
(4)示例:不同意。游记中有些内容是照片不能替代的,能让人更全面地感受到景物的情韵,是照片拍摄不到的,鸣声自山传来,唧唧”通过游记,感受传递给我们,比如文中“花山的石头却厚朴,颜色苍茫古旧。
8.(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罩,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
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
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
D.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帮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2)请你为“材料二”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3)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为以5G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二题考查新闻标题拟写,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基于这个变化,行业的运作模式,C项中“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
故选:C。
(2)材料二的内容写疫情期间5G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北京发放口罩,南京远程考试。因此;②3G疫情期间应用广泛。
(3)第一问,由材料三的第②段中“5G会让教育‘大变身’,第③段中“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3G将带来的行业变化有: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5G将让民航业安全更有保障。8G技术还能运用的领域,可使低功率电池续航时间提高10倍以上,随着传输速度的提高。到时候。实现万物互联以后。示例二:到了5G时代,路上的无人汽车会越来越多。
答案:
(1)C
(2)示列:①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 ②8G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3)①行业变化:5G将会将会变革教育体系;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
②运用领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
9.(15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①,半山嘄②呼,乃余苍头③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④、靿刀⑤、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⑥,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绣惊骇,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武:半步。②嘄(jiào):呼减。③苍头:奴仆。④火燎:火炬。⑤靿(wēng)刀:插在靴简里的短刀。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1)下列各组加点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多助之至
B.是日 实是欲界之仙都
C.奔而上 负势竞上
D.及知为灵运 至霸上及棘门军
(2)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括号中分别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并简述理由。
余接声应,① B 奔而上,② A 扶掖下之。
备选项:A.我 B.奴仆和山僧
(3)苏轼和张岱两人各自回忆上述赏月之事,分别会露出怎样的表情?请选择并阐释理由。
表情:A.[偷笑]B.[流泪]C.[憨笑]D.其他
(4)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答案】(1)C
(2)①B ②A
理由:结合前文意思可知是仆人和山中僧人以为“我们”遭遇老虎,所以带着火把、木棍等沿着山路向上叫喊,“我”听见并回应,所以应该是“奴仆和山僧”跑上来,搀扶着“我们”下山。
(3)示例:苏轼会露出C.憨笑的表情。苏轼被贬黄州,和友人夜赏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澄澈透明,一扫被贬的不快,显示出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张岱会流露出A.偷笑的表情。张岱和友人赏月晚归,导致仆人和僧人持火把来找,这一幕却被人认为是山贼过境,“吾辈匿笑不之语”可见张岱回忆这次赏月会露出偷笑的表情。
(4)不可以。苏轼笔下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但郁郁不得志人,包含悲凉的情感。张岱也具有闲情雅致,但他更多表现出的是对故国的追恋之情,与苏轼笔下的“闲人”有不同之处。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这天,正是农历十五,太阳下山月亮就出来了,山中的草木都发出怪异的光色,不觉让人害怕。月色很亮道路也清晰,大家互相扶持着下山。没走多远,半山有人叫喊,原来是余苍头(苍头:佣人)和七八个山僧,手持火把、短刀、木棍,以为我们遇到老虎迷失了道路,沿看山路叫喊。我回应,他们跑上来,驾扶着我们下了山。第二天,山那边有人传言:“昨晚半夜,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个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暗笑没有回答。从前谢灵运进山游玩,跟随的人有数百,太守大惊,以为是山贼,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我们那天晚上没有被让当作山贼绑起来送到太守那里,也算幸运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到/极致、几点;
B.代词,这/动词,是;
C.相同,动词;
D.等到/至、到;
故选:C。
(2)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这里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持火燎、刀,疑余辈遇虎失路,因此当“我”听到呼喊回应之后,因此①处应该是奴仆和山僧跑上来;
根据“扶掖下之”能够看出是搀扶着下山,根据地位高低应该是奴仆和山僧搀扶着我们,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的理解。苏轼在回忆赏月之事时,赏月时既有贬谪的悲凉,还有赏月的欣喜与同友人漫步的悠闲,但是仍旧有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因此苏轼的表情应该是C。
张岱在回忆赏月之事时,想到自己同友人赏月,竟然被不知情的人认为是山贼过境,作者再联想到谢灵运曾经也被太守误解,通过“吾辈匿笑不之语”就能够看出。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苏轼之所以称自己为“闲人”,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既表达了自己夜半赏月的闲情雅致。张岱生于明末清初,他隐迹山居,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张岱虽为“闲人”,自己不得已而隐居山间做起了“闲人”,同时也暗含了对于故国的追思,二者的情感并不相同。
答案:
(1)C
(2)①B ②A
理由:结合前文意思可知是仆人和山中僧人以为“我们”遭遇老虎,所以带着火把,“我”听见并回应,搀扶着“我们”下山。
(3)示例:苏轼会露出C.憨笑的表情。苏轼被贬黄州,“庭下如积水空明、荇交横,月色澄澈透明,显示出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张岱和友人赏月晚归,这一幕却被人认为是山贼过境。
(4)不可以。苏轼笔下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包含悲凉的情感,但他更多表现出的是对故国的追恋之情。
10.(5分)阅读回答问题。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细读这首诗,你会发现此诗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凉”字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分析】《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因为江上有风雨,让人感觉寒冷;因为友人远走,想到此处,此是其二。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这两句是虚拟,梦中听猿。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据此句子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1)“凉”字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扩大了意境。
参考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
三、作文(50分)
11.(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你不小心舫碍到别人时,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一句真挚的“对不起”,就会化解心结与朋友情好日密,一句真心的“对不起”,就会获得父母加倍的爱。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爱。
这段话唤起了你的什么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故事,可以发表见解。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不得套作,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关键信息是“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是倾诉的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对象,也就是说,要向谁说声“对不起”。这个人可以是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接着大家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要对他说“对不起”呢?肯定是你自己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总而言之,同学们下笔前务必要结合生活实际,不仅要找出倾诉的对象,还要明确倾诉的原因,写成一篇记叙文。从内容上看,本次写作训练侧重于记事,并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行文时,开篇可交代自己的悔意,再追述过去,通过一两件事来写自己“为什么要说声对不起”。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水污染、空气污染、砍伐树木等行为已威胁到人类的未来。对此,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先罗列被污染或被破坏的现象,再以“人类”的口吻来道歉,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不管选择什么写作角度,都要将“对不起”一词贯串文章的始终,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若不想集中记叙一件事,也可将几件事罗列出来,分别作简单陈述,集中反映自己“对不起”的心情。
【解答】
很想说声对不起“对不起”
小学的生活转瞬即逝,在这短短的六年中,也不免有些遗憾,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向善良淳朴的二胖真诚道一声歉。
还记得,那是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班主任走了进来。
顿时,同学们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就把脸转了过去,班主任对我们说:“他将成为我们的新同学,大家一块儿来欢迎他,他来到我们班。
因为他很胖,所以大家都叫他“二胖”,可我和几个同学就是看不起他。有一次,我们连声拒绝:“走开!穿的这么破!”可能是这句话深深地伤了他的心吧,他不再活泼开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二胖的生活很艰苦,妈妈随之改嫁。前不久,现在只能躺在床上,可我非但没帮助他,这让我感到非常后悔。
从那以后,二胖就再也没来上学。二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班,我连声“对不起”都没跟他说,我的一举一动曾伤害过他,无论怎样。
二胖,我真的好想对你说一声“对不起”,就请接受我这份真诚的道歉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