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分类汇编】考点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如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 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 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 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 支持一二 九学生运动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 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 “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3.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4.如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5.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 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6.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 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7.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8.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0.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11.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2.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 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 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 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 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13.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14.《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5.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16.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 国民革命的发展 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 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8.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 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 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 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 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19.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 国民革命的发展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 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20.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 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 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 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21.下表为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此表可知,当时( )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 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 民族工业规模日渐萎缩
C. 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22.如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 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 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23.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如表近代中国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以看出( )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 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 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24.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此后,中国共产党( )
A.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25.如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6.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 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 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 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27.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成立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29.如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 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 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 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30.琼崖土地革命时期,有歌谣“火烧红白契,百姓喜分田,老爷眼白白,侬仔笑开颜”,可见当时的情景。1933年初,琼崖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革命进入了异常艰难时期。1937年7月,琼崖革命根据地与上级党委和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决定这一革命进程的关键是( )
A. 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地斗争 B. 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C. 险要地形利于革命力量保存 D. 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
31.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32.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3.【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表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 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而为各方面所极力要求实现完成者,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以前表现于生活各方面的专制主义和大某某主义,到了现在都为德读克拉西所战败了。……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底政治,愈可证明德谟克拉西有重大的势力。无论什么贵族,什么军阀,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
后德谟克拉西而起者,为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Ergates 在希腊语为“工人”(Worker)之意,故伊尔革图克拉西可译为“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而却无新字以表章之,故政冶学者创 Ergatocracy 一语以为表章此新理想、新制度之用。……将来到了基础确立的时候,除去少数幼稚、老休、残疾者外,其余皆是作事的工人,各尽所能以做工,各取所需以营生,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
——摘自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的观点。
(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李大钊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后学生进行了游行示威被捕,符合材料中的信息,该传单上的内容是为了劝告军人警察同仇敌忾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
材料表格中的信息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关,而日本是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A项错误;
“济南惨案”是日本为阻止英美势力向北发展,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侵占济南,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一二 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需要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相关史实,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和商人的爱国行为表现相关知识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都是爱国的表现,故D项正确。商人不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材料未体现,天津也不是五四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可知,体现的是群众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项正确。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存在着改良和革命两种主流观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的说法,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主要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分析材料主旨解答。题干中创刊宣言:少年的社会——进步的社会,强调社会改造;社会的少年——有情感的少年,强调人的解放,联系题干时间“1919年12月”可知,该宣言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精神的影响,强调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B项正确;互助协作是该刊物提出的方法,并没有提到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宣传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和后期,人们对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从而使以宣传“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古今中外的事物判断有了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故D项正确。“由此引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得以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而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结合题干材料背景解答。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力者治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这反映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A项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
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项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把握。
9.【答案】C
【解析】“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表明这场争论对社会主义、劳农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排除;
欧美的社会制度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
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而社会革命发生在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中国也是一个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无产阶级并没有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
材料中“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并不是说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
材料中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条件来分析。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需要结合中共一大的内容分析材料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项正确。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考生需要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革命运动来回答。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表明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组织方法不好,需改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表明孙中山认为俄国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俄国的方法,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
苏俄革命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而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项错误;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放弃”说法错误,B项错误;
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解题的关键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14.【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出现失误以后得出的教训,没有体现出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迅速增长。
B中共成立以后,组织领导工人进行运动,在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但结果遭到了反动力量的镇压,中共认识到中国反动力量异常强大,所以必须要建立统一战线。材料体现的正是这一认识的变化特点。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应该是在30年代。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以看出是在对当时中国国情正确的分析基础之上做出的决策,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经验的总结,B错误;
材料看不出要促进经济的发展,C错误;
中共三大是1923年召开的,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没有发生重大变化,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三大的召开,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三大的召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题干中“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可以得出,演讲号召青年反列强和军阀,体现了国民大革命的目标,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题干中“从孙中山逝世谈起”,孙中山是1925年去世的,B项错误;
土地革命时期北洋军阀基本被推翻,题干中强调要反对军阀,与题干不符,C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成立于1924年,孙中山是1925年去世,D项错误。
故选:A。
本试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运动,重点掌握国民大革命取得成果的原因。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中国正在进行国民大革命,此时的“工农阶级”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始于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C项;1926年发动的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中共产党员在海南创办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涉及栽培、染织、雕刻等适合地区发展的课程,又涉及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理论,唤醒民众的课程。因此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扶助农工,唤醒民众。故D项正确。
ABC.“立农务本,学以致用”“实业救国,富裕海岛”“普及教育,发达文化”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活动的目的,故排除ABC项。
19.【答案】B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南方其他省份的农民运动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只可能是由于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导致的结果,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农民运动的形势图,所以和辛亥革命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应该要涉及到江西,而材料中江西不是农民运动的最核心地区,故排除C项;
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期,湖南湖北主要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农民运动几乎没有发展起来,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图表用排除法解答。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金融资本虽然上升,但其体制制度如何无法反映,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三种资本的发展态势,如果从工、商业的关系来看产业结构,其比例是渐趋均衡而非失衡,故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31—1934年间,每年的铁砂生产,主要用于出口,铁砂是工业原料,而作为工业产品的钢铁,对比钢铁消费量和钢铁输入量可知,主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时中国还没大规模生产钢铁的能力,说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D项正确。
本题并未体现钢铁的消费量和铁砂生产量究竟是出自民族工业,还是外国企业,故A、B项错误;
对比1931—1934年间的铁砂产量,可以看到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国民政府的政策有一定成效,所以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22.【答案】B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一直占有重要份额,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B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因此A项错误。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因此C项错误。
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内局势而非国际局势,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本题以饼状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理解。
23.【答案】A
【解析】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更加数量丰富、种类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192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对比190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向前变迁,A项正确。
材料中的展品种类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
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
博览会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B项正确。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A项错误;当时中共中央特别是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红军转移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需要学生掌握国民革命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以及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方针的提出。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材料有用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土地革命时期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并在江西建立了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正确。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全面抗战时期的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故ACD均不符合。
故选:B。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江西”“红军胜利万岁”。
本题主要通过土地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可知,由于近代报刊业发展的滞后,农村和小城市、小市镇消息不灵通,见闻比较狭隘,因此要通过宣传来动员民众参加革命,故材料强调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C项正确。
材料不仅仅是强调农村,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强调群众斗争没有热情,而是强调由于报刊业发展滞后导致人们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排除B项;
材料并非强调群众的文化水平低,而是消息不灵通,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其中④是瑞金,因此D项正确。①在湖北境内,故排除A项;②是在广西境内,故排除B项;③是井冈山地区,故排除C项。
故选:D。
28.【答案】A
【解析】“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表明毛泽东想要团结千百万群众,发展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故A正确。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B错误;C材料未涉及,排除;全面抗战是在1937年,故D错误。
本题考查毛泽东的思想。
29.【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就人民军队的纪律、争取少数民族、开展地方工作、游击战争、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专门发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故B项正确。
中共中央就具体工作下发相关文件,不能集中说明革命中心转移的完成,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文件并未集中体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结合”,故C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早在1927年时就已经破裂,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党的政策之一——群众路线。
30.【答案】A
【解析】在革命的艰难时期,琼崖根据地的领导人依然领导人民坚持斗争,最终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这是琼崖革命进程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A项正确。
共产国际并不能直接指导琼崖革命根据地的行动,排除B项;
地形因素、华侨支持等是客观原因,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特征来分析。
3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过程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揭开序幕;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
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1930年,A项错误;
中共“七大”是1945年,当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游击战之后,B项错误。
遵义会议是1935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是1938年,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解题关键在于对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准确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侧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答案】B
【解析】1935年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故选择B项。A在江西,C在西藏,D在甘肃,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借具体的历史知识——遵义会议地理位置,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
33.【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2)原因:
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
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考生需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两小问。
(1)注意三次运动的比较,注意特点,特别是注意从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来回答。
(2)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去思考,主要从政治背景、经济阶级、思想文化、政党组织领导等角度分析。
34.【答案】【小题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
【小题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
【解析】1.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分析归纳表格中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
2.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需结合中共“一大”召开的背景来解答。
35.【答案】(1)民主是当时世界影响最大的潮流,对中国近代政治影响重大;“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俄国劳农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新的民主制度;阶级消灭之后,真正的“工人政治”得以实现。
(2)示例:
民主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获得成功。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帝制,最终失败。这些都体现了民主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
(1)据材料“现世界有种最大的潮流……就是‘德谟克拉西’(民主)”可知,民主是当时世界影响最大的潮流;据材料“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的政治”,“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可知,民主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材料“‘工人政治’,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德谟克拉西”、“在俄国劳农政府成立以后,制度与理想全为新创”可知,“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俄国劳农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新的民主制度;据材料“阶级全然消灭,真正的伊尔革图克拉西,乃得实现”可知,阶级消灭之后,真正的“工人政治”得以实现。
(2)据材料“再看中国近十余年来的政治”,“凡是附和德谟克拉西的,都一时得了势力”,“凡是反抗德谟克拉西的,都必终归失败或灭亡”可知,民主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可结合所学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获得成功。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帝制,最终失败。这些都体现了民主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也可选择李大钊的其他两个观点,“工人政治”是新型的民主,俄国劳农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新的民主制度,或者阶级消灭之后,真正的“工人政治”得以实现。在论证这两个观点时,主要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史实,尤其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证。
第2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