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秋高二年级九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9 月 26 日 16:40——17:55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 1 为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是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重要代
表。彩陶在当时大范围的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 该彩陶可反映当时
A. 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B. 生产力有一定的进步
C. 彩绘技术领先世界
D. 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图 1
2.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
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D.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侍中组成“中朝”,成为实际上的中
央决策机关。魏晋时期,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皇权的旁落 C. 行政效率的降低 D. 相权的转移
4.《新唐书.地理志>指出“唐兴,初未暇于四夷。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著及蛮夷稍稍内属.....虽贡赋版
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令式:章程)”。这表明唐朝
A.实行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开创了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先例
C. 对边疆地区实现了直接的管辖 D. 是中国古代疆域范围最为广阔的王朝
5.“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
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
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6. 1922 年 8 月,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会晤中,孙中山代表国民党热情地表示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加入,
并称这是给国民党输送“新鲜血液”、拯救国民党的一次机会。他还请马林和陈独秀拟定了改组国民党的
具体方案。这次会晤预示着
A. 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剧变 B. 孙中山领导的倒袁运动受挫
第1页,共4页
{#{QQABLQQAggCAABBAAAhCQwEQCkGQkBECACoGgBAEMAAAwQFABAA=}#}
C. 国民党确定了联俄政策 D. 中共实现和国民党联合革命
7. 读下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894-1911 1911-1920 1920-1936 1936-1948
年平均增长率 6.26% 4.24% 3.06% -3.28%
1894-1948 年商业资本平均增长率
A. 经济形势受到国内外局势综合影响 B. 增长率持续走低源于西方对华政策
C. 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处于发展之中 D.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8.图 2、图 3是新中国建立后两个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分布变化反映出我国工业建
设是为了
图 2 50 年代的新建工业布局 图 3 60、70 年代的新建工业布局
A. 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 B.突出工业化的中心地位
C. 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D.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要突出“随势”“顺势”,更要“谋势”
“塑势”。转变运筹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策略,先把同俄罗斯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外交“阵地”巩固好,再去
处理中美关系等重点问题。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A.积极发挥外交领域的战略主动性 B.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10.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机制来助力乡,村振
兴战略的实施。2018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三治结合”的政
策措施.即“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这些政策意在
A. 扩大乡村基层自治权力 B. 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C. 增强广大村民法律意识 D.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11. 1906 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 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
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这处遗
址是
A. 马丘比丘城遗址 B. 大津巴布韦遗址 C. 特诺奇蒂特兰遗址 D. 卡舍尔城堡遗址
12. 中世纪的欧洲,不少城市倾向于组成联盟或同盟,其中最主要的是波罗的海周边贸易城市建立的汉萨
同盟,旨在保护它们在欧洲东部和西北部的贸易。这些同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
第2页,共4页
{#{QQABLQQAggCAABBAAAhCQwEQCkGQkBECACoGgBAEMAAAwQFABAA=}#}
A. 各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B. 联合反对封建贵族的压迫
C. 王权无力为城市提供强力保护 D. 共同加强公共事务的管理
13. 茶、可可、咖啡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其中可可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从 16 世纪开始,可可从
南美洲逐渐外传至非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赤道南北纬 10°以内较
为狭窄的地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可可全球传播动因的是
A. 可可是含有咖啡因的提神饮料 B. 殖民地生产推动可可的大众化
C. 欧洲的需求推动可可的大规模传播 D. 可可的栽种受气候环境制约小
14.1897 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
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
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A. 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 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 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
15. 如图 4 为 1913—1926 年俄国(苏联)农业指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图 4
A. 农业发展助推工业化建设 B. 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 计划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 D. 分配政策调整有利于经济恢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5 分。
16、【古代文明交流与扩张】(15 分)
材料一 古希腊 3/4 的国土是山地,仅在崎岖山崖间有少量耕地,遭遇人口增加或自然灾害时,唯一的
出路就是外出。他们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
边地区殖民。无以为生的平民、寻求财富的工商业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都是殖民的主体。
在 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星星点点的众多城邦国家。柏拉图曾说:“我们
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摘编自崔艳华《浅谈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
材料二 在大流士时代,波斯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 517年)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成为古
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面对辽阔疆域,大流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帝国划分为
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并直接向他汇报;军事上划分为五大军区,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行省总督不
管军事;在中央建立以国王办公厅为首的庞大管理机构,一切政令由中央发往各行省。大流士还让被征
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制定法律时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与文化采取宽容态度、
完成了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 ——摘编自任宪宝《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向外扩展的原因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流士改革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代文明扩张的认识。
第3页,共4页
{#{QQABLQQAggCAABBAAAhCQwEQCkGQkBECACoGgBAEMAAAwQFABAA=}#}
(7分)
17、【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文化发展】
材料一 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早已在酝酿中,孕育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遭
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殖民地人民在同一领域、同一环境内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和同化,
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普遍高涨。……18世纪中叶
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
泛传诵。到 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是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它必然会
在殖民地不断发展,决非任何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所能压抑和扼杀的。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
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
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
灵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跟上现代化的趋势,在印度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结合所学,谈谈应该如何看待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6分)
18、【两次工业革命】(14 分)
材料一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
明,极少是科学家做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 1870 年后,科学家
开始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
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
坊。
——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的整合与裂变。发生于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统治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较长时间里保
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优势之后,才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摧毁一
切封建堡垒,踢开一切封建羁绊,组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世界整合。工业革命为人类指明了走向工业社
会的目标,造成了人类相互依赖的物质基础,但也造成了工业化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抗;工业革命给人
类带来先进和富饶工业社会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大裂变;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格局,确立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但也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必然在这种对抗和裂变中
发展并逐渐融合,走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
——摘编自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各自“革命”的内涵予以简要说明。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整合”与“裂变”的表现。(6分)
19、【毁灭与新生】(12 分)
有位学者在总结 20 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 20 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
晰。)
第4页,共4页
{#{QQABLQQAggCAABBAAAhCQwEQCkGQkBECACoGgBAEMAAAwQFABAA=}#}2023年秋高二年级九月考历史答案
选择题。
1—5 BDDAB 6—10 AACAD 11-15 BCDDD
非选择题
16、(1)原因:多山少平原,资源少;组织能力强、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工商业的发展;政治斗争
的产物。(任答两点即可,4分)
特点:以移民方式向周边殖民扩展;沿海岸线呈点线状分布;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独立于母邦。(任答两点即可,4分)
(2)措施:实行行省制;分设军区,与行省相互制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央官僚体系;尊重被征服地区
的习俗;加强与被征服地区的联系。(任答两点即可,4分)
认识:古代文明的扩张,给被征服的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灾难,但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3分)
17、(1)原因:欧洲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拉美人民联系加强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增长;拉美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任答四点给8分)
(2)特色: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分)
认识:要努力维护民族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任答两点给4分,言之有理即可适当给分)
18、(1)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4分)
内涵: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和动力机器的变化(或者交通和通讯的革命、材料革命、重工业占主导等)(4分)
(2)整合: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
裂变: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尖锐;工业革命促成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抗。(任答2点得4分。)
19、(12分)[参考示例1]
论题: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论述:由于共同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消失,加上美苏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以冷战形式展开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两大阵营发生分化,两极格局发生动摇,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进。1990年前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试图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随着经济崛起试图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俄罗斯军事力量依然强大,中国也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总之,20世纪是两极格局形成、动摇与瓦解的时代,也是多极化趋势日渐发展的时代。
[参考示例2]
论题:经济大危机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
论述: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竟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混乱。为规划战后世界金融秩序,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黄金储备,主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1944年7月,美、英、法、中等44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了战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总之,20世纪是世界经济金融出现严重混乱后重建金融秩序的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