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艺术世界。老舍作品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作品就是《茶馆》。
三、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矛盾冲突一——常四爷与二德子的矛盾冲突。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第二部分:矛盾冲突二——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预示着大革命即将爆发。
第三部分:矛盾冲突三——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表示担忧。这一部分其实是写洋货冲击与清政府无能之间的矛盾。
第四部分:矛盾冲突四——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这揭示了穷人与富人在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情感对立。
第五部分:矛盾冲突五——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谦卑求情。这其实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之间的矛盾。
第六部分:矛盾冲突六——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想要实业救国。这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富有正义感的民众之间的矛盾。
第七部分:矛盾冲突七——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这揭示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民众对维新变革或不了解、或反对的社会现实。
四、全文分析
【任务一:把握戏剧冲突】
1.既然秦仲义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明确:
二人是在救国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上有分歧,思想矛盾。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在常四爷的眼中,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却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
2.请谈一谈秦仲义与庞太监的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明确:
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仲义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仲义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真是改了”。
3.“秦庞斗嘴”让一直噤若寒蝉的茶客忍不住谈起国事来,在“茶客议论”的四人对话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呢?
明确:
这里的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之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任务二:赏析人物形象】
4.面对二德子的无端挑衅,常四爷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
面对打群架的煞有介事和打手的耀武扬威,常四爷不屑一顾地加以嘲讽二德子等人不务正业、欺内惧外的奴才嘴脸。反映了当时面对洋人势力的入侵,国内却一盘散沙的社会现状,也说明常四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慨以及官府不闻不问态度的批判。
5.面对乡下卖儿卖女的惨状,常四爷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对贫苦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但又深为困惑,对说媒拉纤人的痛恨,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没想到帝国主义的迫害和清政府的腐败竟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任务三:鉴赏戏剧语言】
6.如何理解马五爷“我还有事,再见”的含意。
明确:
①划清界限,表面客气实则趾高气扬,充分显示出假洋鬼子神气十足的傲慢劲。
②说再见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借用从洋人那学来的虚伪的习惯用语,以壮声威。
7.“秦庞斗嘴”的语言尤为精彩,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试分析这段对话,读出每句话的弦外之音。
(1)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明确:
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2)“天下太平了”“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明确:
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爽,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
(3)我早就知道!
明确:
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意即你不用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吃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有点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
(4)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明确:
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意即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
8.作者为何在第一幕结尾处加上一句“将!你完啦!”?
明确:
这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也达到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