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的一首诗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里,复返自然后的作品,充满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2.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导入语: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 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任务一:诵读小序,把握“归”意
诵读诗前小序并思考:(1)陶渊明从 (职位)归去到 (地点),他于 (时间)因 (原因)而归去。
学生活动:①朗读诗前小序部分,主要采用自由地读、个性化地读、结合注释读、全班齐读、带着问题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②解释小序中的重点字词并疏通文意;③学生根据问题,完成填空,交流回答。
明确:(1)陶渊明从彭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其时陶渊明41岁时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归去。(2)小序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的缘由和辞官的原因,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3)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尤其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任务二:赏析画面,体悟情感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一二两段文意,思考:(1)这两段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
学生活动:①解释字词,疏通一二段文意,概括两幅图景并体悟作者的情感;②交流讨论第2个问题,首先找出自己关注场景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拍摄画面、特写镜头以及要表达的情感等。
明确:(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归家图”,写了作者人生中的重大选择——辞官归家。其中又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强烈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反思;第二层,中间六句表达深深的后悔之意以及觉悟后毅然回归的欣慰;第三层,最后四句通过描写轻松愉快的情景来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2)示例:“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主人公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还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尤其是具有情味的妻子,看似没出来,但从“有酒盈樽”可以看出她比谁都盛情。//这种温馨温暖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结: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未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以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第二段由归途之乐移到抵家之乐,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往返的景色,展现出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从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他从想象中的热闹欢愉很快地转向独处、独游、独思、独悟,是不是意味着作者的心灵彻底封闭起来了呢?希望同学们自主阅读第3、4两段,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
1.预习课文3、4两段,完成第2课时学案挖空部分。
2.阅读《优化设计》80-81页两篇文章的阅读,并圈点勾画出好词好句。
3.早读背诵《归去来兮辞》前两段,大声朗读后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