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共61张PPT)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第一课时课件(共61张PPT)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2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同 步 教 学 课 件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01
体会诗歌描写的意象和蕴含的哲思。
02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03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一课时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月夜
沈尹默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
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
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语
言质朴,倾向写实和白描,含有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作者简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20世纪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背景简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新 诗
概 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 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 点
形式新
语言新
观念新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文体简介
欣赏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感受意蕴。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诗歌
一、二句均为七字,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常规。
朗读指导
liyongqiang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呼呼”“明明”两个叠音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叹语气。“呼呼的”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明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这两句别出新意。“顶高的树”反衬了“我”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却没有靠着”强调“我”独立地站着。虚词“着”收束着四个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整体感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2.《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 象 象 征 意 义
霜风、月光
顶高的树
“我”
萧森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研读诗歌
liyongqiang
李永强
3.从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后两句诗写“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毫无孤独之感,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一个个性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4.“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合作探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本诗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歌主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
顶高的树
交代环境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
家。他前期的诗歌多带有象征主义式的迷
蒙和幻灭,充满了徘徊和忧郁的情绪,后
期则较为明朗。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戴望舒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背景简介
欣赏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情感。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朗读诗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寂寞”既是诗人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时间之长
路途之远
这是写实,更隐指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祭奠的诚挚。
为什么不说“墓畔”?
蕴藏着诗人痛惜友人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感情。
整体感知
① 暗含“萧红”之名;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1.“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②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欣赏;
③红色的山茶,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
④红山茶映照了悼者心情的庄严和沉重。
研读诗歌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隐喻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写“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3.这首诗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伤悼之情
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惋惜之情
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是自言自语,又是在寂寞地倾诉。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4.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诗歌主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萧红墓畔口占
“我”
六小时长途
“你”
卧听着海涛闲话
放红山茶
等待着
寂寞
意味深长
长夜漫漫
深切悼念期盼坚守
板书设计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二课时
断章
风雨吟
统一
断章
卞之琳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
诗人、翻译家。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
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
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
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背景简介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欣赏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情感。
朗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研读诗歌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主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1.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窗子

明月
别人
楼上看风景的人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2.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诗歌主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断章

装饰
桥上:

楼上:
看风景人
明月

风景

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互相依存普遍联系
板书设计
风雨吟
芦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
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
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
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背景简介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朗读诗歌
欣赏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情感。
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暴风骤雨席卷大地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描绘出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研读诗歌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雨中大地景象
比喻
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
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将风雨中的茫茫“郊原”比作 ;
起伏动荡的大海
将“房舍”比作 。
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1.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年轻”一方面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另一方面会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2.《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3.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我”展现了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诗歌主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研读诗歌
统一
聂鲁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
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
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
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副面孔。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读来让人心中狂潮涌动。同时,他也是爱情温柔的歌者,细腻的情诗如同天籁之音,优美动人,情感隽永悠长。而这首《统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背景简介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朗读诗歌
欣赏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情感。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
所有的花与一片花
所有的树与一棵树
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2.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意象


果实
树木
大地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3.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
研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4.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合作探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这首诗借“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诗歌主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统一
叶一片
统一性和谐美
花一朵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繁多是个谎言 (果)
统一性本质(因)
由表及里
板书设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分类 典型代表 蕴含感情
送别类意象
杨柳、长亭、酒、古道、舟船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
(投)笔、长城、马、羌笛、烽烟
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对和平的向往。
思乡类意象
愁苦类意象
战争类意象
抒怀类意象
月亮、鸿雁、落叶、雨、梦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夕阳
表达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气氛。
松柏、竹子、梅花、兰花、冰雪
托物言志,表高洁品行。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