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二、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描写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热爱。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整体感知】
第三节:介绍边城社会环境及端午节风俗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展示出一个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的边城。眼前的端午节引出了对过去两年端午节的回忆。
第四节: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与翠翠进城,翠翠偶遇傩送,两人由误会生出情愫。
第五节:由近两年的中秋、新年和十五都让翠翠觉得平淡无奇,引出下文,补叙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认识了天保兄弟俩的父亲顺顺,祖父试探翠翠对天保的心意,祖孙俩有了小隔阂。
第六节:祖父坚持不收渡船人的钱,遇到迎婚送亲的喜轿,两人回忆起之前与天保和傩送相识的情景,各生感慨。
【任务二:文本分析】
1.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是哪一个节日 写了几次 每一次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
端午节。三次(三次端午节的赛龙舟)。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埋下爱情的种子。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天保心仪翠翠。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2.小说为什么把赛龙舟当作主要事件来写
明确: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
3.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情节。
明确:
第三章: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的人们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竞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五章:追述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任务三: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故事情节,分析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明确:
翠翠是一个单纯天真、聪明可爱、温柔漂亮、含蓄矜持、情窦初开、对祖父充满信任和依恋的女孩。翠翠是美的化身。
①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②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 ”翠翠说:“怎么不敢 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这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③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④“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等说明翠翠含蓄矜持,情窦初开。
⑤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爷爷是一个疼爱孙女,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纯朴厚道、工作尽职,重义轻利,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性格倔强的老人,爷爷是传统美德的代表。
①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说明爷爷对翠翠生活上无比关爱,婚事上用心良苦,体现了爷爷的慈爱可亲。
②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且说:“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说明爷爷体贴他人。
③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说明爷爷豪爽热情。
④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份情。说明爷爷纯朴厚道、重义轻利。
3.节选部分,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文章读来有强烈的吸引力,且浑然一体,原因是什么
明确:
情节安排上前后照应。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安排情节,但在叙述中前设伏笔,后置照应,使故事情节衔接自然,连贯流畅。如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了伏笔;第四章则具体描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发生的事情;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写爷爷和翠翠的谈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
4.作为一篇小说,这篇文章读来和传统小说韵味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做了理想化的描写。语言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以诗与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5.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观点一:《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观点二:《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