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15: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度惠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考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一、单选题
1.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要素 内容
A 上书人身份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B 上书人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清政府态度 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D 该事件背景 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
A.A B.B C.C D.D
2.《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3.1945年10月,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
①各国主权平等②各国都可在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
③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④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不得以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4.7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2亿元,增长1400余倍,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藏地区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
A.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5.下表是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村代表和县议员的统计。其中,地主、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这说明边区政府
阶级构成 在村代表中比例 在县议员中比例
工人和贫农 49.2% 35.5%
中农 37.9% 51.6%
地主、富农、商人 12.9% 12.9%
A.民主的渐进性 B.领导权产生变化 C.民主的广泛性 D.阶级斗争的迫切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加强了中央集权 B.后者实现了地域分封
C.二者都适应了统治需要 D.二者都突出了血缘关系
7.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
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残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确保分封世袭 C.建立平等社会 D.强化社会等级
9.某同学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下面示意图。与甲、乙相关的史实是
①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
②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
③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④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有名无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时期 地区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11.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其考试规则和选拔极为严格,除考儒家经典,还要考“时务策”,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这一做法( )
A.打破了士族政治 B.首创了郡县制度
C.有利于基层治理 D.克服了科举弊端
12.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掀起了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13.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表述错误的是
A.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唐高祖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C.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14.参与费城制宪会议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这一言论主要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A.州政府自治 B.国会权力至上 C.分权与制衡 D.总统统而不治
15.恩格斯在介绍欧洲法制传统时说:“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在此强调的是,中世纪的欧洲
A.司法深受神学的影响 B.宗教传播借重于王权
C.继承了罗马法的体系 D.基层社会的自治性强
16.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4小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材料三 《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将政治妥协界定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
——摘编自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并指出德国统一的积极影响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是如何体现“政治妥协”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材料二 革命中的法国群众经常性地处在一种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感情冲动之中……使政治斗争演变为被感情而非理智所左右,形成一种各派之间无休止争斗的所谓内战式政治风波。……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这股巨大政治感情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从大革命结束后到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法国仍旧在不停地上演着革命、暴动、政变、起义等血腥的悲剧。
——摘编自陈晓律等《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人权宣言》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法国革命的何种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 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玉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 《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并概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形象
人物/派别 主张
康有为(19世纪末) 把孔子塑造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
袁世凯(1913年) 发布《尊孔祀孔令》,声称“欲遏横流,在循正轨,总期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以立民极。”
李大钊(1916年)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蒋介石(20世纪30年代) 宣扬“孔子—孙中山”道统论,竭力把三民主义儒学化,宣称“我们要恢复民族精神,要中国的国家民族复兴,就先要恢复中国固有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民族道德。
“四人帮” 在全国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他们肆意歪曲史料,丑化孔子形象,辱骂孔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
习近平(2014年)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张瑞瑞《孔子形象变迁的百年回眸》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可知,清政府反对仿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根据“官员上书”可知,上书人身份是封建官僚,并非资产阶级,排除A;根据“设立上下议院”可知,上书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错误;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D
【详解】根据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可知政府的这些规定都强调“孝”这一核心理念,反映当时崇儒尊孔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完善”过于夸大这些规定的作用,排除A项;法律政策执行灵活与材料强调“孝”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因此这一机构中,各国主权平等,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不得以武力分割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几项都是应该遵循的原则,而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机构,由11个理事国国组成,其中只有中国、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从1951到2021年的七十年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得到大幅度增长,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边区政府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村代表和县议员中,既有工人、贫农和中农,也有地主、富农和商人,由此可知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故选C;表格信息只能体现广泛性,不能体现渐进性和领导权产生的变化,排除AB;这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斗争并不是迫切内容,排除D。
6.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政治是官僚政治。分封制适应了西周统治的需要,郡县制适应了秦汉以后政治的需要,故C正确;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错误;分封制实现了地域分封,故B错误;分封制突出了血缘关系,故D错误。
7.B
【详解】据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凡人家营田,皆当量”、“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都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说明精耕细作的代代传承,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不是集约经营的方式,故A项错误;重视单位产量,这也属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勤俭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B。
8.A
【详解】根据“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功能是促进“上下和”,即规范社会秩序,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礼乐的功能主要是规范社会秩序,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9.D
【详解】根据图示中甲处于唐、元之间且表现为“加强”,乙在明朝之后且表现为“顶峰”,结合所学可知,甲是宋朝,乙是清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加强君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清朝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有名无实,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③④正确,故选D;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所以①②错误,故排除ABC。
10.A
【详解】从表中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这说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增强,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东南地区还不是政治统治中心排除,排除B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在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排除A项;郡县制度并非武则天时期首创,排除B项;“克服了”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适用这条原则的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故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当时中苏关系并未恶化,排除A;与亚非国家建交的热潮是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这不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马上发生的,排除B;中美关系改善是在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而不是唐高祖,所以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4.C
【详解】材料“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C项正确;材料与州政府自治、国会权力至上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统而不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重要地位,神学思想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材料中恩格斯认为中世纪的欧洲司法深受神学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与王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教会信条与罗马法体系没有继承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社会的自治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材料“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体现了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美洲农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美洲的环境,B项正确;A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C项“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欧美地区的饮食结构,而且“趋同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1)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
(2)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意志人民的推动积极影响: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德国走向发达资本主义的步伐。局限性: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
(3)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就是国王与贵族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政治妥协;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式的联邦制共和国,其实质正是美国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州、不同族群种群之间政治妥协的产物。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可知,联合殖民地是美国联邦制的基础,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一“州与州之间……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可知,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是由于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如启蒙运动中三权分立等思想的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可知,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为德意志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可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德意志统一的因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的推动也是德意志统一的原因。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可知,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性:根据材料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可知,德意志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
(3)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等国为例,说明其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妥协”。例如,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政治妥协;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式的联邦制共和国,其实质是美国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政治妥协的产物。
18.(1)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因:大革命前,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制度森严;法国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
(2)特点:法国的共和之路异常艰难。原因: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强大;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国家的联合干涉;法国民族全民性的政治冲动的冲击,难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法国政治派别较多,相互斗争;
【详解】(1)主张:根据“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前,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制度森严,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法国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大革命爆发,在大革命中提出了《人权宣言》。
(2)特点:根据“形成一种各派之间无休止争斗的所谓内战式政治风波”、“从大革命结束后到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法国仍旧在不停地上演着革命、暴动、政变、起义等血腥的悲剧”可知法国的共和之路异常艰难。原因: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强大;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国家的联合干涉;法国民族全民性的政治冲动的冲击,难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法国政治派别较多,相互斗争。
19.(1)主要措施:设置专门隔离场所隔离病患;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救助病人;注重公共卫生,注意消毒与个人卫生;推动医学进步,制作药剂;掩埋尸体、发放药物、清理污水、疏通水渠河道。
(2)时代特征: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实施公共卫生立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3)原因:①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当作大事,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②新中国初期卫生状况较差,人民健康受到传染病的威胁;③抗美援朝中美国发起“细菌战”。
积极作用:①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分析】(1)
根据材料“民疾疫者, 空舍邸第,为置医药”可归纳为,设置专门隔离场所隔离病患;根据材料“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得出,注重公共卫生,注意消毒与个人卫生;根据材料“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可得出,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救助病人;根据材料“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及所学知识可得,掩埋尸体、发放药物、清理污水、疏通水渠河道等方式防治疾病。
(2)
根据材料“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可得出,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根据材料“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传至欧洲和北美”可得出,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根据材料“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可得出,实施公共卫生立法;根据材料“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可得出,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3)
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可得出,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当作大事,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新中国初期卫生状况较差,人民健康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可得出抗美援朝中美国发起“细菌战”。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点睛】
20.示例一:
主题:要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论证: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但同时也有封建糟粕的部分。②维新变法时期,借用儒家思想来推动改革。③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否定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④21世纪党和国家提倡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有利于保留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结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示例二:主题:“孔子”形象的变化侧面反映了中国思想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论证:①维新变法时期,借用儒家思想来推动改革,托古改制,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锋;②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大肆鼓吹尊孔复古;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否定儒家思想;③蒋介石为了建立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统治,也大肆鼓吹尊孔复古;④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为了制造社会混乱,继续错误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走资派的复辟”,把孔子说成“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⑤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倡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论:综合以上关于“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中国人民对思想近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曲折和发展。
示例三:主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
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四:主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时代变迁。
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主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主题”,依据材料信息“康有为孔子塑造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袁世凯声称‘欲遏横流,在循正轨,总期宗仰时圣道不虚行,以正人心,以立民极’”“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蒋介石竭力把三民主义儒学化”“‘四人帮’在全国肆意歪曲史料,丑化孔子形象”“习近平……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得出:要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特征、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21世纪等角度分析论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