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课标引导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思路
《再别康桥》是经典作品,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美。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引导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课堂设计
首先在上课前放几首曲子,《保卫黄河》《十送红军》《梦幻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初读体验,选择哪首曲子作为配乐朗诵的曲子。
明确:《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教学活动一:创作背景探究
1.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那么诗人向谁告别呢?
明确: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学生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2.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学生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教学活动二:分析意象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 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 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 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教学活动三:品读语言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品读这三个“轻轻的”。
明确: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
其实“悄悄的”也有如此的感觉,“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物件,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课后思考
我们对文学的鉴赏,一要培养对语言艺术的审美敏感,二要积累储备一定的文学和文化的知识。至于《再别康桥》反映了哪个“时代”、有什么“历史”背景,就是很次要很次要、甚至可以忽略不及的问题了。
如果有时间可以拓展一些徐志摩其他诗歌,如《沙扬娜拉》或有关康桥的另几首,但本诗最经典。其他一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