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 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2. 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从风格来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是晋代作品。
文本介绍
《兰亭集序》是序文,记时地、述人物、叙事由都很简略明快,在简洁清丽的景物描写之后,是对人生苦短、欢愉难期的感叹,是对死生至大、不可轻忽的觉悟,最后再回到对诗集内容简要介绍,仍不离“其致一也”。文中那宇宙自然与诗意生命的交响,乘时作乐与人生苦短的变奏,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沉思。与这篇流产千载的序文相比,作为诗集主体的众多名士的诗作反倒流传不广了。
课堂设计
导入: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代有一个人被称作“书圣”,他是谁?王羲之。他不但书法写得好,文章写的也不错,有一篇文章已经流传千年,仍被人称道,他的这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
(二)学习任务一:
注意处理好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语言现象梳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习提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找三四个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疏通。
(三)学习任务二:
思考题:
1. 对比《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对比其异同。
明确: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2. 《兰亭集序》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与当时(甚至魏晋时期)关于生死的常见观点有何异同?
明确:
魏晋时期是社会非常黑暗、动荡的年代,文人寻不到在仕途中的光明大道,转身寄情于山水之中,寻找志同道合、让自己身心得以满足的人士,在美丽的山水之中畅谈幽情,《兰亭集序》就是在几十个文人春季的集会后,作者有感而发创作的极富哲理性的名作,作者在文章中清醒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死、生命的哲学思考,感悟人生、宇宙自然的真谛。
(四)学习任务三:
语言风格鉴赏: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这两篇却能保持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1. 语言风格
2. 句式特点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五)结束语:《兰亭集序》是一篇经典散文,历来受到人们激赏.这篇作品不仅文辞清丽,描述生动,而且包含深刻的思想,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名士们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对自然万物的体认,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