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对比史实,理解秦亡汉兴的原因,认识到暴政亡国,仁政兴国;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感悟家国情怀。 。
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史料,了解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社会状况,进一步探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汉高祖像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1、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都城: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汉高祖像
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
“汉并天下”瓦当
材料一:《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研读
一、西汉的建立
1.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一:《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研读
一、西汉的建立
1.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2.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西汉初年国家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①秦实行暴政; ②秦末长期的战乱。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稳定政局,巩固新王朝。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思想家
政治家
外交家
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刘邦身边一大重臣。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材料二: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及故也。
——陆贾《新语》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思想家
政治家
外交家
如果你是天子,你会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
思考: 陆贾认为前朝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他给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统治者改以宽刑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的政策,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1.休养生息的含义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政策来源流派:
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士兵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奴婢
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农民
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 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二、休养生息政策
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利于休养生息的措施?各取得怎样的成效?
二、休养生息政策
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还乡务农
鼓励生育
增加劳力
鼓励生产
减轻赋税
1、“兵皆罢归家。”
2、“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免除徭役两年)
3、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
5、 “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4、 “令各(流亡的百姓)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汉书》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田赋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
二、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二、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汉文帝刘恒
(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
(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三、“文景之治”
问题思考: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 文帝纪第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第五》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秦 朝
汉高祖
文帝二年
文帝十三年
景帝元年
三分
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
税一
免除
赋税
三十
税一
田赋
徭役
秦朝:一年数次;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
文帝、景帝时期:三年一次;服徭役年龄从20岁开始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景帝:针对笞刑,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三、“文景之治”
结合以下材料,简单总结文景取得的成效。
材料1: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再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文帝纪》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三、“文景之治”
结合以下材料,简单总结“文景之治”的影响。
在汉代历史上,文景之治还不是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时期的历史沉淀,就不可能有汉武帝时期的全面昌盛。
——赵丙阳《浅谈“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三、“文景之治”
比较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文帝、景帝:三十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旁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相应地减免徭役;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
刑罚 死刑有十多种,有诛族、连坐 文帝、景帝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三、“文景之治”
思考:①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
②这些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启示: 政府要重视民生,要以人为本,节俭戒奢,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1、“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造成汉初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C. 楚汉战争的爆发
D. 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D
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这种社会景象,汉初实行什么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
A.继续实行暴政
B.休养生息
C.无为而治
D.文景之治
B
3、《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命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在当时 ( )
A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张气焰
C.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A
4、西汉初年,由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文帝、景帝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良好的统治局面,这一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他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②适当增税,提高收入
③提倡勤俭治国 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