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改编)《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 B.执致理念推动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逐渐确立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2.(改编)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沦丧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3.(改编)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图。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迁都推动了全国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C.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D.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
4.(改编)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
A.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逐渐瓦解
5.唐朝《唐律疏议》载:“同姓为婚,各徒二年,缌麻(中国旧制丧服名,五服最轻者)以上,以奸论”“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取决蓍龟,本防同姓,同姓之人,即尝同祖,为妻为妾,乱法不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卜筮在封建法典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B.《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成熟
C.唐朝百姓已经具备优生优育的意识 D.《唐律疏议》强调遵循礼法维护纲常
6.(改编)《宋史》有云:“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徂来石先生文集》论述道:“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佛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这些说明了宋代台谏( )
A.位卑权重,以外制内 B.纠察百官,端正风气
C.具言事权,制约皇权 D.分割相权,集权于上
7.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德业相劝……患难相恤”;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其中写道“……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 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
C.乡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 D.儒学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8.(改编)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 -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减轻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9.(改编)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gǔ,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 )
A.律令开始儒家化 B.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法律宣传逐渐程序化 D.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
10.(改编)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11.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12.(改编)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3.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 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14.(改编)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 )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使清政府完全摆脱统治的困境
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
15.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两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另有兵学一小时,师范、实业学堂两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科的宗旨和内容,操场的规则做了具体规定。该规定( )
A.表明清末新政主要以教育改革为主 B.培育当时国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C.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 D.旨在培养资产阶级救亡运动的人才
16.民国初年…许多人包括市民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大部分居民很不感兴趣,参加投票的人数是很少的,因为人们大都对新制度抱着十分冷淡的态度”。还有些人竟“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B.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C.辛亥革命未促进社会变化 D.下层社会不支持新政权
1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8.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 )
条例 主要内容
第4条 国民党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览而执行之
第5条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第6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
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
19.(改编)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临时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20.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明确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同时,各抗日根据地对于识字者,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不识字的,采用投豆、举胳膊等方法。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中共建设民主政权的探索 B.凸显了持久作战的战略优势
C.促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实现了转型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1.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下面1954年的宣传画反映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职能发生转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D.政府重视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22.(改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核心内容是“让利”和“松绑”,即通过提高农副品收购价格和保护人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加快农业的发展。“让利”和“松绑”有利于( )
A.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B.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C.推动土地所有权变革 D.消除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23.(改编)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有利于健全干部管理体制
C.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D.提升了公务员的文化素质
24.西塞罗在谈及希典民主政治时认为: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西塞罗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缺乏合理程序 B.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滥用
C.代议制可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D.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高涨
25.(改编)《民法大全》中规定: 一切债务,由于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 代为清偿而消灭。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 ……债务人仍免除其 债务。主债务人清偿时,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债务,相反的情形也是一样,即若保证人清偿,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债务人也免去其债务。这些规定主要是( )
A. 界定了债务人的职责 B. 保障了债务人拥有的权利
C. 明确了担保人的职责 D. 提供解决债务纠纷的依据
26.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加征新税 B.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C.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7.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政党对国家的控制力 B.确保了文官群体的优良素质
C.规范了政府官员的选用程序 D.推动了政府工作的稳定开展
28.(改编)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上述观念( )
A.体现移民对英国的认同 B.反映出联邦制的弊端
C.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建构 D.减少南北方间的矛盾
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是历史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2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改编)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西方文官廉政制度给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4分)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答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改编)《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 B.执致理念推动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逐渐确立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1【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选址都是出于现实统治需要的理性选择,符合各个阶段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国家治理的理性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中“唯一”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夏商周三代都城择址的理念,与疆城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改编)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沦丧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2【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旨在通过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反映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改编)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为北魏迁都路线图。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迁都推动了全国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C.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D.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
3【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图可知,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从北方迁往中原),此举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迁都之时,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C项说法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排除C项;孝文帝迁都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材料无法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改编)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
A.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逐渐瓦解
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 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唐朝《唐律疏议》载:“同姓为婚,各徒二年,缌麻(中国旧制丧服名,五服最轻者)以上,以奸论”“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取决蓍龟,本防同姓,同姓之人,即尝同祖,为妻为妾,乱法不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卜筮在封建法典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B.《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成熟
C.唐朝百姓已经具备优生优育的意识 D.《唐律疏议》强调遵循礼法维护纲常
5【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律疏议》中渗透了大量儒家伦理的内容,说明《唐律疏议》强调遵循礼法维护纲常,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影响,而不是卜筮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华法系的成熟,也没有体现唐朝百姓的意识,排除BC项。故选D项。
6.(改编)《宋史》有云:“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徂来石先生文集》论述道:“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佛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这些说明了宋代台谏( )
A.位卑权重,以外制内 B.纠察百官,端正风气
C.具言事权,制约皇权 D.分割相权,集权于上
6【答案】C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君主出现了问题和错误时,台谏有权力给君主以谏言,制约皇权,C项正确;汉代的刺史位卑权重,以内制外,排除A项;台谏向君主谏言,并不是纠察百官,排除B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三,台谏并不能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德业相劝……患难相恤”;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其中写道“……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 B.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
C.乡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 D.儒学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儒士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德业相劝……患难相恤’”“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知,从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从儒士倡导逐渐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逐渐到主训诫,带有强制性,内容也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可见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C项正确;宋代乡约体现了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推广儒学,但明清时期的乡约由于政府的推广而带有强制性,成为统治阶级维系稳定的工具,排除A项;“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体现礼法结合”在宋代之前就已实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宣讲的内容主要是君主的圣谕,而不是直接宣讲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8.(改编)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 -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减轻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8【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葡萄牙人经营的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上贸易网络,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推动了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对16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赋税制度变革的现实依据和重要动因。从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一世界的互动,如果没有白银大量流入,赋役折银可能不会实行,D项正确;隆庆开海使得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隆庆开海仅仅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排除A项;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侧重于一条鞭法的结果或影响,排除B项。南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无史实依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改编)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gǔ,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 )
A.律令开始儒家化 B.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法律宣传逐渐程序化 D.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
9【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gǔ,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圣谕六条”,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D项正确;根据教材,律令开始儒家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都早于明朝,排除A项、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教化,没提到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
10.(改编)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1.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制度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④“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1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的信息;“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的是汉代察举制的信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信息;“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措施,即军功爵制的信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改编)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2【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的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 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13【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光绪帝是清最高统治者,康有为实行孔子纪年,并将其与光绪纪年并列,其意在凸显改制是尊圣意而为,凸显改制的正统性,D项正确;无论是孔子纪年还是光绪纪年,都不是西方历法,排除A项;将孔子纪年与光绪纪年并列是康有为为其改良主张寻求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不是为了推动儒学的近代化,排除B项;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4.(改编)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 )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使清政府完全摆脱统治的困境
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
1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清末新政期间推行的“禁止国民缠足”“禁烟”“禁毒和剪辫易服”等改革有利于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D项正确;发展女学、禁止缠足有利于女性解放,但“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说法有误,排除A项;社会风俗的改革无法使清政府摆脱政治困境,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白银外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两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另有兵学一小时,师范、实业学堂两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科的宗旨和内容,操场的规则做了具体规定。该规定( )
A.表明清末新政主要以教育改革为主 B.培育当时国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C.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 D.旨在培养资产阶级救亡运动的人才
15【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并结合所学可知,《奏定学堂章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无章程,教学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其倡导“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使学校教育才开始有了体育,虽然当时环境下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它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C项正确;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清末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学校开设体操课客观上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这不是清政府的主要意图,而且在当时环境下效果也十分有限,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不是为了培养“资产阶级”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16.民国初年…许多人包括市民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大部分居民很不感兴趣,参加投票的人数是很少的,因为人们大都对新制度抱着十分冷淡的态度”。还有些人竟“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B.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C.辛亥革命未促进社会变化 D.下层社会不支持新政权
1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许多人包括市民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可知,民国初年,下层社会对新制度态度冷淡。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反映了铲除封建专制思想、宣传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尤为必要,进而反映了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A项正确;下层社会对新制度态度冷淡的原因是因为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变化,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下层社会对新制度冷淡,不能说下层社会不支持新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7.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7【答案】C
【详解】《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而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实行专制,所以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C项正确;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说法错误,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8.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 )
条例 主要内容
第4条 国民党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览而执行之
第5条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第6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
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 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
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
18【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意在实行“一党专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国民党所谓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C项;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之间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期的思想,但是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主权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9.(改编)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临时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1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断章取义,排除A项;“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0.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明确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同时,各抗日根据地对于识字者,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不识字的,采用投豆、举胳膊等方法。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中共建设民主政权的探索 B.凸显了持久作战的战略优势
C.促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实现了转型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各抗日根据地对于识字者,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不识字的,采用投豆、举胳膊等方法”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贴近民众生活的形式实行民主建设,体现了中共建设民主政权的探索,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持久作战,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并未转型,排除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1.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下面1954年的宣传画反映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职能发生转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D.政府重视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21【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信息“为孩子的幸福”、“投票”,并结合题干的“1954年”,可推知是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投票权,选举人大代表,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协职能的转变,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为孩子的幸福投票”不符,排除C项;基层民主制度开始实行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改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核心内容是“让利”和“松绑”,即通过提高农副品收购价格和保护人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加快农业的发展。“让利”和“松绑”有利于( )
A.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B.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C.推动土地所有权变革 D.消除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2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材料“通过提高农副品收购价格和保护人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加快农业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公布和实行,对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加快农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此时我国仍然是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我国仍然是土地公有制,并未发生土地所有权变革,排除C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3.(改编)中共十四大召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有利于健全干部管理体制
C.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D.提升了公务员的文化素质
23【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十四大召开后(中国)。据本题材料“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人事干部管理制度,这加快了公务员制度的推行,C项正确;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确立的,排除A项;材料推行的是公务员制度,而非干部管理体制,排除B项;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提升公务员文化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4.西塞罗在谈及希典民主政治时认为: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西塞罗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缺乏合理程序 B.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滥用
C.代议制可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D.雅典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高涨
24【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雅典时期(欧洲)。由“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服从任何统治者”等信息可知,西塞罗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出现多数人的暴政,B项正确;材料强调直接民主制的弊端而非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排除A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而非代议制,排除C项;直接民主并不能说明公民参政积极性高涨,排除D项。关系B项。
25.(改编)《民法大全》中规定: 一切债务,由于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 代为清偿而消灭。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 ……债务人仍免除其 债务。主债务人清偿时,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债务,相反的情形也是一样,即若保证人清偿,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债务人也免去其债务。这些规定主要是( )
A. 界定了债务人的职责 B. 保障了债务人拥有的权利
C. 明确了担保人的职责 D. 提供解决债务纠纷的依据
25【答案】 D
[解析]解决债务纠纷的依据包括几种情况,与材料中“一切债务······清偿而消灭“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若保证人清偿,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债务人也免去其债务”相符,故选 D 项,不仅是债务人,与材料中“第三人代为清偿,·.....若保证人清偿”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中主旨在于“一切债务···.··清偿而消灭”的几种方式,重点在债务而非债权人的权利,排除 B 项,不仅是担保人,还包括“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排除 C 项。
26.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加征新税 B.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C.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6【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排挤司法机关里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司法权以及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进而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法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从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加征新税必须经过三级会议的同意,排除A项;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而非欧洲等级君主制的确立,排除B项;法国的城市自治是11-12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政党对国家的控制力 B.确保了文官群体的优良素质
C.规范了政府官员的选用程序 D.推动了政府工作的稳定开展
27【答案】D【详解】根据“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保证了文官不受政党政治的影响,从而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连续进行,D项正确;文官制度是为了保障文官的中立,进而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连续进行,并不会削弱政党对国家的控制力,排除A项;文官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文官群体的优良素质,排除B项;这一规定不是进行文官的选任,排除C项。故选D项。
28.(改编)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上述观念( )
A.体现移民对英国的认同 B.反映出联邦制的弊端
C.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建构 D.减少南北方间的矛盾
28【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0年(美国)。根据材料“1780年,美国13个州的人民通过自行组织制究会议,制定了州宪法。这一时期,它们惯把自己看做是弗吉尼亚人、宾夕法尼亚人或者佐治亚人,而不是美国人。”可知,美国的13个州有自己的宪法,各州也没有统一的美国人意识,地方在政治与民族观念上都有相当的独立性,这对地方保留一定权利的联邦制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对英国的认同,且当时处于独立战争时期,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选择联邦制的原因,并非联邦制弊端,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州之间的差异,不能体现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是历史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2分)
29【答案】(1)原因:国内保守势力强大;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小,内部矛盾尖锐;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8分)
(2)措施: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6分)
意义:调动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当时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6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可知,国内保守势力强大;根据材料一“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可知,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力量小、内部矛盾尖锐、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等角度分析。
(2)措施: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可知,推行普选制;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可知,成立参议会制度;根据材料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可知,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二“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可知,进行法制建设。意义:结合所学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权的巩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其他抗日根据地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等角度分析。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改编)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10分)
30【答案】(1)特点: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4分)
作用:积极:有利于改善吏治,提升官僚队伍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中央集权;为唐朝前期出现“治世”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4分)
消极: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2)内容:坚持政务公开;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文官队伍;完善国家管理体制,约束文官行政权力。(4分)
原因:战后西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西方文官廉政制度给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4分)
(3)借鉴: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和监督;注重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监督作用;公务员选拔方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公务员制度改革应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言之有理即可)(4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四‘’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可知统一要求与分类考核相结合(根据职务、职责实行差异化考核;全员考核,由中央定期实施);按考核等级确定升降和赏罚;品德与绩效、才能考察并重。
作用:结合所学,辩证地分析,从改善吏治、官僚素质、行政效能、中央集权、后世的影响、官僚弊病等角度分析说明。
(2)内容:根据材料二“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可得出坚持政务公开;根据材料二“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可得出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可得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文官队伍;根据材料二“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可得出完善国家管理体制,约束文官行政权力。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可知战后西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形成原因之一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
(3)借鉴:综合材料一、二,结合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分析,如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和监督;注重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监督作用;公务员选拔方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公务员制度改革应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