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以知人论世,抓取诗歌意象或关键词。
3.理解本诗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课堂导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写下的诗,强烈的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雪洗国耻。这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也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示儿》是这样,《书愤》也是这样。本节课我们就以《书愤》为例,解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韵。
二、文本探究
由题目“书愤”抛出问题“诗人抒写心中什么愤懑 ”探究诗句。(学生自读诗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期间课堂生成的问题难点,再引导小组讨论,完善交流解决。)
明确:
(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重点分析:“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豪情壮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重点分析: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当年抗金的壮盛豪情。)“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重点分析: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心痛和忧国忧民之情。)“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重点分析:《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阅读思考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问题:诗题为《书愤》,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再次诵读全诗,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展示。)
明确:
1.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课堂小结: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四、拓展阅读:豆春明《长不大的小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