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用想象入境法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感悟文言知识。
2.通过对比探析,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心境。
【教学难点】
探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人生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书信始末
宋朝有位遭贬谪的官员来到巴陵郡,迁建岳州学宫、兴水利、重修岳阳楼,还不忘让好友给他修的名胜古迹写篇文章,他找人绘制了一幅图,一封求书记。
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与范经略求记书》
二、赏景,品异景异情
1.引入主问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自由读课文,这样一篇千古美文,重点记了洞庭湖、岳阳楼哪两种“异”样的景观?触发了怎样的情思?
集中在哪几段?这两段呈现了哪种天气下的景象?(点评:大家已经学会了抓关键词来品语言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幅阴雨图景观。)
2.赏阴暗之景:
抽生读第3段,其余生准备点评——读的怎么样?重读哪些字?
引导生简要描绘画面或赏析。(圈画景物名称——研究修饰词——联想与想象着描绘)
目睹到这样的景色,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谁还有类似的心情?————读出这种“悲伤”的语气。(师范读,生再有感情自由朗读)
3.赏晴明之景
齐读第四段写景句。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句子里感受到的。生自由交流
你喜欢这样的景观吗?迁客骚人呢?——读出“喜悦”的语气。(抽生范读,师随机指导)
4.对比读情感句。师屏显,生齐读。
小结过渡:这些迁客骚人会因为天气的阴晴和景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有没有一种人的心情能够不因天气或景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呢?
三、悟理,研异人异事
——写了哪两种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1.面对阴晴变化的景色,古仁人是何态度?(自由朗读,结合注解理解大意。——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师重点提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
2.范仲淹属于哪类人,他持怎么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何理解?——天下为先)
作者少时志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欧阳修)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深入体会作者情怀。
3.他在这里表露自己的志向,讲给谁听?范仲淹与谁归?(生齐读,师提示:注意标点符号和语气)
滕子京、心怀天下的人、读者——两个问题,为什么讲给滕子京听?为什么滕子京请范仲淹来写“岳阳楼记”,而不请别人。我们速读第一段找关键词,再出示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
补充介绍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关系:
《滕子京与范仲淹的二三事》
公元1015年,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及第,二人政治志趣相投,成为终身好友。
庆历二年(1042年),二人曾在西北泾州合力守城,在不利条件下将西夏军击退。
庆历三年(1043年),滕子京被诬陷贪污公款,范仲淹积极为其辩护。
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在岳州期间,迁建岳州学宫、兴水利、重修岳阳楼,并写信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深知重修楼宇必然花费颇多,担心有人会再次借机弹劾滕子京,故在文章开篇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对滕子京的政绩给予肯定和颂扬。
庆历七年(1047年),滕子京因治理巴陵郡有功,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这也算是朝廷对他的最后肯定。《岳阳楼记》的广泛传播对此起到了很大作用,范仲淹的苦心没有白费。
4.小结:你是哪一类人(你想做哪一类人?)
范仲淹从小立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最后通过努力达到了,相信我们也能从他身上学到这种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四、拓读,搜名人名文
熟读并背诵课文;收集整理关于岳阳楼、洞庭湖的古诗词——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