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13:18:03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由此可知,周王的举措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C.直接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促使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2.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觐周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材料反映出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
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吕氏春秋》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随葬品之昂贵,比大国诸侯尚有过之。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中山国率先建立集权统治 B.丧葬风俗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礼崩乐坏,社会急剧转型 D.儒家厚葬思想破坏社会秩序
4.“封禅”是古代帝王在秦山祭祀天地的国家礼制,下图是《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唐玄宗封禅仪式的流程。据此可知,当时的封禅活动
A.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 B.体现了教化的广泛性
C.折射了礼制的普适性 D.强调了专制的独断性
5.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6.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7.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
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
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8.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9.明朝从嘉靖即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朝,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直至被迫辞职。严嵩任首辅十余年,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这表明首辅制度
A.源于皇权强化的现实需要 B.导致中枢权力运作异变
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扩大 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
10.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B.国王垄断国家权力
C.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 D.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11.公元前457年后,第三和第四等级公民取得担任执政官的资格。于是,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做是为了
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 B.扩大雅典妇女权利
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 D.缓和城邦阶级矛盾
12.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13.1831年3月1日,英国辉格党格雷政府公布提案,取消衰败选邑,把原属107个镇的席位转让给大城市和各郡,同时扩大选举制,实行财产资格制,农村、城镇中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或房产持有人都可以得到选举权。该提案
A.改变了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现状 B.结束了新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
C.回应了中等阶级对参与政权的需求 D.旨在限制国王对英国议会的影响力
14.19世纪8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司法审查最终决定行政法的合理性的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审查政府的某一部门是否有权决定某一政策,还可以审查决策的合理性和实施政府决策的程序的合理性。这反映出美国
A.联邦政府权威受到削弱 B.分权制衡体制不断完善
C.民主共和政体出现危机 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强化
15.1912年,中国出现了300多个各种大小政党团体。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这使得当时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蔚然成风。这表明当时
A.政党政治呈现活跃局面 B.民主思想开始得到传播
C.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D.普通民众参政意识强烈
16.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C.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18.北魏初期,民间私养、私藏工匠者,将受到灭族的严惩。孝文帝改制后,“工匠杂技,尽听赴农”,允许民间纺织、冶炼、煮盐,工商业者与“更民”同列,准予其与自由民通婚,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表明工商食官局面开始被打破 B.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开明与开放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19.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20.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21.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 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
22.有思想家批评中国古代的某一选官制度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该制度为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3.秦律规定以“五善”考核官吏,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说明秦朝
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B.选官强调德才兼备
C.延续法律至上传统 D.高度重视吏治建设
24.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25.宋朝苏洵在《嘉祐集》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他强调的是
A.官员选拔依据考试成绩 B.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
C.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D.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
26.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负监察全责。此外,又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这反映出汉代
A.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特征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D.官僚制度引发腐败的严重性
27.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监察机构和官职,属于唐朝的是
A.“中台(御史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
B.“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C.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
D.“分为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
28.有人在浙江某地发现一石雕牌坊,北面镌刻“谏议坊”,南面横额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史立模以文学德行选擢兵科给事中。史立模说:“今之给事中,即古谏议也,以言为职。”由此可知,史立模当时的职责是
A.稽查兵部诸事 B.负责考满和考察
C.参与审核计簿 D.类似大计的功能
29.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 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 B. 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C. 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 D. 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
30.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
A.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 B.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C.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 D.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3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32.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 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 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33.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下表可以用来说明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6% 53.86% 22.63% 23.51%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3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之后所附的考试科目表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法律、文学、数学、测量、化学、地质、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1919年8月公布的《文官高等考试法》,将23个专门学科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商业等专门学科。这说明
A.官员升迁程序更趋成熟 B.传统考试模式影响深远
C.西学东渐影响阶层流动 D.政府选才顺应经济发展
35.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
36.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37.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38.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39.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这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议。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这主要说明王安石变法
A. 改革措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B. 指导思想主要偏重开辟财源
C. 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D. 加深了官僚化致与民间争利
40.明代白银货币化来自市场的萌发,但张居正改革却推动了白银由民间自下而上发展到国家事实认可,并自上而下推行全国,这种趋势与全球同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此观点意在强调,明朝
A. 有意识融入世界市场 B. 有向近代转型趋势
C. 实行单一的货币体制 D. 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
二.材料解析题(41题12分、42题16分、43题12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8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该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取消公务人员承担向政治基金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文官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作用,并指出后者不同于前者之处。(7分)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1-5 ADCAA 6-10 ADBAA 11-15 ABCBA 16-20 BCBCC 21-25 ABDAD
26-30 ADADB 31-35 CCBDD 36-40 BDDCB
41.(12分)
(1)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6分)
(2)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6分)
42.(16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5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3分)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
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任答4点,即可得8分)
43.(12分)
(1)特点:立法保障;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平竞争;重视考核。(答出五点给5分)
(2)相同作用: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3分)
不同之处:政治立场鲜明;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不搞“两官分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