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10:4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 )得严严实实的,( )住了人们的视线,( )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 )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美丽的小兴安岭》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2.这段文字描写了夏天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最后一句话是比喻句,是把 比作 。
课内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
①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② ……
③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4.选文的第一段是围绕“ ”这一句话来写的,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知道“五光十色”的意思是: 。
5.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6.选段的最后一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的鱼: ,
7.对“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B.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和水各占一半。
C.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十分好看。
阅读,完成练习。
《海滨小城》片段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8.从这一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庭院的主要特点是 。
9.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庭院的这个特点?( )
A.第1句 B.只有第2句
C.第2—4句 D.第1—4句
10.朗读第3句话时,“ ”这个词语要读重音。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把 比作了“红云”。
12.“开得那么热闹”中的“热闹”一词说明了(  )
A.小城赏花的人很多
B.凤凰树上有很多小动物显得很热闹
C.凤凰花争相斗艳、盛开怒放
D.小城的凤凰树很多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爷爷来到东莞松山湖景区。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波荡漾的松山湖。湖水清清,岸边的景物倒映水中,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清风徐徐,水面漾起点点的波纹。丢一颗小石子到湖中,那波纹慢慢地扩大开来,一圈一圈的,煞是好看。湖四周的柳树都低垂着脑袋,无数的柳枝就像女孩的小辫子,随风飘动,就像一群仙子在翩翩起舞……
沿着湖边小路信步前行,我们来到百花洲。这里有仿古万里长城。这万里长城是用砖块搭建成的,简直和真长城一模一样,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烽火台,中间是长长的城墙。墙上有垛口、炮口,都是当年用来抵抗外族入侵的。
我们来到石椅上歇息。石椅四周遍布着大小不一的草坪。走在厚厚的草地上,仿佛是踏在软绵绵的地毯上;草坪附近还点缀着不少的花坛。花坛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鲜花,红的像血、白的像雪、粉的像霞、黄的像金……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离开百花洲,我们来到阳光沙滩,踩在软软的沙子上,真舒服啊!
松山湖真是风景如画!最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松山湖,踏上归途。
13.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14.用“﹏﹏﹏”画出一个比喻句,并且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是按(  )顺序描写松山湖,请用“  ”画出表示顺序的句子。
A.时间先后    B.地点转移
16.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课外阅读。
青藏高原的明珠
①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
②青海湖的水真蓝啊!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衬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宝石。走近细看青海湖,湖水蓝得那样明媚,蓝得迷蒙又清新,蓝得温柔又透出异样的感觉。
③青海湖是鸟的王国。湖上的鸟岛因数不胜数的鸟儿在此栖息而得名。其实鸟岛是两座岛,西边的小岛叫海西山,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像驼峰,面积虽然很小,鸟儿却很多。海西皮是鸬鹚的王国,岛上的鸬鹚不计其数。
④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 牧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请他们喝新鲜的老酸奶,吃美味的牦牛肉。还为客人提供休息的坐垫和帐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如同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着这片富饶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
⑤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希望,这份自然的美好能永存!
17.短文围绕第①段具体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从第②③④段中找出一个关键句写下来。
18.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把 比作 和 ,写出了青海湖的湖水 的特点。
19.仔细阅读第③段,从 、 两个四字词语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是鸟的王国。
20.读了这篇短文,我想起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2)这两篇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
课外阅读。
鄱(pó)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风平浪静的时候,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湖边的青山,倒映在湖中。微风吹过湖面的时候,碧波荡漾,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叫人心旷神怡。当湖面狂风大作的时候,几百里的水面白浪滔滔,汹涌澎湃,风声水声响成一片,就像那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鄱阳湖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使人产生遐想,兴奋不已。
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那丰盛的水产。有味道鲜美的青鱼、鳊鱼,有披盔戴甲的龙虾、螃蟹,还有闻名全国的红眼银鱼……每年秋冬季节湖水下退的时候,鄱阳湖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艘艘机帆船穿梭来往,一网网鱼虾装满了舱,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渔乐图”啊。
啊!鄱阳湖,人们爱你的美丽多姿,人们赞你的物产丰富。
21.本文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写鄱阳湖的。
22.第2、3自然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
23.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几句话,描写你见过的美丽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封 挡 遮 浸 2.树木、雾、太阳、野花。 3. 盛开着野花的草地 大花坛
【解析】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掌握填空。
由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些句子可知,文中可依次填入:封、挡、遮、浸。注意“封”“遮”书写笔画,容易写错。
2.本题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段中“树木长得葱葱茏茏”“雾从山谷里升起来”“太阳出来了”“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些句子可知描写了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雾、太阳、野花这些景物。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文段最后一句话比喻句是“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句子把“盛开着野花的草地”比作“大花坛”。这个比喻句形象地描述了草地上野花盛开、色彩斑斓的景象。
4.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形容海水颜色丰富,色彩鲜艳。 5.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6. 数量多 种类多 7.A
【解析】4.本题考查中心句和词语的理解。
通过读第①自然段可知,短文主要是写了海水的颜色很多,很美丽。故中心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可知,“五光十色”在文是形容海水色彩艳丽,花样繁多。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因为海的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可知,这一句话写出了海水的颜色多的原因。
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可知,这是写鱼的种类多样;“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知,这是写鱼的数量多。所以最后一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的鱼种类多和数量多。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该句用了夸张的手法,主要是要突出鱼的数量非常多。
故选A。
8.树很多。 9.C 10.都是 11.凤凰树开的花 12.C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句的理解,需要认真地阅读片段,准确的抓取重要信息。
阅读片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根据找到的中心句,可以看出庭院的主要特点是“树多”。
9.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信息的抓取,需要认真的阅读片段。
根据庭院主要的特点可以知道,庭院的特点是第2—4句“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10.本题考查的是对字音的识记,需要认真的拼读。
仔细阅读句子“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可知其中“都是”读重音,突出桉树的香。
11.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识记,需要不断的积累。
根据阅读句子“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可知将凤凰树开的花,比作了“红云”。比喻的修辞手法。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中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句子体会其中的意思。
“开的那么热闹”说的是凤凰花盛开的多而繁盛。故而选择C。
13.美丽的松山湖 14.花坛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鲜花,红的像血、白的像雪、粉的像霞、黄的像金……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15.B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波荡漾的松山湖 我们来到石椅上歇息 离开百花洲,我们来到阳光沙滩 16.松山湖真是风景如画!
【解析】13.此题考查学生给文章加标题的能力。
标题就好像文章的眼睛。“睛”点得好,不但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1.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2.根据文章中心提炼出题目;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做题目;5.用与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做题目。
加标题时需要注意:1.确切,就是要做到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相符;2.新颖,就是文章的标题要醒目,与众不同,不落俗套,引人注目;3.简洁,就是指文章的题目用语要精炼。
短文主要描写了我和爷爷来到东莞松山湖景区游玩的见闻,因此题目可以提炼为:美丽的松山湖;松山湖之行;松山湖等。
14.此题考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体、相似点。
文中的比喻句在第四自然段:“走在厚厚的草地上,仿佛是踏在软绵绵的地毯上;草坪附近还点缀着不少的花坛。”句子中把草地比作地毯。
“花坛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鲜花,红的像血、白的像雪、粉的像霞、黄的像金……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句子中把鲜花比作血、雪、霞、金等,写出了花坛中鲜花颜色多种多样。 
例:那一片片硕大的荷叶宽宽的、圆圆的,仿佛一顶顶雨中的绿纸伞。
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高高的,直直的,就像守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
朵朵花儿们竞相绽放,粉粉的,嫩嫩的,恰如一张张孩子的笑脸。
15.此题考查文中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二自然“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波荡漾的松山湖。”第三自然段“沿着湖边小路信步前行,我们来到百花洲。”第四自然段“我们来到石椅上歇息。”第五自然段“离开百花洲,我们来到阳光沙滩”这些表示地点的句子,可以判断,作者是按照地点转移的顺序来描写松山湖的,文章中表示地点转移顺序的句子分别是: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微波荡漾的松山湖;我们来到石椅上歇息;离开百花洲,我们来到阳光沙滩。
16.此题考查文章的中心句。
中心句,主要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把握了中心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准确而迅速地扫描到中心句呢?文体不同,中心句的表现特征也不大相同,因而找寻它的角度应该有所变化。
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短文的中心句出现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归纳和总结,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松山湖真是风景如画!
17.
18. 湖面 神镜 蓝宝石 特别蓝 19.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20. √ ×
【解析】17.考查概括段落的内容。
这篇短文围绕中心句“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从水蓝、鸟多、人美三个方面介绍了青海湖,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倡导大家保护好美丽的大自然,永远和自然和谐共处。
第②段的结构是总分,围绕“青海湖的水真蓝啊!”介绍了青海湖的水蓝的特点。
第③段的结构是总分,中心句在开头,围绕“青海湖是鸟的王国。”介绍了青海湖鸟多的特点。
第④段的结构是总分,中心句在开头,围绕“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介绍了青海湖人美的特点。
18.考查修辞赏析。
结合句子“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衬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宝石。”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湖面”比作了“神镜”和“蓝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海湖静、蓝的特点。
19.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③段句子“湖上的鸟岛因数不胜数的鸟儿在此栖息而得名”“西皮是鸬鹚的王国,岛上的鸬鹚不计其数。”可知出现了两个表示数量的词语。
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不计其数,释义是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两个词语表明了青海湖的鸟类众多。
20.考查内容理解与判断。
(1)《富饶的西沙群岛》讲了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有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全文也围绕该句中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特点来进行组材描述。《青藏高原的明珠》也可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内容。故正确。
(2)《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风光和物产。
《青藏高原的明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介绍青海湖水蓝、鸟多、人美的特点,故错误。
21. 风景美丽 物产丰富 22.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 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那丰盛的水产。 23.春天处处生机勃勃。你瞧,小区里的那棵柳树,它那光秃秃的柳枝上,露出丝丝绿意。旁边那棵玉兰树上,长出了一个个花苞,含苞欲放,凑近一闻,清香怡人。
【解析】21.本题考查文章概括能力。
通过第2自然段“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可知本段是写鄱阳湖的风景优美,结合第3自然段“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那丰盛的水产”可知本段是写鄱阳湖的物产丰富。
22.本题考查寻找中心句。
第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鄱阳湖不同情况的美丽景色,因此可知第一句“鄱阳湖令人陶醉的是它的美丽多姿。”是本段的中心句,第3自然段中的“有味道鲜美的青鱼、鳊鱼,有披盔戴甲的龙虾、螃蟹,还有闻名全国的红眼银鱼”可知在描写鄱阳湖的水产,因此“鄱阳湖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它那丰盛的水产。”是本段的中心句。
2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首先分析第2自然段的写法是先写一个中心句,再围绕中心句展开介绍。仿写时也要用同样的写作手法。
比如:冬天到处都银装素裹。看门前的银杏树,光秃秃的枝干戴上了白色的手套。看屋顶上的瓦,穿上的白色的冬衣。冬天简直就是玩耍的天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