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3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本节内容的核心内容是“大气”,大气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要素。本节内容涉及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这两方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行为条件是“运用图表等资料”,大气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大气成分图、垂直分层图等资料。行为动词是“说明”,它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学生不仅能解释清楚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还能举例说明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使用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新教材的“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一节是学习大气的第一节,为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图表,教材正文中既有对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叙述也有对其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叙述,符合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大气的组成,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两部分内容之前有一个导入,导入部分是“坠落人”鲍姆加特纳的例子,因为这个例子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选用其他案例进行导入。大气组成部分有2幅图,正文,案例和活动。2幅图分别是大气干洁空气成分图和大气污染现象,这两幅图利于实现课标要求,故教学时保留。案例是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利于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归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有利于引导其思考二氧化碳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故这部分保留。活动的教学效果和案例部分类似,但活动会占据较多时间,因此考虑课堂时间问题,将活动部分可作为课后思考题。大气垂直分层部分有正文,2幅图,1个自学窗。2幅图内容分别是大气垂直分层和高空俯视的云,两幅图保留。自学窗是关于臭氧的知识拓展,留给学生课下阅读。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大气组成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知识,但还不够完善。经验方面,因为大气这一节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接获得相关经验,因此可以多用图片图像等帮助学生进行地理感知。大气内容较抽象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联系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图表资料,能说出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垂直分层的分层依据。(综合思维)
(2)结合相关资料,能举例说明大气中的成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综合思维)
(3)结合图表等资料,能通过大气各层的温度状况,推导出大气运动状况,推导出大气运动产生的结果,并能结合具体区域举例说明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4)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认同保护臭氧层等措施,树立正确的大气观念。(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难点:大气组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大气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或讲解法
七、教学媒体
黑板、教材和PPT
八、教学过程
1.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
问题式教学法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着眼于思考。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是:创设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迁移总结。
(2)问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思路
本节课的相关问题与假设如下所示:
大气垂直分层的教学思路如图 1所示:
图 1 问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思路
(3)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 提出问题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呈现情境】 在武汉乘坐飞机出行时,有时先看到细雨蒙蒙,再看到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提出问题】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问题 引入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新课—— 提出假设 大气组成 【提出问题】 关于以上问题,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原因呢? 提出假设1:可能因为不同海拔高度空气密度不同。假设2:可能因为不同海拔高度空气组成成分不同 调动学生积极性,思考问题
过渡—— 研究问题 大气组成 【讲解过渡】 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是否与空气成分等有关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气组成部分相关知识。 听讲做笔记 承上启下
讲解新课—— 研究问题 大气组成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8页至29页,回答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完成以下表格: 大气成分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培养自学能力
过渡—— 研究问题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讲解过渡】 关于乘坐飞机时先看到细雨朦胧后看到晴空万里,就这个现象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假设,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大气垂直分层来解决这个问题。 听讲做笔记 承上启下
讲解新课—— 研究问题 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依据 【师生画图】 教师画出下图所示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请学生来分层。 【提出问题】 提问:大家是根据大气层温度变化来分层,事实上地理学的一些专家也是这样分层的,大家可以阅读教材第31页的分层图表和文字内容,回答:大气层被划分成了哪几层?分层依据是什么? 学生上黑板画出分层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给学生分层方法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 【讲解对流层】 讲解的逻辑:大气组成影响气温,气温差异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产生天气现象,也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听讲做笔记 示范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和如何将知识点建立起逻辑
讲解新课—— 研究问题 大气垂直分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讨论问题】 阅读教材31-33页,分成4个组讨论,每2个组讨论一个主题。主题分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概况。回答以下问题: (回答问题的逻辑:大气组成——大气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影响) (1)该层大气的组成成分主要是什么? (2)该层大气的温度特点是什么? (3)该层大气的温度特点会导致怎样的大气运动? (4)该层大气的大气运动会产生什么天气,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理清大气各层概况的逻辑,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检查反馈 大气垂直分层 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讨论的内容,评价学生的回答 展示交流讨论的内容 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讲解新课—— 解决问题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呈现问题】 乘坐飞机出行时,有时先看到细雨蒙蒙,再看到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评价】 回答问题: 因为飞机起飞时是在对流层,由于地面是大气直接的主要的热源,大气温度上冷下热对流作用明显,易产生云雨天气。 飞机在平流层时,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上热下冷无对流作用,大气稳定天气晴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综合性问题
讲解新课—— 迁移应用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28页,回答:39千米高空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置特制的宇航服? 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总结新课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师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知识、方法与解决过程。 结课设计如图 2所示。 听讲做笔记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
总结新课 图 2 结课设计
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逆温现象,回答逆温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